APP下载

课堂设问 问在何处

2018-01-08俞伟明曹国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2期
关键词:圆周角思维同学

俞伟明+曹国丽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所以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深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找到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因此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细心选择,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晚就如同“马后炮”,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的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谈一些看法。

一、在引入处设问

用设问方法引入新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例如,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二、在结尾处设问

在结束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有意创设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节的结束时,可问:“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你现在有哪些方法?”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时,在结尾小结时提问出了如下的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3、如果以后碰到有关探究坐标规律的问题,你将如何进行?

这样的提问,不但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归纳提升了学习方法,而且帮学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基本策略,不但着眼于当下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总结、着眼于未来,好!

三、在重点处设问

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设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作如下的

小结:

师: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很想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评价。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收获给老师打个分数,记住一定要实事求是哦。(学生听了大多显得很兴奋和惊奇,教室里稍稍有点乱)3分钟后,课代表把打分情况汇总在黑板上。见表

师:非常感谢大家的评分,你们能告诉我最后得分是多少吗?通过计算,学生纷纷举手。

生1:老师,你得95分(看众数)

生2:老师,你得92.97分(看平均数)

生3:老师,你得93.05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

生4:老师,你得95分,因为95分是中位数,又是众数,能反映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事实上打95分以上的同学有26人,超过了半数。

由于是评价授课教师,触发了学生们的兴奋点,他们得出数据后积极分析,迫切求知,在各抒己见中,把相关知识收纳其中,既巩固了本堂课所授知识点,又使学生深刻体悟“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尾再次掀起师生情感交流的高潮。

四、在难点处设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不同程度会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运用设问手段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必须从思维角度去铺路搭桥,以攻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圆周角时作了如下的设问。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圆周角,如图所示,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有什么关系?

生:都是同弧所对的角。

师:∠BAC,∠BOC都对着弧BC,这说明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在大小方面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妨画一画、量一量、比较一下。

学生开始画图、测量、比较,并相互交谈。

生1:∠BAC=∠BOC。

其他学生也表示得出一样的结果。

师:弧BC所对的∠BOC是固定不变的,∠BAC是可以移动的,你能画出与图(1)不一样的位置关系吗?在你画出的图中是否也有∠BAC=∠BOC呢?

经过五六分钟,陆续有学生表示已经画出,得出的结果也是∠BAC=∠BOC。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发现了圆周角∠BAC与圆心O的三种位置关系,即:①圆心O在圆周角∠BAC内;②圆心O在圆周角∠BAC外;③圆心O在圆周角∠BAC边上;并且每一种位置上都有∠BAC=∠BOC。大家能否由此归纳圆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呢?

生:能……

师:我们经历了发现圆周角定理的过程,那么又如何去證明这个定理呢?请大家观察三个图,从哪一种情况入手比较好。

沉默了一会儿。

生2:从第三种情形入手比较好,因为此时OA=OC,有∠A=∠OCA=∠BOC,很容易证明。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一、第二种情形的证明转化为第三种。

这位教师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但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更是在生生的“互动”中构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设问,向学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endprint

五、在关键处设问

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做辅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

例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求得的?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六、在认知矛盾处设问

在学生的认知矛盾处设问,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初中代数课时,问学生:“ 同-比较,哪个大?”这如一石投入平靜的湖水之中,在学生中激起了讨论的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当然是大,是正数,-是负数,正数当然比负数大。”一名学生回答到。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看不一定比-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取什么值,当取正值时,比-大;当取负值时,-比大;而当是0时,和-相等。”另一学生反驳道。“非常正确!”。

同-的大小比较,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急欲弄个水落石出,所以思维积极。

七、在知识盲点处设问

盲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从而加强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求函数的最小值,在有的同学利用公式求最小值,求出最小值是后,教师可问:“请分析这个题的解法对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并分析错误的原因。”一定会有同学感到这个解法不是很好吗?怎么会问对不对呢?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急于寻找错的原因,因此一定会认真地进行分析,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在知识的模糊点处设问

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从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的地方来提问,让学从正确与廖误的比较辨析中辨明是非,利用反差效应突出本质差异,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

例如一位教师为针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特意设计了如下的例题“化简并求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甲的解答是: 乙的解答是:

谁的解答是错误的?为什么?

九、在题目的变通处设问

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训练。

例如一位教师复习《方程》这一节内容时,给出一个方程的题目后。给出了如下的设问:(1)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2)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它们体现了一些什么思想?(3)你能据此设计一些类似的题目吗?

总之,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数学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即找准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对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克服提问的盲目性,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善教者善问”,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我们一线教师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奚根荣.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2]伊红.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理.2008.6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周角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运用圆周角定理求角的大小“五结合”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