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之我见
2018-01-08付梦晨
摘要:艺术本质是一个长久争论的问题,人们对艺术本质的问题也有诸多解释。虽然关于艺术的本质一直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本文通过东西方艺术本质的比较,以及艺术本质与自我辩证的关系,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一些切身的体会以及艺术本质的真义。
关键词:艺术;艺术本质;比较;意义
一、艺术本质的定义
艺术,这个词的涵盖面很广。我们可以简要回顾美学史上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其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的学说:摹仿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摹仿着理念世界,而艺术又摹仿着现实世界。以此,艺术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来自于自由创造。表现说,倡导艺术是天才创造和表现的产物。而近代,还有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有意识的形式”①说,强调了艺术的“纯形式”,因为有了这种纯粹的形式关系,才能唤起审美感情,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情节等等。另外,当代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符号哲学基础上的观点,在理论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还有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社会生活审美的反映的审美反映说等。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谈及艺术本质,总是必须密切联系着美的本质。这里引用张黔教授的一段话来总结,“与美的本质相一致或者为之所规定,我们认为,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形象化的手段营造的可以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②。”
二、西方艺术本质与东方艺术本质的比较
谈到东西方艺术的差异,就要先分析各自的特点。在我看来,艺术的主体应该是人,它是人性的表达方式,是人之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因此,艺术的差异性要从人的差异着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说到西方艺术,总要从古希腊谈起。与此同时,中国正是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总的来说,东方传统艺术更加注重人、自然以及内心的感受,写意为主;西方古典艺术则是写实的,注重表现,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或运行理论的再现。而这些区别主要源于其哲学文化的差异。东方哲学思想主要奉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西方哲学源于希腊数学以及几何思维,注重概念化的推理演义,推崇物我对立。
三、艺术本质在实际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争辩似乎也从未停止过。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艺术批评必须从艺术的本体入手,在建立了充分的欣赏基础之后才能进行。張小元教授在《艺术论》中说过:“欣赏着眼于具体的、个别的作品,而批评面对的可能是一些作品,甚至是各种艺术现象,是艺术活动的整体:欣赏可能侧重于美的艺术感受,批评却侧重于理性的判断;批评包含批评认识和感受:勉强进行的所谓‘批评,一定不是真正的批评。可以说,艺术批评是开始于欣赏的。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欣赏又以批评为指导。艺术批评是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结合在一起就总觉得完美,如果把两者分开,都会孤立而存在。在进行艺术批评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充分的艺术欣赏③。”
我们在实际创作中,得到一些感知,并加以提炼和推敲,使其上升为一般理论,继而再上升为艺术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钱钟书曾评价陆游:“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这是在旁人诗集里找不到的④。”这一批评准确地抓住了陆游艺术创作的爱国主义激情的独特风格,从而取得了成功。这深刻证明了杰出的批评家总能总结和发现艺术现象中最独特和最基本的特征。
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⑤。”要正确地评价艺术作品,就应该有全面整体的观点,顾及全人全文,并联系艺术家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经历、思想发展、创作道路、艺术修养等方面;既要把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加以分析比较,又要将他近期的作品跟他过去的作品加以比较,看其有何历史贡献以及现实意义;既要有艺术性的分析,又要有思想性的研究,全面地、整体地分析艺术作品,绝对不是对艺术家或其作品的求全责备,也不是因一己好恶以偏概全,捧杀艺术,而应该科学地剖析作品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结论。
因此,在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一定的原则,不能一概而取,也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在进行实际创作时既要注重艺术本质原理的指导意义,也要将实际要素融入其中。
四、艺术本质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辩证
首先,艺术的本质来源于对人类的一种情感表达,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表达,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 在艺术创作中, 人们将物质世界与心中的理想融为一体, 在艺术品中寄托着自己的精神意义, 这种精神性构成了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 这种精神性的特质是伴随着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活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慰藉。艺术从萌芽时期起, 就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影响和制约艺术发生的因素, “都与人类的精神需求有关系”。
再次,艺术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能动的反映, 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 是对日常生活的客观反映,这是艺术的又一个本质属性。艺术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这种反映又不仅仅是原原本本地复制客观世界的内容, 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是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在以客观生活为蓝本的同时还融入了自身的情感、经验、审美、理想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 此外还会受到社会类型与现状、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所以说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审美反映与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世界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反过来艺术又充实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没有艺术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活只能是生活,不能成为艺术。艺术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
综上所述, 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现实社会和自然景观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它又不是对事物简单的认识和反映, 而是经过人们主观的选择、感悟、提炼、升华和加工, 利用相应的技术和工具, 根据不同的需要, 使用一定形式去表现自然和生活, 以期准确地达到物质与意识、理智与情感、具象与抽象的辩证统一。
【注释】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②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③张小元.艺术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④钱钟书.宋词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⑤鲁迅.“题未定”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付梦晨(1991.10-),女,汉族,长江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