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竞赛问题探究与实践
2018-01-08廖菁
廖菁
【摘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近些年十分火热,在中学的数学教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开阔视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发现和培养数学人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展的背景入手,分析在初中开展该项竞赛的意义,提出精心设计竞赛问题的情境、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开展课堂上的广泛交流学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竞赛;探究与实践
一、引言
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鼓励中学生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为目的,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素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都在出发点上与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一致,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进这一竞赛活动的深入,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开展初中数学竞赛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由于初中数学作为数学竞赛的基础,同时竞赛中所运用的一些思维方式也是基本和简单的,与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相当契合,所以运用竞赛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的教育上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的学习上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数字符号的简单堆砌和糅合,而忽视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数学的思维方法应该时刻反映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深化和应用当中.
(二)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数学竞赛在解题上具有难度大、知识面涉及广、解题方法灵活、题设情境不唯一等特点,所以中学数学竞赛是一种智力竞赛,而非单纯的数学基础知识竞赛.适用于一些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试题可能相对简单,但实际上它也是在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同时应用于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可能更为复杂,这就要求解题时需要问题的分解变形,寻求新的解题通道.因此,可以说数学竞赛是对数学问题的全面分析而不是简单的观察,需要逻辑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因此,在数学竞赛的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有了这个基础,虽然有时候会遇到要求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试题,但是学生学会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这种创新思维,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
(三)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中学数学竞赛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竞赛试题的形式往往会设置一个情境,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学生往往很容易就会被问题所吸引,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分析问题会成为学生需要面对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初中生都喜欢数学竞赛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兴趣反映了人的爱好倾向,这一特性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初中数学竞赛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心设计竞赛问题的情境
首先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大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而更成功的学生则会对数学表现出比前者更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竞赛培训教师注重学生在情感作用上的培养,对数学竞赛教程首先要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抱着强烈求知欲的心态去学习数学,去解决问题.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竞赛教师将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学习,快乐学习,学有所得.
(二)运用探究教学方法
数学探究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仅仅是学生作为唯一的参与者,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当中.第一种数学探究的方法是指学生首先运用自己已知的数学理论不断尝试着解决遇到的问题,经过多次分析猜测和规律结论的归纳总结,最后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另一方面,这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向学生展示了定义或定理产生的来由,使学生逐渐理解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投入到解决数学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体验和感受得到正解的兴奋,同时,这也有助于建立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开展课堂上的广泛交流学习
在数学竞赛的辅导过程中,探究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广泛交流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学习,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作为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面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
四、总结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每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观点,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总结和归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白益雪.浅谈数学竞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汤慧龙.竞赛数学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启示[J].紹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6):108-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