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所至,顽石为开
2018-01-08郑丽娜
郑丽娜
摘 要: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一个问题学生转变历程的真实案例,总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爱学生,要用真诚的爱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因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启发而不断进步,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从而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关爱;感化;进步
案例背景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经常遇到一些性格特殊的学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不易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凡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得少,在面对老师的教育时,他们很容易冲动,往往会发生正面的冲突。在这些同学身上,即使教育起了作用也很容易发生反复。这样的学生会让班主任感到非常头痛,处理不好也会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很强的负面作用。
案例陈述
我班有个男生叫小林,他性格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别人的意见轻易不接受,与同学的关系极差。接手这个班的第二个星期的一天,一个女学生跟我说小林把邻桌同学的书包丢在地上,并用脚踩。结果,小林知道了,把这个女同学打了一顿。得知这一情况,一开始,我很生气,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没想到他當即把手中的书本摔在地上,还用粗话骂这位女同学。见他这样子,我气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本想狠狠地骂他,但看他嚣张的样子,我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适宜再批评他。我决定用冷处理的办法,让他好好反思反思。于是,我联系其家长,跟他们说明情况,让他们配合教育,让小林停学两天,在家好好反思。两天后,小林回校了,先主动跟我道歉,态度明显好转,较为诚恳。此时,我觉得是个教育契机,就先肯定他这两天能接受教育,是一个好的转变,并借机教育他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好与同学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小林答应了。此后,我发现他与同学说话不那么冲了,我也好好表扬了他。慢慢地,我发现他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纪律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正当我在为小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又发生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那天,我到电教室上课,当时有一些老师去听课。下课时有一位老师把手机放在课桌下忘了拿,小林看见了,就顺手牵羊——偷偷地把手机拿走了。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是小林拿的,只是在班里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企图让学生主动把手机交出来。但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拿了手机。很快,小林进入了我的视线。那几天,我发现小林总是心神不宁,觉得很可疑,于是,我就试探了小林,但他否认拿手机。不过我发现小林跟我说话时有点心虚的样子。那几天,他始终不敢面对我。而我刻意在班里进行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也有意无意地盯着小林看,但他始终不敢正视我。因此,我断定手机十有八九是小林拿的。但我知道,要让小林承认手机是他拿的,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消除他的心理障碍。于是,我总利用放学的时间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事发的第三天下午,小林终于承认手机是他拿的。当拿到小林交上来的手机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既高兴小林能主动承认错误,但我同时明白我肩上的重担,对小林这样的学生,对他的教育是长期又艰巨的。事后,我出于保护小林,对全班同学撒了谎,说老师的手机并没有丢失,是忘在自家的抽屉里了。当时,我发现小林看我的眼神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此后,小林像变了一个人,能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认真完成,班里的工作也抢着干。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小林同学由原来让老师头疼的“问题生”转变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热爱班集体的阳光少年!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不爱孩子,那么一开始,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爱是动力,爱是源泉,爱是火花。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那就必须用“爱”温暖学生,用“情”感化学生,用“理”说服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个性较强。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偏激的后进生,这些孩子大多很难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说轻了不当一回事,说重了他们又接受不了,教育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教师教育时要把握教学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对于小林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使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最终使他完美转化。
总之,俗话说得好:真情所至,顽石为开!学生都是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没有谁是一块天生的顽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只要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家,我们定能触摸到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它,你就能看到一颗颗鲜活的心。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化学生自主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罗辉体.爱与责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