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018-01-08殷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乙地慢车木料

殷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搞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很难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只有讓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解决问题中,并完全投入思考,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我就数学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学习无疑须有疑——生疑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一块花布长120厘米,宽96厘米,把它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布块且无剩余,那么布块边长最长多少厘米?一共可以裁多少块这样的布块?学生在拿到该题时不要直接看问题,而是先要想:由题目已知条件我能得到哪些有用信息?由此经过转化,该题就是求120和96的最大公因数,结果是24,那么可得(120÷24)×(96÷24)=5×4=20(块),所以布块边长最长是24厘米,一共可以裁20块这样的布块.又比如,甲班科技书的本数是乙班的2倍,如果甲班拿出15本给乙班,这时,两班的科技书的本数一样多,那么两个班原有多少本科技书?在解决该题时学生要先提出疑问:甲班和乙班的书本数之间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关系?在书本数的数量交换中具体交换内容又有哪些?先根据题目生疑进而罗列清楚题中条理,从而完成解题.由题可知15×2÷(2-1)=30(本),30×2=60(本),所以甲班原有60本书,乙班原有30本书.

在生疑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问什么就想什么,可以将问题内容与相关的概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二、有疑定要求无疑——解疑

在提出了疑问后,便是对疑问的解决过程,在解疑的环节中,学生要清楚把握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方向,要能够有着明确目标,并向着该目标去收集相关信息以供解答.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中“长方体周长、表面积计算”这一章节时,有一道题:在一个长2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的长方体木料的8个顶点各截去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剩下木料的表面积.该题看似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学生在思考该题时要注意分析问题,题中所问的是截去后木料的表面积,我们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含义后,便可总结出剩下木料的表面积和原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所以就有表面积为(2×1.5+1.5×1.2+2×1.2)×2=14.4(平方分米).又如,把一根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木料锯掉2.5厘米后,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样表面积就减少了3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木料的长.首先分析疑问点,我们可先从截面的周长计算着手,也就是30÷2.5=12(厘米),那么可算得截面的边长为12÷4=3(厘米),所以就有原长方体的长为3+2.5=5.5(厘米).

在解疑的过程中,要先明确疑问点,并充分结合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和各种有效信息,在整合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疑问的突破口.该过程还有利于简化整体的解题流程,让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完整.通过转化等思想达到无疑,除了体现在解题过程中,在学习教材中的基础概念时也一样适用.

三、无疑本自有始疑——明疑

在解决了疑问后,并不代表疑难点就完全没有了,我们要对解决后的疑问再深入挖掘,发现其存在的其他疑问点,在一层一层的递进思考中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比如,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当快车行完全程的75%时,慢车正好到达中点.当快车到达乙地时,慢车距乙地72千米,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通常这类路程问题都会涉及追赶、相遇等疑难点,我们只需总体把握对象之间的路程、时间、速度这三大元素的关系即可.由题意,可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快车速度为a,慢车速度为b,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利用时间相等可列方式75%xa=50%xb,xa=x-72b,解得x=216.还可以这样思考:当快车走完路程的75%时.即快车走了甲、乙两地距离的34时,慢车走了甲、乙两地距离的12,则当快车走完全程时,慢车走了全程的12÷34=23,此时慢车距离乙地为1-23=13,即13为72千米,所以甲、乙两地相距72×3=216(千米).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行程问题时,这类题目往往涉及的方面较多,出题的类型也很多,我们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疑问中明白疑难点,进而对疑难点进行突破和深入认识,从而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

四、有疑方能达无疑——释疑

找出了疑难点,还要对疑难点进一步总结和深挖,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也是完善和总结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必要环节.在思考问题时根据上述思考的流程,首先找出疑问,罗列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然后根据该疑问点进一步选择解决方法,再对解决方式进行统一整理,最后完成这一类型的答疑.

比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70千米,当甲车行至全程的25时,乙车离中点还有36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由题意可知,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87,所以甲行至全程的25时,乙行驶了25÷87=720,那么可知离中点还有12-720=320,由已知得全程长36÷320=240(千米).

综上所述,在有疑与无疑之间的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内容是在提出疑问与解决疑问两个方向中的不断运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多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理解得到深化,通过总结和整理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志松.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9-90.

[2]李柏峰,白玉.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J].吉林教育,2003(11):37.endprint

猜你喜欢

乙地慢车木料
小慢车“寻鲜记”
鲁班妻子的发明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3.14惹的“获”
高铁时代的“小慢车”
航空浮子式汽化器慢车系统工作原理与典型故障分析
广州地铁14号线“快、慢车”运行方案分析
快捷方便的跑道划法
最出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