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的“小慢车”
2017-12-20
在甘肃的天兰铁路线上,有一趟从陇西到天水的“小慢车”,沿途15个车站,全程146公里站站停,票价总共9.5元,从头到尾一个往返,所费不到20元。
如此经济实惠方便的乘客列车,在这个处处高消费的世道,实属罕见。难怪沿线上百个村镇的村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这趟“小慢车”。有的人不但靠“小慢车”常年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联系,还受惠于“小慢车”带来的交易便利,渐渐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
这里被舆论亲切称为“小慢车”的,是指至今还在一些边远地区运行的传统绿皮火车。“小慢车”一是车速慢,时速基本为四五十公里,远低于一般的快速旅客列车;二是设站多,站站停,方便沿途乘客出行;三是票价便宜,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四是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周边群众肩挑手扛自产自销农副产品提供方便。
事实上,在每一个车站,都有附近村民登上“小慢车”去城里,或走亲访友,或办事赶集,或做小买卖。有的车站简陋得没有售票处,乘客上车后由列车员逐一补票,这才发现有的车票仅为一两元。
不但票价低廉,“小慢车”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报道,目前全国铁路共开行“小慢车”81对,占普速旅客列车开行总量的近6%,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 2016年共運送旅客近3000万人。得益于“小慢车”的人群如此面广量大,有人因此把“小慢车”称为特殊的公益扶贫列车,实在不为过。其背后蕴含的民生大情怀难能可贵。
作为一道多年来鲜为人知的独特风景线,“小慢车”的存在,不但让人领略了当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也格外凸显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小慢车”的经久不衰,并不像有人说的是铁路部门为了适应一部分人的慢生活要求刻意采取的举措。谁不愿意坐高铁?谁不愿意快意看世界?谁不愿意早日走出封闭的旧村落?
奈何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收入受限,当现代化的大潮还来不及惠及这些欠发达地区时,世代栖息于此的人们只能暂且受制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困境。这个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国度,要让全体国民一个不掉队,真正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显然还任重道远。
所幸在脱贫路上,一些政府部门已不再搞简单的一刀切,摒弃了形式主义花架子,从实际出发,因地施策最重要。悠游“小慢车”的每日开行,与其说是城里人眼中的一种浪漫情调,不如说是拉近铁路沿线群众与城市生活的距离,成为贫困地区驶入经济快车道的纽带,不妨为之点个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