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8-01-08葛惠珍
葛惠珍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我们学校进行课堂改革已将近三年,实行高效课堂,紧跟课改步伐,实行导学案。“导学案”的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导学案的利用是:导学案上的计算题,或是直接解题的题目学生就能完成,如果是分析题学生则不愿意去看,更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完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愿意阅读导学案,不阅读就不理解。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必须先让他们学会阅读。只有学生会阅读了,才会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了,那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所以,当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课改的一个瓶颈,是课改的一个突破口。下面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进行学习。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编写导学案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整套教材,对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脉络分布都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只有把握教材才能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如:
二、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抓关键词,帮助阅读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必须充分调动,才能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很多数学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便有不同的含义。如“增加”与“增加到”,“降价”与“降价到”,“位数”与“数位”,“除以”与“除”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如判断“0除以任何数都得0”时,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任何数”,因为任何数包括“0”,而“0”不可以做除数,所以以上说法错误。
再如,接着画,画满5个,△△△( );接着画,再画5个,△△△( )。学生刚接触时,很容易混淆这两道题目的意思,因此,教师在示范阅读时,一定要突出重点词“画满”和“再画”,并适当地解释其含义。“画满5个”是原来的3个三角形也包括在内,画完后一共有5个三角形;“再画5个”就是还要画5个三角形。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并能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水平来解决作业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理解“画满”和“再画”这是两个不同意思的词语,明白两道题的做法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帮助阅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大部分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应指导学生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两个长都是8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周长是( );拼成一个正方形,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形,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8=16厘米,宽不变是4厘米;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8厘米。这些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三)多角度思考,帮助阅读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校买3张桌子用了255元。一把椅子的价钱比一张桌子便宜20元,买3把椅子要用多少钱?”学生一般都是先算出一张桌子要多少钱,再根据“一把椅子的价钱比一张桌子便宜20元”算出一把椅子的价钱,最后算出3把椅子的总价。帮助学生再次读题发现,买的椅子和桌子的数量一样多。一把椅子的价钱比一张桌子便宜20元,那么三把椅子的价钱比三张桌子便宜3个20元,直接用3张桌子的255元减去3个20元就是3把椅子的总价。又如,“某学校一年级38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 ∶ 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 ∶ 3”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50%”,“男生人数比女生多总人数的”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更清楚。经常做这种多角度思考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量的关系,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让数学变得更简单、更有趣。
三、良好阅读理解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在读完整的前提下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再次读题,直到理解后再进行解题,最后还要进行检验。如果学生答题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会发现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渗透,学生才会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通过一道题或一节课就能养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如果学生有了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燕.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A].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
[2]施影.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化探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