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传播背景下时空领域的颠覆与变革

2018-01-08田军

出版广角 2017年18期
关键词:时空媒介公众

【摘 要】 公共传播使得传播背景下的时空领域发生颠覆与变革,主要表现为对时空领域边界的拓展,时空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个体在这一时空领域中的自我表露与自我确认呈现新特征;传播情境发生变化,公众在这一场域空间中进行戏剧式表演;传播关系发生颠覆式变化;时空领域的拓展对个人领域进一步挤压。

【关 键 词】公共传播;时空领域;自我表露;戏剧式表演;隐私边界

【作者单位】田军,贵州新闻图片社。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公共传播的条件之一是为公众提供宽广的时空传播领域。互联网发展态势下的时空领域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虚拟网络空间进一步挤压现实空间,使网络空间进一步扩大。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传播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实世界中的阶层、等级关系进一步模糊,互联网公共传播在形式上营造了自由、平等传播的氛围。在互联网中进行公共传播也要注意传播的边界问题,公共传播不仅强调信息的公开化和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强调公众的公共利益,这是进行公共传播的前提。公共传播应该只公开对公众有益的信息,不应公开侵犯个人生活隐私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还要把握公共传播时空领域的特点,充分运用其传播优势,规避其可能存在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风险。

一、公共傳播时空领域的开放性与拓展性

人类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时代,使得传播时空局限进一步被打破,信息的传播效率不断提高。在公共传播视野下,时空在不同传播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里对传播中的时空与政治、宗教、社会关系等做了深入分析,认为任何媒介都有时间或空间的倾向性,不同的媒介偏向决定了不同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偏向时间的媒介实现了对时间(历史)跨度的控制,而偏向空间的媒介则实现对空间(地域)跨度的控制。在英尼斯看来,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能主要来自媒介技术(或称为媒介的载具)的不同,媒介技术的演进引发了媒介系统偏向的发展和跨越。

公共传播的时空场域是进一步开放和拓展的。在时间上,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时间的概念,传播速度高于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对时间有很强的偏向性;在空间上,互联网再造了传播时空,使虚拟时空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挤压现实时空。所以,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传播享有宽广的时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公共传播更方便,任何事物都有公开化的便利条件,这是传播“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二、公共传播时空领域中的个体表露与自我确认

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表露自我,并且形成“镜中我”的形象。自我表露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的著作《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描述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秘密的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国内学者李林英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的过程”。另外有学者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有意识的传播活动,其传播是有功利性的。互联网时空领域下,个体的自我表露变得频繁和简单,个人在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会化传播平台)上传递个人信息,进行自我表露,虽然网络的自我表露存在匿名性,但是自我表露的途径和方式得到拓展后,个体尤其是年轻个体倾向于通过网络表现自我。这些自我表露的过程是通过符号传播实现的,信息的提供者会对符号进行编排,使接受者在符号的组合中寻找线索,从而形成对该个体的总体印象。这是传播“公共性”的重要表现,个体将自身的经历、感受、观点呈现在网络上,促进个人事务的公共化、社会化。

“镜中我”由库利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人在意识层面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认知,这种认知是意识层面的社会化过程。“镜中我”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我们展现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进行想象,这是感觉阶段;二是对他人对此印象的评价和想象,即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和判断,这是定义和解释阶段;三是基于他人的反应和态度评价自己的行为。在互联网时空领域中,个人自我表露的意愿更加强烈,渠道更加畅通,通过微博、微信、直播等形式,传播的主体性得到确认。同时,我们通过在网络上的行为来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从而评判这种形象,形成认知,这是通过网络实现“镜中我”的自我确认。这种个体的自由表达是传播“公共性”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对个人情绪、生活的信息传播,还是对系统世界的评价与讨论,都可以在开放的、宽松的场域中实现,而自身对个人情绪、生活与世界的信息披露,能建构现实中个人想建构的个人形象,这符合“镜中我”的传播理论。

三、公共传播时空领域中的情境变化与戏剧式表演

互联网建构的传播情境是自由和轻松的,有利于公众的意见表达,这一情境超越了物理上的时空感,给予网民心灵自由。互联网犹如戏剧的舞台,任由个体在这一舞台上表演。媒介情景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梅洛维茨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媒介情境与传播时空紧密相连,人类传播行为与媒介、环境、情境等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媒介的传播情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社会生产方式、传播沟通方式等都发生变革,这引起整个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有了自主表达的途径,即互联网。在这一背景下,公众可以在网络情境中自由传播,心灵上的自由感和自主感空前强烈,这对公众意见的表达和公共舆论的形成有助推作用。

此外,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宛如剧场一般的场域,公众使用特定符号在互联网舞台上自由表演,这一个体表演的过程犹如戏剧演出。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戏剧理论充分说明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表达自己。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或组织机构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表演,而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呈现,塑造自身形象。互联网传播使得这种社会表演虚拟化,并为这种表演提供广阔的空间,提供自由、平等的表演氛围。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的建构过程,为公共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支撑,组织与个人在互联网中的自我呈现也是与公众进行对话和沟通的过程。endprint

四、公共传播时空领域下的传播关系变化

互联网使得传播关系发生变化,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扁平化。之前的传播往往是某个组织或机构把握传播权,对接受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以达到改变接受者态度和行为的目的。而互联网则让这种传播关系发生了改变,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范式中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传播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个人和组织进行有效传播的基础,即摒弃以自身为主体,他人为客体的观点,将个人和组织都看作传播的平等主体。在互联网传播时空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扁平化,即不再是垂直式的等级或科层关系,而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尊重个人和组织的观点,鼓励个人与组织对某一事物进行多维度的评判和解读,促进传播的“公共性”。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人机一体化、时空一体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每个人都能进行私密化的超时空传播,大大促进了交流的效率。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设备的普及,促进网民们通过手机获得信息,弥补了巨大的数字鸿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群都可以低成本地上網,方便地获取网络信息。这种对手机等移动载体设备的使用,在打破时空界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以往PC为主要载体的传播设备往往使传播者的传播地点局限于某一场所,而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载体使得个人、组织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评论信息、接收信息,已经形成时空一体化的格局。而这种贴身的私密性传播载体,又促进了人机一体化,手机仿佛是人体的延伸,没有手机的人感觉仿佛失去某种器官,会产生焦虑心态,人和手机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形成了人机一体化的格局。

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理论在传播理论发展中被麦克卢汉提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表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视觉、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和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还扩展和延伸了人的听觉能力、触觉能力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VR)正在将许多虚拟场景变得更加真实,这使得互联网对人体能力的延伸更进一步,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在新媒体技术下将延伸到更宽广的时空领域中。

五、公共传播时空领域拓展对个人领域的挤压

公共传播所倡导的是在公共领域内进行公共信息的传播活动,私人领域的有些信息是不适合公开的,所以公共传播应该注意传播内容的边界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共传播的公共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出现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公共传播对个人领域的侵入,一些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化,造成传播负面影响。例如某一事件在网络上流传开后,网民们往往会对当事人进行片面的道德评判,当大家判定出有责任的一方后,会自发地进行人肉搜索,造成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络上,对其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都希望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和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对网民的网络行为痕迹进行收集,继而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其目的是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目的性。然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侵犯个人资料、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这使得某些信息在没经过个人允许的情况下被收集或公开化,从而造成法律、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公共传播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公开、开放,还要注意公众利益,即保护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利益作为公开化的前提条件。

当前,互联网媒介发展背景下的传播有优势,也有不足。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表现在传播效率提高,传播成本降低,信息量大,使用多媒体表现手法等;从传播的公共性角度来看,互联网传播进一步拓展了时空领域,虚拟时空挤压现实空间,为公众传播提供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自我表露和自我确认,通过“镜中我”来推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互联网提供了颠覆性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公众和组织可以进行戏剧式表演,在互联网舞台上展现自我;互联网传播使得传播关系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扁平化,打破了以往人与人之间的垂直等级关系。这些都是公共传播的重大变化。同时,我们要注意,公共传播主张时空的拓展,但是拓展的边界一定要把握好,不能以公共传播为名侵犯个人领域,进而侵犯个人隐私。因此,在了解公共传播时空领域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遵循互联网传播的规律,通过互联网与公众进行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何坤. 新媒介时代背景下的公共传播:现状与反思[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38-43.

[2]胡百精,杨奕. 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J]. 国际新闻界,2016(3):61-80.

[3]刘晶晶. 公共传播视野下我国网络赋权的传播特征[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2):121-124.

[4]何镇飚,王润. 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 国际新闻界,2014(5):33-47.

[5]许悦,高波. 政府新闻发言:公共传播三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50-52.

[6]石长顺,周莉. 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空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镜中的时空穿梭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