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如何开发节气文化实践课
2018-01-08张亚东王建红
张亚东+王建红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组织开发二十四节气实践课程,对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小规模农村学校如何开发节气文化实践课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錄。“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甚为密切,简明扼要地说,教育总是在传递、延续着一种文化,同时在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新生机和新的前途。”[1]
目前,二十四节气已经走进了学校课程。我校立足实际,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系统性课程开发研究。本研究是针对目前节气传统教育比较缺失而采取的校本实践研究。它是我校对传统文化、区域二十四节气文化资源的一种自主开发过程,即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再创造、再加工,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一、挖掘节气文化内涵,确定活动主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古诗词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每个节气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结合地域特色突出地方文化确定活动主题,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的第一步。例如春分日,有关春分节气的古诗词不计其数,民间也有踏青、放风筝等风俗习惯,春分日临近恰逢降雨天气,因此确定了“春风化细雨 浸润师生园”为主题的实践课。清明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确定了“缅怀 感恩 希望”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春雨生百谷,各种植物在春雨的滋润下欣欣向荣,“走进谷雨 忆苦思甜”是谷雨节气的活动主题。
二、策划节气实践活动,设计教学案例
三、积极组织实践,形成校本课程
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入、不具体,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组织实施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发节气校本实践课的关键一步。我校节气校本实践课在教委主任的认可下,在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积极实施,认真开展节气实践活动,并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包括教师随笔、反思,学生作文、绘画、手工、手抄报等资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动手、学会互助……
四、梳理反思小结,优化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我校节气文化校本实践课的开发,倡导学生到自然界中去“旅行”。“道理就在于,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深深地保持在记忆里。”[2]学校开发节气文化实践课是对乡土文化区域资源的一种探索,是学校对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丰富,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龙承建.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