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1-08薛春胜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病原防治方法

摘要 对平凉市辣椒白粉病发生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明确了辣椒白粉病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不同的症状特点,观察了其病原菌的侵染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形态特征。同时,依据该病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辣椒白粉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18.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26-01

近年来,辣椒白粉病在平凉市辣椒栽培地区经常严重发生,已成为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文对辣椒白粉病发生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1 症状特点

辣椒白粉病主要是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面迎光透视可见叶肉组织出现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较小褪绿斑,叶背产生一层非常稀薄的粉状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叶面出现明显的褪绿斑,叶背产生一层稀疏的粉状霉层。温室湿度大时,褪绿斑迅速向四周扩展,导致整个叶片及叶柄褪绿变黄,直至脱落[1];湿度较低时,大量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聚生在叶背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这种粉状霉层可覆盖整个叶片背面,一部分叶片上出现局部坏死的褐色病斑,有时叶片正面也能产生粉状霉层。

2 病原

辣椒白粉病病原菌的无性世代为Oidiopsis taurica(Lev.) Salm.(=Erysiphe taurica Lev.),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辣椒拟粉孢菌;有性世代为Leveillula taurica(Lev.) Arn.,属于子囊菌亚门内丝白粉菌属鞑靼内丝白粉菌[2]。

2.1 形态特征

菌丝体内外兼生,大多为内生。分生孢子梗直立,由气孔伸出,大多数单生或2~3根丛生,无色,基部细长,顶端稍粗,大小为112.0~240.0 μm×3.2~6.4 μm。分生孢子无色,3~5个串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呈藕节状,成熟时自孢子梗上脱落。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长橢圆形,顶端稍宽;大小为44.8~72.0 μm×9.6~17.6 μm,萌发时顶端突起呈烛焰状,逐渐生出芽管,进而发育成侵染丝[3]。有性世代未见。

2.2 生理特性

2.2.1 病菌对温度的要求。分生孢子在10~37 ℃时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0 ℃。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 ℃,其侵入和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18 ℃。

2.2.2 病菌对湿度的要求。辣椒白粉病病原菌侵染需要有适宜的空气湿度,在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才能萌发和侵入。早晚结露较多,时间较长,湿度大,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侵染;早晚结露少,时间短,湿度小,则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因此,50%~80%的相对湿度和弱光照条件,尤其是夜晚十分利于辣椒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3 发生规律

3.1 发生发展特点

辣椒拟粉孢菌属内寄生菌,菌丝大多在辣椒叶片组织内部蔓延,发病初期很难观察到发病症状,当叶面迎光透视可见叶肉组织出现较小褪绿斑,叶背上产生一层非常稀薄的粉状霉层时,叶片组织已经被病菌感染,只是发病较轻。此时菌丝在叶肉组织内部蔓延,分生孢子梗从叶片背部的气孔伸出,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向外飘散。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正面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明显褪绿斑,叶背产生一层稀疏的粉状霉层;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侵染丝再次侵入叶片,致使褪绿斑迅速向四周扩展,最终导致整个叶片及叶柄褪绿变黄,直至脱落。温湿度条件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时,叶肉组织中大量的内生菌丝在辣椒叶肉组织之间继续扩展蔓延,同时内生菌丝上继续产生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在其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初生分生孢子成熟脱落后又会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大量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聚集在叶背面形成一层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粉状霉层可覆盖整个叶片背面。当夜间气温下降、棚室湿度增大,叶面特别是叶脉与叶脉交接处易形成水滴或水膜,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再次侵入叶片组织,水滴干燥时,分生孢子停止萌发。由于白粉菌是活养生物,内生菌丝在细胞之间扩展蔓延时,病菌产生的毒素不足以造成细胞很快死亡导致组织坏死,而早期发病退绿的病班,后期由于条件变化不利于侵染而不再向四周扩展的部位,逐渐会失水干枯,造成细胞死亡和组织坏死,从而出现局部坏死的褐色病斑。

3.2 侵染循环特点

在平凉市辣椒常年种植区,此病菌可在温室、大棚、露地栽培的辣椒上辗转危害。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也可通过雨水滴溅传播,温室和大棚内昆虫如蚜虫、白粉虱以及农事操作也能传播。该病菌由寄主叶背气孔侵入,或直接突破角质层侵入寄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对温棚进行熏蒸消毒。按照100 m2用0.25 kg硫磺粉、0.5 kg锯末的量,提前7 d在育苗温室、定植温棚内分几处进行一昼夜的密闭熏蒸。

4.1.2 优化水肥管理。减少速效氮肥、增施磷钾肥,多用腐熟有机肥,可提高辣椒的抗病性,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且果实品质好。速效化学氮肥用量过大容易导致辣椒徒长,抗病能力下降,发病严重。

4.1.3 优化种植密度。根据辣椒的栽培特性,平凉市适宜采用5.4万~6.0万株/hm2的栽培密度,单株定植。结合高垄栽培,适量灌水,经常通风,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60%左右。

4.1.4 清洁田园。田间若发现病株及病叶应及早清除,并集中销毁。

4.1.5 种子消毒。辣椒种子消毒可以采用0.10%~0.1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 min,或用55 ℃温水浸种15 min。

4.1.6 苗床消毒、培育壮苗。辣椒的苗床土壤适宜选用3年之内未种过辣椒的壤土,并注意土壤消毒和苗床通风,1 m2土壤采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10 g进行消毒。通过苗床消毒和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病辣椒壮苗,降低辣椒白粉病的发生。

4.1.7 注重轮作。为降低辣椒白粉病的发生,辣椒应与其他蔬菜实行1~2年的轮作。

4.2 药剂防治

辣椒拟粉孢菌在营养生长阶段,其菌丝一直寄生在叶片的内部,到产生繁殖体的时候才会伸出辣椒叶面。因此,辣椒白粉病到发现病斑时再用药将很难防治。所以,该病防治一定要提早喷药预防。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硫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

4.2.1 发病初期药剂防治。可用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2%多抗霉素水剂200倍液,间隔期8~10 d,连续喷洒2~3次[3-4]。

4.2.2 发病严重时药剂防治。①可以施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防治,药剂种类包括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15%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 000~3 000倍液;②可以施用复配剂进行防治,如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③可以施用农业抗菌素进行防治,如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④还可以采用保护地专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45%百菌清烟剂3.75 kg/hm2等。用药时,以上各类药剂可轮换选用,以防产生抗药性。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5-7]。

5 参考文献

[1] 薛春胜.辣椒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3(2):30.

[2] 郑儒永,余永年.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王萱,李宝聚,王立浩,等.辣椒白粉病及其抗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7,1(11):37-41.

[4] 马国泰.辣椒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2.

[5] 李明远.茄科蔬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4(6):57-58.

[6] 刘文明,黄国清.甜(辣)椒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北方园艺,2006(3):140-141.

[7] 赵万千,唐煜,张廷礼,等.和政县日光温室辣椒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甘肃农业科技,2006(5):25-26.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病原防治方法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