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以阅读引领习作的策略研究
2018-01-08刘丽
刘丽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写作可以显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思想感情倾向和知识的储备情况,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师可利用文本在学生阅读和习作中搭建起桥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习作
从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安排中可以看出,略读课文在逐渐增加,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方法,把略读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模式,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布置预习有章法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如果只让学生读熟课文而没有目的,效果必定不佳。设计预习时可采用以下四步法。
(1)标段落。在初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标出段落,便于理清文章脉落及教师讲解。
(2)画生词。课前预习查字典知道词语意思,通过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来理解课文内容。
(3)找句子。认真读方能找到好句子,是好句子一定有理由,在书上简单做批注,并说明原因。
(4)提问题。边读边在不懂之处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完成预习四步法后,就课前读熟课文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二、答疑解惑悟情感
有了课前充分预习,第一课时教师便可安排学生读课文,辨析易错字词。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这时笔者将“钓”和“钩”、“唇”和“辱”两组生字写在黑板上,让他们辨析。
师:“钩”的撇折就像一个钩子,把鱼钩起来。而“钓”只有一个点,没有撇折。你们要记住这个方法。
师:那么,“唇”和“辱”可以组什么词语呢?
生:侮辱。
师:好。这个“侮”应该读第二声。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生:它们的上面都是一个“辰”字,“唇”的下面是个“口”字,“辱”的下面是个“寸”字。
师:他看到了相同的,但没有看到不同的。谁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生:“辱”字上面的撇要写得短一些,而“唇”的撇要写得长一些。
师:“唇”是什么结构?
生:半包围结构。
师:是的,因为是半包围,所以撇要写得长一些。“辱”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是的,所以撇要写得短。把这两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一遍,容易写错的字,我们要记住它。
生字词在学生积极汇报中得到解决。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然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个题目里有两个关键词,把它们抓住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知道是哪两个关键词吗?
生:“钓鱼”和“启示”。
师:我们把“钓鱼”这个词扩大一些,也就是把钓鱼的经过说完整。
生:“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离钓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让“我”把鱼放回水中。“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道德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很难。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后,在解决学生质疑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脉落层次,学习作者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情感,就此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句子细细品读。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文章情感得以升华,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学以致用勤练笔
(一)读与写应“比肩而立”
语文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意义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习指导。”为此,笔者就找准文本的资源,把握时机,加入适当的小练笔。教材可供练笔的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找准练笔点,讲究“顺势而生”。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女盲童在花间流连,让学生体会一个盲童在花间流连时的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盲童安静时的动作、神态及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同情心,感受盲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女孩弯着腰,慢慢地把鼻子靠近那散发香味的月季花。轻轻用手抚摸花瓣,她陶醉了。
这是学生们发出对盲童的同情和理解的心声。
童年是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诗。当笔者带着学生去品读儿童诗《我想》时,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津津有味。此刻,笔者趁势问学生:“你想干什么?快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同学们诗如泉涌,全班学生在10分钟左右便纷纷拿出作品展示。此时,他们读着自己的作品,声音如此响亮,语调如此激昂:
我想在炎炎夏日,
跳进小溪里,
扑通,
看溪水多清澈,
瞧水草多柔软,
哗哗哗——
倾听小溪那顽皮的声音。
我想把眼睛
嵌在白云上。
看大海多广阔,
瞧山川多壮丽,
望啊,望——
大地是我的游乐场。
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是孩子们真情的流露、真实的感受。
(二)说与写要“相伴而行”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时,笔者发现本单元习作是关于生命的。由于学生阅历少,对生命理解得不到位,笔者就结合本组课文,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收集与生命有关的故事,并在课前让学生讲述,让他们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笔者收集许多图片,有沙漠中的一丛绿草、墙角独自开放的一朵野花、石缝中的一朵雏菊等,让学生看图片,用语言来描述,最后再讲授课文,学习杏林子用简短的几句话描写的“飞蛾抗争”“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的片段,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由课前生命资料的收集、看图片对生命的描述,课上对文本中生命的理解,再回到生活中结合实际,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并写出感受及得到的启发。笔者将本单元习作分散处理,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在小练笔中,说写结合,达到了习作的要求。
在以上的读与写结合、说与写结合中,都是在文本基础上,趁热打铁。学生有感而发,自由表达,真情流露,这才是习作的源泉。在阅读中学习习作,无论成人还是孩童,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渠道。
[参 考 文 献]
[1]于永正.略读课文应该怎样教[J].小学语文教师,2011(4).
[2]张洪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J].小学语文,2012(4).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