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牟定县共和镇油菜“2+X”田间肥效试验
2018-01-08李光俊
李光俊
摘要 采用“2+X”试验设计,在油菜上进行“2+X”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增施了硼肥,油菜产量产值也随之增加,增硼区(增施硼砂30 kg/hm2)增产最显著,且单位面积纯收入最高。
关键词 油菜;“2+X”试验;田间肥效;云南牟定;共和镇;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65.4;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010-02
油菜“2+X”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不同栽培条件下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1-3]。试验结果将为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优化施肥技术提供参考,最终形成新的测土配方施肥(集成优化施肥)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油菜“2+X”试验安排在牟定县共和镇代冲村委会北塔一组一农户家的河田田块中,位于北纬25°34′,东经101°46′,海拔1 776 m,年平均温度17.4 ℃,常年降雨量达800 mm,无霜期297 d,前作为水稻,产量11.7 t/hm2,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亚类,紫冲湖积性水稻土土属,浅黄砂泥田土种,土壤质地砂壤,结构粒状,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耕作层厚度25 cm,试验田800 m2,试验安排在试验田块中央(2015年10月18日采用“S”形5点取基础土样一个)。
1.2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金沙江牌尿素(含纯N 46%),普钙(含P2O5 16%),硫酸钾(含K2O 50%),硼砂(主要成分Na2B2O7·10H2O,含B 11%)。供试油菜品种:花油9号。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2+X”试验设计[4-6],共设3个处理,即常规施肥区、优化施肥区和补充施硼肥区,每个处理面积均为200 m2,施肥量及方法按照“2+X”试验推荐方案执行。即:常规施肥区施纯N、P2O5、K2O分别为270、75、30 kg/hm2;优化施肥区施纯N、P2O5、K2O分别为270、90、105 kg/hm2;补充施用硼肥区施纯N、P2O5、K2O、B分别为270、90、105、30 kg/hm2,对应码值代入并按供试肥料养分含量换算即得各处理实物施肥总量,全部磷、钾肥及硼肥作底肥一次施;氮肥总量的30%作3叶提苗肥,50%作5叶肥,20%作蕾薹肥施用,具体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小区长17 m,宽11.8 m,面积200.6 m2,小区总面积601.8 m2。肥效试验田间处理区用小区沟隔开,沟宽50 cm,深20 cm,四周留保护行1.2 m以上。
1.4 试验实施
以当地最佳种植规格及合理密度进行,实行打塘点播,行向与小区宽平行,种植行向南北向,规格为40 cm×40 cm,每个小区内种植28行,每行种植42塘,每塘留4株,每个小区(200.6 m2)种植1 176塘,共4 704株。
10月18日落实试验田,同日取基础土样一个,10月21日拖拉机翻耕碎垡,人工平整,按試验规划设计要求划小区,小区长方形,长17 m、宽11.8 m,试验田间处理区用小区沟隔开,沟宽50 cm、深20 cm,10月22日播种,所用的磷、钾肥和硼肥作底肥按小区用量称肥到行塘施,当天播完。10月23日人工浇水,10月25日第2次浇水,10月27日开始出苗。
在中耕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面,11月5日用敌敌畏喷雾防治地上及地下害虫,2016年1月6日用吡虫啉防治蚜虫,喷药后灌水,3月9日用蚜必杀和多菌灵混合喷雾防治蚜虫和白绣病。但由于2月以来下了几次雨,油菜盛花期气温偏低、土壤湿度大,就只灌了1次水,对试验田油菜的产量有一定影响。
试验于2015年10月22日进行播种,试验期间用杀虫剂防治油菜叶蜂、蚜虫等3次,防治白绣病1次,经常到田间观察,记载试验的播种期、出苗期、五叶期、抽薹期、初花期、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等生育期,试验于2016年4月20日收获,全生育期168 d,当日取各处理区土样。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油菜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各生育期进行认真观察记载。试验田间苗定苗时确定基本苗,3个处理区基本苗一致,收获前分区取样室内进行考种,田间单收单打结果计入小区实收产量,换算得出单位面积产量,并称取生物产量。并根据试验得出的各项数据,及目前油菜和化肥的市场价格,进行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油菜的生育期见表2。从表3可以看出,产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增硼区>优化区>常规区。单株角果数常规区较优化区少21.8个、较增硼区少24个;每角粒数常规区较优化区1.8粒、较施硼区少2.1粒;千粒重常规区、优化区一致,较施硼区少0.2 g;单株产量常规区较优化区低3.3 g、较施硼区低4.7 g;实收产量常规区较优化区低269.19 kg/hm2,较施硼区低525.43 kg/hm2。生物产量常规区较优化区低113.66 kg/hm2,较施硼区低640.08 kg/hm2;净增收产值常规区较优化区低798.57元/hm2,较施硼区低2 246.01元/hm2;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单株角果数常规区较优化区少21.8个、较增硼区少24个;每角粒数常规区较优化区少1.8粒、较施硼区少2.1粒;千粒重常规区、优化区一致,较施硼区少0.2 g;产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增硼区>优化区>常规区。
4 参考文献
[1] 周林山,李伟东,郑立军,等.黄芪药渣生物有机肥在油菜上的肥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159-161.
[2] 诸化斌.高淳区油菜“2+X”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2):69.
[3] 梅成兵,诸化斌.高淳区油菜“2+X”磷肥总量控制试验田间肥效试验总结[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127-128.
[4] 熊艳竹,杨光波,贾云兵,等.油菜2+X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13(4):7-9.
[5] 高鹏,魏样,何文,等.汉中地区油菜“3414”肥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58.
[6] 王芳,余南生,胡楚林,等.星子县油菜“3414”肥效试验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