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无痕 落地有声

2018-01-08李晓琴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知识

李晓琴

摘 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知识的获得。教学没有语文知识的支撑,所谓的“对话”“体验”“解读”“建构”就会成为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如何让“语文知识”这朵花,开而无痕,落地有声,真正扎根在学生的心田?建议运用教学新策略:形象教学和文本情境相结合,趣化语文知识;善于调用学生“知识经验”,轻轻松松教知识;聚焦、裂变相结合,举一反三学知识;知识渗透与整体把握互为补充,完善语文知识;批判性阅读,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知识。

关键词:语文知识;文本情境;知识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这是告诉我们要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要让“语文知识”这朵花,开而无痕,落地有声,真正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一、形象教学和文本情境相结合,趣化语文知识

面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如果脱离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以林林总总的例字、例词、例句、例段来条分缕析地讲解语文知识,小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因此,教语文知识,必须把概念进行形象化,让学生触手可及。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通过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景、实践情境等形象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和知识。这样的教学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二、善于调用学生“知识经验”,轻轻松松教知识

教小学生学语文知识,最好是在学生有一定的语汇积累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紧紧依赖文本,充分发挥课文情与趣的“场”效应,将语文知识的教学蕴含在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之中,使语文知识鲜活起来。记得看的一段视频教学《三亚落日》一课“夕阳入水”的教学环节,老师将原文中的“落日”换成“你”,这一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其实,这也是教知识,教阅读方法的知识——角色互换体验。这比“三亚落日真美”这一陈述性知识更重要,语文知识是可以教得清晰而巧妙的。

三、聚焦、裂变相结合,举一反三学知识

语文知识的掌握有聚焦,才有裂变。聚焦会使课堂有向心力,裂变才能创生新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聚焦进行比较,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裂变实现举一反三,让其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掌声》时,首先聚焦课题“掌声”,提问:“文中出现了几次掌声,是什么样的掌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知道 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鼓励、加油的掌声,第二次是赞扬、肯定的掌声。再裂变到文中,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比较发现文中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领悟“掌声”的内涵。接着给出一道训练题:

在我蹒跚学步时,_______给我_______的掌声。

在我演讲成功时,_______给我_______的掌声。

在我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情感得到了升华,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授予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将来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的学习,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的理想境界。

四、知识渗透与整体把握互为补充,完善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认识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呈螺旋状向上发展的过程。记得看过视频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教师以作者卫宣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番茄太阳”为教学核心,提出:“盲童明明是一个怎樣的孩子?”学生认真品读,细心研究,大胆发言,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明明。她漂亮可爱、聪明好学、心地善良。知识渗透融入教学细节的点点滴滴中,最后整体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五、批判性阅读,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记得看过的视频教学“水”一课,学生多次质疑:“明明只有一勺水,怎么会像一条小溪流倾注而下呢?”真的能“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吗?一勺水真的能够“水,不多不少”“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吗?这些矛盾、反常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或者是文中的败笔?这时教师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一会工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是因为作者太渴望水了。在无比干旱的情况下,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对我们四兄弟而言,是无与伦比的舒畅。采用这种独特的写法,把内心的视觉、听觉和肤觉都细腻地表达出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不单感受到了水滋润的狂欢,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狂欢。

花开无痕,落地有声。虽然小学语文中的“知识教学”争辩难息,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是触摸到了一些“真理”,明晰了一些“方向”,探寻出了一些“新策略”。我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康庄大道上,花儿常开,花香常伴。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李亮.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语文[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国民.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3]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M].语文建设,20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
浅议怎样让农村小学生构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漫谈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把“语文知识”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