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之巍峨 赏水之灵秀
2018-01-08伍琼张小虎
伍琼+张小虎
摘 要:诗歌的教学要在潜移默化间慢慢熏陶,老师要为孩子们开启兴趣之窗,让孩子借助想象自己去探寻诗歌灵动的景物画面。在轻轻吟诵之间,去触摸诗歌的“心跳”,去揣测作者的情思,去怀古去咏今。让诗歌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淌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能闻其香品其甘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培养兴趣
中国的诗歌缘起于《诗经》从开始的一泓清泉到后来唐诗的溶溶流川,文人墨客的文学情怀和志趣无不一一投射其中。一篇篇绝美的佳作让人啧啧称赞,诗歌折射出的高雅意蕴,若非等来个“知音”则无以摹其貌听其言懂其声。诗歌的“美”似一曲曲天籁,娓娓道来透着灵光。它所描绘的风景、人物传神清新,有时几个简单的意象凑在一首诗里便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由众多意象构建的诗歌意境婉若带你来到了世外桃源,让你发现原来诗歌里别有洞天。诗歌教学涉猎的问题还很多,我只能以一个初涉者的眼光,来分享我日常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诗歌朗诵指导
诗歌的朗诵要声情并茂刚柔相济。既重声韵之美又重背景音乐的气氛烘托。朗诵是基于书面语言的有声艺术,朗诵往往能给静态的书面语言以充沛的活力,使得静态的文字从纸面上站立起来,有了灵魂,有了感情,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教师在指导诗歌朗读过程中自己要先将情、言、声、义融为一体。以激动人心的声音,浓郁、强烈的感情朗诵诗歌,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要先进入情景,理解诗歌中展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憎悲凄,通过对声音及语速的处理把不同诗歌用高低不同、强弱有变、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语调诵读出来。诗歌讲求音韵之美,押韵和平仄让诗歌似清灵的音乐自诗人的心底淌出。虽然诗歌是个“老古董”,但几行汉字经典堆砌而成的诗歌绝唱,轻轻吟诵间它似音符在跳动,似天籁空灵绝美。
二、注重诗歌“形”与“神”的教学
教学咏物诗时应注重诗歌意象不侧重于描形而注重于传“神”的特殊用笔。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自豪和快乐。”在诗歌创作中,咏物之作往往既注意物象的形,又注重物象的神。往往短短的咏物诗里形神兼备侧重描摹物之神韵。咏物诗有时诗人匠心独运,诗歌在描摹外形时赋予外形以脊骨,让诗歌解读过程中它描摹的形可观可感,而揣摩蕴含在诗歌之后“烟笼寒水月笼沙”般的物体的神韵就显得有些困难。似乎非要经历一番抽丝剥茧才能显出真神来。老师在教学咏物诗时要抓住咏物诗的这一特点,像剥洋葱似的一点一点引导孩子去感受咏物诗里和我们“捉迷藏”的物象原神。
三、尊重孩子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毕竟诗歌辉煌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的孩子相距甚远,让孩子们去领悟诗歌描绘的那个年代的风情景致,孩子们毕竟缺少感性的认识,尤其是一些田园诗,诗歌里描述的山山水水似乎在天上,人间那有几回闻?诗歌营造的意境本身带着股仙气,在大都市钢筋混凝土包围下成长的孩子,想要进入茶马古道的塞外、如痴如醉的秀山丽水之间是有困难的。那么孩子们解读诗歌时冒出来合乎情理,符合诗歌意境的想法是值得尊重和推敲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万紫千红总是春。”有时孩子们极富个性色彩的诗歌解读也会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吃一惊,老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分享这种解读。比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孩子们讨论了诗歌的大意,诗中描绘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荷叶、一只小蜻蜓,这些新鲜活泼的景物孩子们很是喜爱。个别孩子提议:“老师春暖河开时我们也去这样的池塘边玩吧!中山公园就种荷花,也有蜻蜓。”当然老师暂时不能达成孩子们的愿望,可以建议孩子们让爸爸妈妈带他们去。班里的李×是个小画家,她举手提议:“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像我看过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我觉得可以结合诗歌想象诗歌里描写的画面把它画下来。”孩子们都很赞成她的提议,我也觉得这点子好,留给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就是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第二天当作业打开时,我大吃一惊。孩子们发挥灵动的想象,手中的油彩赋予了这首诗歌新意,一幅幅孩子捕捉到的瞬息灵动的画面让我欣喜。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诗歌的点滴积累,诗歌的教学要在潜移默化间慢慢熏陶,老师要为孩子们开启兴趣之窗,让孩子借助想象自己去探寻诗歌灵动的景物画面。在轻轻吟诵之间,去触摸诗歌的“心跳”,去揣测作者的情思,去怀古去咏今。让诗歌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淌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能闻其香,品其甘甜。一言以蔽之,诗歌教学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