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研究
2018-01-08李奕
李 奕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研究
李 奕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本文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文献,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国内外现状研究及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基于黄梅挑花艺术特色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并通过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及黄梅挑花原创歌曲MV制作等实践研究验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对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创新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信息化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遗保存中。所谓非遗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1]。社会和学术界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越来越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遗保护的新热点。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2006年6月,黄梅挑花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但黄梅挑花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学者们大多关注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图案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较少学者在黄梅挑花传承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黄梅挑花保护与传承应采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缺少对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系统研究。本文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国内外现状研究及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以期获得对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有益的启示。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国外现状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项目,其中包含大量非遗内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机构启动一系列民俗数字化保护项目[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界定非遗概念,并提出“确认”“立档”“保存”等具体保护措施。此后,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关注,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遗数字化项目[4]。
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化采集、非遗数字化保存、非遗数字化开发三个层面。在非遗数字化采集方面,非遗清单编制、记录、建档等主题关注较多;非遗数字化保存方面,本体、元数据是关注的热点;非遗数字化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化展示、非遗数据库建设以及非遗数字化信息传播三个方面[5]。
(二)国内现状研究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6];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并纳入“十二五”规划[7]。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己做的大量工作,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科研机构等,但缺乏非遗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要包括: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方面[8]。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形态主要包括:非遗数据库、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数字展厅、非遗动漫及严肃类游戏、非遗APP、电子出版等。
二、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目前,非遗数字化技术主要有数据库技术、数字影像技术、三维技术(three dimensional,3D)、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数字动画技术、动作捕捉技术、3S技术等。
(一)数据库技术
非遗数据库是对非遗资料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统计、整理、编目和保存的结果,是实现非遗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统一管理的核心重要内容。常凌翀(2014)提出采用高速扫描和文字识别技术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进行保护分类整理,为说唱艺人和传承人录制超过5000小时的影像资料,转化成图像和Word文档,翻译成多种语言,建立《格萨尔王》影音数据库,实现了《格萨尔王》的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9]。
(二)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是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作的视频图像,对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柴勃隆(2008)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和多光谱成像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保护开发,完整记录并展现古老壁画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洞窟内的自然环境[10];Zhuo Jin(2016)讨论了数字媒体对于传播非遗的影响[11]。
(三)3D技术
3D技术在传统技艺、表演等非遗项目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3D技术在古城的建模和数字复原、遗址修复、文化遗产教育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运用较广,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还有待继续发展。常凌翀(2014)提出西藏“泽帖”的保护采用了大量3D技术,把艺人制作过程中的全部文化状态和整个工艺流程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完整转化成全媒体的数字文化形态[12]。
(四)VR及AR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人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方式进行实时交互。Marcello Carrozzino(2011)等探讨VR技术在意大利传统技艺青铜塑像铸造非遗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13];代俊波(2015)提出VR技术,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素材收集、场景建模、交互设计、数据连接、打包发布构建出用户体验感受真实的三维数字化展览馆,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全面真实的展现。建成的数字展览馆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浏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4]。
AR技术是将虚拟数字信息叠加在现实环境之中,并通过显示设备将这种虚实融合的场景加以呈现,能有效增强体验者对真实世界环境的感知。目前,国内外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有数字圆明园增强现实系统[15]、敦煌莫高窟应用“纯净之地:增强现实版”[16]等。Muqeem Khan 和 Penny de Byl(2011)探讨了增强学习(Augmented Learning)技术在非遗展示中的应用[17]。AR和VR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物质遗产保护领域,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五)数字动画技术
数字动画技术主要指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的技术,创作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数字动画技术在动画上运用较广,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长篇系列片《故宫》及《虚拟紫禁城》《虚拟卢浮宫》等,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展现了完整而逼真的场景。数字动画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徐金龙(2009)探讨了民间文学类非遗与数字动画技术进行整合研究的问题,分析了民间文学类与我国动漫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18];Saptarshi Kolay(2016)提出将游戏、动画等方式用于印度传统艺术和手工技能的传播,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复兴[19]。
(六)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动画等技术,以此捕捉表演主体的动作或者是表情,通过这些动作或表情的捕捉数据来直接驱动动画形象模型的技术。目前,动作捕捉技术在电影、动画、游戏和医疗科学等领域有较大的使用范围[20]。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可进行各种民族舞蹈、祭祀仪式的数字化保护。邵未等(2003)介绍了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实现编钟乐舞的数字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技术[21];邱望标等(2009)介绍了采用Vicon MX 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舞姿进行三维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流程[22]。
(七)3S技术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遥感(remote sensing,RS)在内的“3S”为实时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工具,并被用于遗产的动态监测、考古调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利用GIS为苏格兰境内外10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遗址创建极其精确的数字模型,实现详细分析、数据推理、三维反演、网上旅游等多种功能[23]。目前,3S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尚未广泛应用。
三、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研究
在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国内外现状研究及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分析得出适合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如下:(1)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2)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3)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4)黄梅挑花原创歌曲及MV制作;(5)黄梅挑花2D/3D动画工艺针法数据库;(6)黄梅挑花历史源流及工艺流程虚拟现实演示系统;(7)黄梅挑花数字博物馆;(8)黄梅挑花系列游戏开发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法。由于时间、人力、经费、技术等各方资源条件限制,如VR及AR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践研究,还有待基础设备条件成熟后再继续进行实践探索。目前实践研究阶段包括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黄梅挑花原创歌曲及MV制作四个实践项目。
(一)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
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多样化创新发展,集视频、朋友圈、游戏、公众号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信,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使用户从以往的“被迫”接受信息到“被推送”自主选择信息;从过去的消息阅读者“变身”为消息的发布者[24],为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媒体传播途径及条件。
2017年4月笔者注册了“黄梅挑花传承”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2017年5月以来,分别以黄梅挑花的历史渊源、黄梅民俗与挑花、黄梅挑花的工艺流程、黄梅挑花的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艺术专家等内容进行整合宣传。但目前传播效果不是很理想,出现很难与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现状,未来应深入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营销推广策略,探索如何推广内容到定位的受众手中,在获取精准受众、寻找目标受众、推广自身品牌到传播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在“黄梅挑花传承”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上也需深入挖掘,采用田野调查深入访谈质化研究范式,寻找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黄梅挑花历史题材典故,如福寿双桃、恩哥蟠桃、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四凤抬印、四凤朝阳、鹭鸶戏莲、鲤鱼穿莲、四虎翻山、八狮抢宝、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天女散花、状元游街、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等黄梅挑花经典图案寓意,尝试以讲故事方式或音频视频方式,将黄梅挑花的璀璨历史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受众,可以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支持、参与和研究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 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
图2 学生绘制的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
(二)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
目前,武汉大学黄梅挑花研究团队正在构建基于黄梅挑花拍照图片资料的非遗图案数据库。笔者受黄梅挑花艺术专家陶培峰老师指导,准备构建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与采用拍照图片的非遗图案数据库完全不同,数据图案均是采用CorelDRAW软件绘制而成的矢量图,用户可在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中,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任意缩放、打散、组合重构,创造出独特的黄梅挑花创新艺术图案,并可应用于各类产品中,实现黄梅挑花活态保护与传承效果。笔者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中,教授学生采用CorelDRAW软件绘制黄梅挑花图案,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黄梅挑花图案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复原绘制工作,期间绘制了50多副黄梅挑花矢量图案非遗数据库作品,为今后的黄梅挑花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专业研究基础。
(三)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非遗形成“互联网+非遗”模式,非遗APP 已成为政府部门、出版社、文化机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途径。笔者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交互设计毕业设计中,带领学生进行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探索,目标是满足用户核心需求并提升用户体验,旨在拥有更大的用户规模、更强的用户黏性,以促进黄梅挑花的保护与传承。
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选题方向分析、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交互设计、原型设计、视觉设计、可用性测试等七大设计流程。(1)在选题方向分析阶段,针对社会背景、市场调研、SETC分析、竞品分析、5W1H分析、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分析黄梅挑花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课题的重要意义及价值;(2)在用户研究阶段,采用问卷调研、问卷调研总结、 用户访谈、用户行为习惯分析及用户画像等专业方法,分析黄梅挑花相关用户痛点并提炼为用户核心需求;(3)在需求分析阶段,采用故事板、痛点分析、机会点分析、痛点与功能转化、用户体验地图、利益相关者图、商业模式、商业画布、商业可拓展画布等专业方法对黄梅挑花相关用户进行需求分析研究;(4)在交互设计阶段,根据前期用户研究及需求分析的相关结果,分析黄梅挑花相关用户的核心痛点及机会点,将痛点转化为功能点,将功能点进行优先级别分类整合梳理并进行交互信息架构设计;(5)在原型设计阶段,根据交互信息架构设计制作低保真交互原型设计方案并进行可用性测试,结合真实用户反馈对设计概念进行迭代改进;(6)在视觉设计阶段,根据低保真原型反馈迭代设计相关结果,结合黄梅挑花艺术特色进行具有非遗艺术风格的交互界面设计,如选择黄梅挑花色彩中最具代表性的楚韵风格桃红为主题色彩;采用竖排编排文字及注重版面空间留白效果以营造文化氛围等;(7)在可用性测试阶段,由于设计方案需依据前期调研获得的用户核心需求,但难免掺杂一些主观因素,为更好地适应市场趋势与用户期望及使用习惯,需要对高保真原型设计进行测试评估,通过“原型—测试—修改—原型—测试—修改……”的不断迭代,最终才能获得用户满意的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成果。
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提供用户多元化的用户体验:(1)了解黄梅挑花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图案纹样特色等专业知识;(2)详细介绍黄梅挑花的各类材料及工具,如挑花专用土布、各种线、剪刀工具等,推荐购买挑花材料工具的专业渠道,提供专业装裱挑花作品等服务;(3)采用2D或3D动画方式构建黄梅挑花针法动画数据库,即起到保护黄梅挑花工艺针法作用,又打破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针法学习方式,实现用户自主高效的共享式学习模式;(4)构建黄梅挑花矢量图案数据库,用户进行个性化设计或定制自己喜爱的挑花图案;另外,用户还可采用将照片转变为挑花图样功能进行个性化定制,如载入一张黄鹤楼图片,系统会自动生成黄鹤楼挑花图样;(5)建立交流学习黄梅挑花圈子:关注传承人,与挑花传承人专家交流;关注优秀学员,学员作品上传及点赞等功能;(6)线上交流与线下定期举办各类挑花学习活动相结合方式,加强挑花爱好者之间沟通交流学习。
图3 黄梅挑花APP界面设计
(四)黄梅挑花原创歌曲及MV制作
笔者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交互设计毕业设计中,还带领学生进行特色创新项目黄梅挑花原创歌曲及MV制作,希望通过音乐形式进行非遗创新传承。结合黄梅挑花特色进行原创音乐歌词创作,曲调选自古风音频歌曲怪物《琴师》,部分歌词如下:“一轮明月两地哀思与愁,黄梅有女挑花消瘦,针线一动挑飞凤舞游龙,花开富贵鸳鸯心,女儿情意未经修,行针丹青与柔,挑着花意相思三千里未休,然后晨起朝暮绣,一针左挥到右,万里山河挑花陪君游。”在原创音乐歌词创作基础上进行原创插画设计,并编辑录制成为黄梅挑花原创歌曲MV,得到领导、老师、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图4 黄梅挑花原创歌曲MV插画设计
四、结语
通过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实践,促进了黄梅挑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完善与发展,是非遗数字化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本文通过黄梅挑花微信公众号、黄梅挑花图案非遗数据库、黄梅挑花APP交互服务系统设计及黄梅挑花原创歌曲MV制作等实践探索研究,验证了黄梅挑花数字化保护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适合黄梅挑花特色的非遗数字化相关问题,如黄梅挑花2D/3D动画工艺针法数据库、黄梅挑花历史源流及工艺流程虚拟现实演示系统、黄梅挑花数字博物馆、黄梅挑花系列游戏开发等研究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积累,将极大丰富黄梅挑花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经验,积极推动黄梅挑花非遗保护、传播与传承,对未来的黄梅挑花保护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饶平山.黄梅挑花中的楚韵[J].文艺研究,2009(8):152-153.
[3]徐青龄,张晓明,掌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113.
[4]翟姗姗,刘齐进,白阳.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2):6-13.
[5]赵跃,周耀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7(8):59-68.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
[7]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J].中国文化研究,2015(3):9-19.
[8]刘灿姣,阳利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述评[J].图书馆,2016(2):15-20.
[9]常凌翀.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167-171.
[10]柴勃隆,王小伟,汤爱玲,等.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敦煌研究,2008(6):54-57.
[11] Jin Z.The Influ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bout propagation medium in the Big data Era[C]//MATEC Web of Conferences.EDP Sciences,2016:63.
[12]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9-42.
[13] Carrozzino M,Scucces,Leonardi,et al.Virtually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artistic handicraft[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1,12(1):82-87.
[14]代俊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的构建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48-52.
[15]圆明园借助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恢复”圆明园原貌[EB/OL].[2016-07-30].http://www.vrp3d.com/article/cnnews/1101.html.
[16] KENERDINE S.“Pure Land”:Inhabiting the Mogao Caves at Dunhuang[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2013,56(2):199-218.
[17] Khan M,Byl P.Preserving our Past with Toys of the Future[C]//Proceedings of the Ascilite Conference 2011.Hobart,2011:718-728.
[18]徐金龙.从资源到资本[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9] Kolay S.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Indian Art through Virtual New-med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25:309-320.
[20]许乐,朱柏宇.计算机技术与电影真实感的建立——以动作捕捉技术和奥斯卡视觉特效奖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1):64-72.
[21]邵未,张倩,孙守迁.面向编钟乐舞的动作捕捉技术的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3(3):350-352,385.
[22]邱望标,李超.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保护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01-104.
[23]史波涛.文物保护:技术引领数据复活文物古建[EB /OL].[2016-08-13].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3/05/t20130305_24169796.shtml.
[24]杨佳昕,谷悦.社会化媒体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启示——从微信公众号谈起[J].编辑之友,2014(10):55-57.
G260【文献】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基金一般项目“黄梅挑花传承的影像交互媒体研究”(项目编号:FY-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