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美千户苗寨

2018-01-08佚名

中华建设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西江

佚名

醉美千户苗寨

佚名

余秋雨曾赞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举世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白水河由南向北穿过山寨环绕而成的小盆地、梯田和苗家人的居所——吊脚楼,从山脚依次延伸到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家的吊脚木房依山而建,次第升高,气势磅礴,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

远古传承的居住特色

中国史书记载“北人穴居,南人巢居”。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苗族的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在中原与炎帝、黄帝部落角逐失败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往南而下,沿河西迁,带着古老的中原部落文化,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那里传承发展,来到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为适应自然条件生存,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适应山区新环境发展而得,以千户西江苗寨最具代表性。

西江千户苗寨建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上千幢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参差错落,浑然一体。房屋的结构形式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适应山地斜坡建屋,既节约耕地,又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了然于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上。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吊脚楼时,却能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足见苗族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无论柱、枋、梁、檀,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朴素垂直的网络体系。观看起来,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艺术视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的出现,皆因在贵州地势不平,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依山而建,既能通风防潮,又能防止野兽和毒蛇侵害。楼的后部与山坡相接,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底层进深较浅,楼面半虚半实,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是苗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已成为人类古建筑传承和苗族在贵州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见证。

自然厚泽致繁衍生息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一直以来,西江苗寨的人们因人口众多,良田稀少,从来就没有占用自家良田修建房屋,为了既不占用良田又建造更多的房屋,苗族人发挥自家的聪明才智,修建房屋时依山而建,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

朴素原始的苗寨风情

苗寨的主体建在河谷的坡地上,蜿蜒的白水河将寨子一分为二,上千个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连,一眼望去,屋顶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连绵成片,蔚为壮观。

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

西江苗寨有四条溪沟,分别汇入西江。江水自南而北绕寨脚而过,将寨一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江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苗寨被四周的枫香树、杉树、青松环绕,环境优美。

西江苗寨内有五处民族活动场所:斗牛坪,位于干南飞和干觉少;跑马道,位于平寨河滩;斗鸡台,位于干觉少之上面平台;芦笙场,位于小学门前的两个大坝子;乌嘎、东引、也冬、羊排、也好、南贵等村寨的大树下,是青年男女“游方”和对歌的场所。

西江苗寨热情好客,节日或平日,只要有客人到来,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是十分隆重。

日常饮食常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等,特别是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以款待客人。苗族人民都喜欢上山采摘野菜,尤喜龙爪菜(蕨菜)。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着欢快的芦笙乐曲翩翩起舞。

依山而建的苗族房子层层叠叠,如果你仔细看,都和博物馆那个模型一个样子,中间都有一个靠台。

西江也是苗族的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如“芦笙会”、“过苗年”等一个接着一个。在这里,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民居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自从人们像发现浣纱的西施女一样发现她后,就被誉为苗族建筑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因此,也就成了中外游客特别是文化人、人类学者、建筑界人士和摄影师们向往的地方。

穿行在山坡上的寨子里,就跟走进了迷宫一样。随着山势的起伏升降,一栋栋由杉木结构搭成的吊脚楼、半吊脚楼和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开,就像是一首歌曲的音符,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时而长平,时而短促。阳台栏杆的美人靠、带花纹的窗棂、厚实的木板门,都诠释着一个个古老而厚重的苗家家族史。

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不时有头戴大红花的苗家女与你擦肩而过。她们或挑着担,或背着篓,或背着小孩,与陌生的你相遇后,有时还会露出一丝笑意,让浪迹天涯的人心头一热,感到无比温馨。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也薅寨的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的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西江的美,美在精致,美在大气。那些木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足足盖过了两个山头,气势恢弘。寨前山水环绕,绿树成荫,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怡静清幽,给西江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恍若繁华盛世里的一块世外之地。

置身于千户苗寨,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恬适,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苗族人的质朴善良同这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西江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民居摄影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特大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西江千户苗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王芝藕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