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剪纸情结
2018-01-08蔺飞飞李振平徐思民
文/蔺飞飞 图/李振平 徐思民
三代人的剪纸情结
THE AFFECTION OF PAPER-CUT OF THREE GENERATIONS
文/蔺飞飞 图/李振平 徐思民
○杜秀贞老人常与艺术院校的学生们交流技艺。Madame Du Xiuzhen often communicates her artistic skills with students of the art academies.
○杜秀贞老人的孙女蔺飞飞向小学生传授传统剪纸艺术。Madame Du Xiuzhen’s granddaughter Lin Feifei teaches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paper-cut art.
我的奶奶杜秀贞是位地道的农村老太太,一生连滨州市都没出过。奶奶一辈子扎根在这片养育她的土地上,自小就爱好剪纸,她创作的灵感都源于自己乡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源于街头巷尾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源于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乡俗民约。
而奶奶的剪纸之所以能被外界所熟知,应该感谢一位伯乐——德高望重的民艺学者张洪庆。《水浒传》这套剪纸作品就是奶奶在张洪庆的启发指引下完成的。创作之初,奶奶对水浒的了解仅局限在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这些经典桥段上,这离全书宏大的历史主题,丰富的人物形象还相去甚远。于是,张洪庆就时常来找奶奶,以讲故事拉家常的形式把《水浒传》里的故事从头至尾讲给她听。奶奶依据张洪庆讲述的丰富内容,通过巧妙构思,静心揣摩,把《水浒传》里108位好汉的外貌特征、神态动作、刀枪武艺等,都分门别类地用剪纸的语言一幅幅精剪出来,成品效果非常震撼。
整部作品的创作历时半年之久,这也是张洪庆始料未及的。有趣的是,奶奶剪完一百单八将之后又陆陆续续剪了很多人物。她认为梁山好汉都是大人物,他们负责带兵打仗征战沙场,那他们的饮食起居由谁来打理呢?那肯定得有烧火做饭、劈柴喂马的人吧?于是这些“后勤小好汉”也出现在了奶奶的作品里。最终,《水浒传》系列剪纸一共创作了150多个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奶奶曾说,只要她还健在,就会一直把水浒传剪下去。她的心愿没有停滞,就像我们现在的非遗传承一样,永无止境。
我与剪纸的缘分也始于奶奶。她早年创作过多套十二生肖剪纸,每一套都各具特色。这些十二生肖剪纸都是大幅作品,不便于成册携带。我就在奶奶原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套袖珍版的十二生肖。
每幅作品完成给之后我都会先展示给母亲看,听取她的意见。母亲看后对《十二生肖》中的“鼠”和“虎”很不满意,认为我剪的这只趴着的小老鼠造型太单调,大老虎形象不够威猛。于是我开始重新构思,大老虎没有难倒我,反倒是被这“小老鼠”给难住了,如何让这只小老鼠充满灵气呢?构思过程中我反复斟酌,直到《诗经》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浮现在脑海里,我才眼前一亮,立刻拿起纸笔开始打样稿。不一会儿,一只蹲坐着手里捧着麦穗的“鼠”跃然纸上。小老鼠形象就这样从单调变得立体了。《十二生肖》剪纸完成后,恰逢当地文化旅游局做旅游推广,就把这套《十二生肖》剪纸整理成册,在滨州各大旅游景点作为礼品销售。因为这套《十二生肖》剪纸小巧精致便于携带,还具有浓浓的中国特色,很多出国的朋友会将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除了骄傲,我还特别欣慰,因为这些剪纸里既有奶奶的烙印,也有妈妈的关怀,这是我家祖孙三代人共同的财富。
在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剪纸需要以更现代、更时尚、更快捷、更直观地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传统心口相传的方式固然很好,但不能与时俱进,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会有美好的未来。
编辑/王雪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