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内容设计
2018-01-07鲍文黄茜
鲍文 黄茜
摘要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的开设需要完整的内容设计。该文首先提出凸显战略高度和围绕“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接着介绍了绪论、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3个部分的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指出不足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内容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公共课程;农业硕士;指导思想;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283-01
依据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文件(农业教指委秘〔2017〕26号),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学位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每一个主讲教师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挑战。
1 指导思想
1.1 凸显战略高度
以农村振兴战略对高质量农业硕士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刻领会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科学系统地设计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内容,体现农业硕士的行业特色和农村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情。作为除英语、政治以外的唯一一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学位课,其主要作用在于让所有农业硕士都能够加强服务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识[1-2]。
1.2 围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都是围绕农民展开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展现活力的核心之一就是农民的积极参与并融入其中,乡村振兴则是以农民为中心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
2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指导思想和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所蕴含的要义可分为三大板块,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2.1 绪论
绪论是第1个板块,内容主要是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现代农业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因而现代农业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4]。
2.2 现代农业创新
2.2.1 现代农业创新及其协同效应。主要内容:现代农业创新及其特点,包括创新、农业创新、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及其特点;农业创新的协同效应,包括协同效应与现代农业创新、政府治理与现代农业创新;构建现代农业创新网络,包括现代农业创新网络、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教育培训机构、农民等;小农与现代营销链,包括现代营销链、农业扶贫、农产品利基市场;农业创新能力,包括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教育培训机构、农民及其组织。
2.2.2 农业教育培训与现代农业创新。主要内容: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包括现代农业创新的需要与高等农业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农村教育与培训体系;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变化,包括现有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教育和培训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在职培训管理与改革,包括农业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开发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
2.2.3 农业推广和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包括农业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民组织;农业市场化服务,包括农资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推广+”,即推广和咨询服务的新职能,包括技术推广以外的诸多领域;农业创新经纪人。
2.2.4 农业研究。主要内容: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包括研究信息分享与研究需求沟通、技术转让与商业化、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融资机制;农业研究的公私合作伙伴,包括公私合作伙伴的潜力、可持续融资与公共物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需要的政策支持。
2.2.5 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和涉农企业发展。主要内容:公私合作伙伴基金,包括潜在效益、合作伙伴指导原则、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退出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基金,包括潜在效益、提高参与能力与服务能力、资金利用竞争规则;利用创新孵化园促进涉农企业发展;涉农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2.2.6 为农业创新创造有利环境。主要内容:关键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投资政策、农业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农村信贷;国家创新政策,包括潜在效益、政策问题、发达国家经验教训及启示;创新体系的治理,包括合法性、一致性、稳定性、适应能力、驾驭能力;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创新背景下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2.3 乡村振兴战略
2.3.1 农业量变到质变。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包括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产业3个体系;质量兴农,包括土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兴农,包括气候智能农业、绿色食品。
2.3.2 生态宜居。主要内容:绿水青山治理,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绿色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现代绿色田园聚落,包括聚落布局优化、环境美化、交通便捷化、生产与生活现代化。
2.3.3 乡风文明。主要内容:中国文化地理,包括民风民俗、乡土文化、民族宗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德育,包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封建迷信与无神论。
2.3.4 乡村治理。主要内容:基层党建,包括党员先锋模范、廉洁为民;村民自治,包括农民组织建設、乡村领导人培养、电子村务;法治乡村,包括乡村法律科普、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2.3.5 生活富裕。主要内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包括农村优质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乡村;农村生计保障,包括乡村特色产业、农民工就业、乡村环境友好型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气象防灾减灾、数字乡村;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
2.3.6 摆脱贫困。主要内容:精准扶贫,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金融扶贫、保障性扶贫;内生扶贫,包括提升技能、精神贫困与扶志、扶智;脱贫攻坚,包括重大扶贫工程、深度贫困、精准脱贫攻坚。
2.3.7 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土地经营制度,包括“三权分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集体产权制度,包括宅基地与农房、有偿转让;农业支持制度,包括“绿箱”政策、补贴制度、补偿机制、农业保险。
2.3.8 人才支撑。主要内容:职业农民制度,包括职业农民培育、职称评定试点;农村专业人才,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科技人才,包括農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科学家、农技推广服务特聘。
2.3.9 投入保障。主要内容:财政投入制度,包括公共财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筹集;农村金融服务。
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1.1 现代农业创新主体不全面。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创新体系中,非政府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在现有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未被纳入,主要是因为缺乏国内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创新的资料数据。
3.1.2 乡村振兴战略不够具体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将在2020年形成,该课程内容主要依据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进行设计,尚不够具体和完善。
3.2 展望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开展,有关制度政策的出台和付诸实践,课程内容将随之进行更新和完善。
4 参考文献
[1] 邱小雷,马吉锋,张小虎.“互联网+”时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7):94-96.
[2] 杜丽华,沈高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天津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1):43-46.
[3] 黄茜,鲍文.论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创新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285-286.
[4] 唐斌,杨正喜.美国高校农业创新创业教学的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8(6):17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