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市冰雹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

2018-01-07刘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冰雹

刘柳

摘要 对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均冰雹日数虽然表现出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夏季多发,以5月最多。冰雹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破坏性强,尤其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应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人工消雹作业,降低灾害影响。

关键词 冰雹;特征分析;西藏拉萨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95-01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气象灾害,多发生在高原地区和大山脉地带。我国青藏高原属冰雹多发区,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喜玛拉雅山北侧,海拔3 650 m,是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城市之一,为冰雹多发区,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1-2]。本文根据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逐日资料,研究拉萨市冰雹灾害性天气特征,为拉萨市农业区域种植规划、防雹减灾和决策服务等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选取拉萨市1981—2016年逐日冰雹资料进行冰雹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定义,某台站有降雹现象的1个观测日称冰雹日,无论当天发生过多少次降雹,均按一日来计[3]。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计算得出拉萨市近36年各年代际、年际及季节冰雹灾害性天气变化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冰雹年代际变化

根据拉萨市1981—2016年逐日冰雹观测数据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共有冰雹日45 d,90年代冰雹灾害性天气共29 d,2001—2010年冰雹天气共39 d,2011—2016年冰雹日数12 d。其中,拉萨市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冰雹日数较多,达4.5 d,90年代冰雹日数有所下降,年冰雹日数最少的是21世纪前10年,为1.2 d,2011—2016年冰雹日数又较前10年有所上升。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日数在4个年代际中呈波动下降趋势。

2.2 冰雹年变化特征

拉萨市1981—2016年平均冰雹灾害性天气为3.5 d。拉萨市1981—2016年年冰雹日数最少,为1 d;最高年份为2005年,共8 d。总体来看,近36年拉萨市年降雹天气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0.687 d/10年(图1)。

2.3 冰雹季节分布特征

从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观测数据来看,拉萨市春、夏季冰雹日数较多,以夏季发生日数最多,36年来共计47 d;其次是秋季,集中于9月,10月也有发生,但数量不多,共计31 d;再次是春季,主要发生在5月;冬季几乎无冰雹天气。由此可以看出,拉萨市春、夏季冰雹日数较多,约占全年降雹日数的72.1%,秋季约占27.9%。

2.4 冰雹月分布特征

1981—2016年拉萨市冰雹主要发生在5—10月,11月至次年3月无冰雹天气出现,36年来拉萨市初雹最早出现在4月(2005年和2010年),终雹最晚发生于10月,共有6个年份。5月冰雹最多,共计31 d;其次是6月,为27 d;9月排在第3位,共计25 d;7月和8月均为20 d;10月6 d;最少是4月,共计2 d。拉萨市冰雹多出现于12:00—20:00,早晨和夜间均少降雹。

2.5 冰雹灾害性天气影响

拉萨市冰雹常出现在农作物生长季,冰雹从高空疾速降落,冲击力大,再加上发生冰雹天气时一般伴有雷雨大风,摧毁力度大,经常让农民防不胜防,而较大冰雹会给正在开花结果的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粮田颗粒无收。冰雹直接威胁人畜生命安全,有的还导致地面人员伤亡,同时还会毁坏居民房屋。随着我国通信等基础设施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冰雹受灾体易损性放大[4]。

3 冰雹灾害防御对策

冰雹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受低空暖湿空气和高空干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拉萨市冰雹天气多发于春、夏季,具有突发性强、短时性和局域性等特点。

3.1 建立快速反应冰雹预警系统

随着气象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大量运用于气象业务中,冰雹天气监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气象台站可通过科学设备观测雹云,结合长期工作经验,对冰雹即将发生时间、强度及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及时预警,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通过各种媒介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冰雹预警信息,使社会民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冰雹灾害损失[5]。

3.2 人工影响天气消雹作业

一是通过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将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入云层;二是在地面上将上述催化剂送到雹云中,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增加雹胚数量的作用,降低冰雹体积,减小其降落带来的灾害;三是通过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破坏雹云水分输送系统;四是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減少云中水分,向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3.3 加强农业防雹措施

一是在冰雹多发区域,通过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地表植被和森林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破坏雹云形成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的目的;二是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三是作物成熟后及时抢收。

4 参考文献

[1] 其米玉珍,洛桑旺姆,赤桑单吉,等.冰雹灾害对西藏山南地区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北京农业,2015(25):144-146.

[2] 张雷,石汉青,燕亚菲,等.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J].高源山地气象研究,2012,32(1):56-60.

[3] 热苏力·阿不拉,牛生杰,王红岩.新疆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2):158-164.

[4] 冯桂力,边道相,刘洪鹏,等.冰雹云形成发展与闪电演变特征分析[J].气象,2001(3):33-37.

[5] 吴占华,窦利军,李瑞芳,等.山西省冰雹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212-220.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冰雹
1961—2018年衡邵干旱走廊地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冰雹是冰的,却为何出现在夏天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盛夏冰雹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夏日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