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丰产栽培技术
2018-01-07薛亚红杨哲
薛亚红 杨哲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厚朴在城固县的栽植现状与经济价值,总结了厚朴栽培技术,包括造林、抚育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内容,并阐述了一些应用实例,以期为厚朴丰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厚朴;栽植现状;经济价值;栽培技术;陕西城固
中图分类号 S56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59-01
厚朴属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为常用大宗药材品种,树皮、根、花、果均可入药。厚朴树姿雅致,叶大荫浓,树形优美,花大而美丽,为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是园林绿化的好树种[1]。
1 城固县厚朴栽植现状
城固县位于秦岭南部、汉中盆地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厚朴是城固地道中药材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的发展,特别是对厚朴等木本药材规划重点发展。经调查,多年来共栽植厚朴逾1 000万株,折合面积达3 333.33 hm2以上,成片栽植面积逾1 333.33 hm2,有部分植株树胸径达20 cm以上,人们已经开始采剥利用。但受山区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树栽密、产出大”的错误思想影响,部分厚朴密度过大,抚育管理措施不科学,林下状况不良,树木生长缓慢,滞缓了群众依靠发展厚朴尽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 厚朴的经济价值
厚朴喜光、生长快、萌芽力强,浅根性,树皮、根、花、果均可入药。其籽实含油量较高,可榨油。厚朴树干通直,开白花,有香气,材质轻韧,纹理细致,加工容易,适合作图板、乐器、漆品等。厚朴树姿雅致,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3 栽培技术
3.1 造林
厚朴对造林地的适应性较强,可选择坡度较小的山地成片营造纯林。但为了促其尽快生长,缩短剥皮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选择坡度较小、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造林地。造林一般选择在秋季厚朴苗完全木质化后进行,也可以在第2年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造林时按照“挖大坑、栽大苗、浇大水”的方法进行。苗木选择地径1.5 cm、苗高1 m以上的大苗。株行距3 m×2 m,栽植密度1 665株/hm2,栽植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栽后复土踏实,浇灌定根水。
3.2 抚育管理
林粮间作:在栽植当年至郁闭前,为减少除草投入,行间可间作豆类及不挖根的一至二年生中药材,也可起到土壤保湿作用。当幼林郁闭后,不再间种。中耕除草:栽植后前3年内,每年可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进行中耕除草[2]。
3.3 采收加工
3.3.1 树皮的采收。栽种20年左右开始收获,年限愈长,厚朴树皮愈厚、质量越好。收获时间多在5—6月,此时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层与木质部接触较松,树皮最易剥落。①砍树剥皮。一般在定植20~25年后收获。由于厚朴林地多为山地,交通不便利,可利用厚朴的萌蘖性,整株砍倒进行剥皮,此办法简单易行。剥皮时分清干皮和枝皮,便于销售。②再生剥皮。在不破坏树木形成层的情况下,利用韧皮部可重新生长的特性,在生长期间剥皮,剥皮后可继续恢复生长,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在距离地面6~7 cm处向上约50 cm的范围内,在上、下两端通过利刀进行环割,环割时上面的刀口需要朝下,下面的刀口需要朝上,环割的深度以接近初生韧皮部为宜,随后纵切一刀将树皮轻轻撬起并取下,不能用手触摸形成层,最后用塑料薄膜包裹整个伤口,捆扎时上紧下松,以利于雨水排出。
3.3.2 厚朴皮的加工。一是开水浇淋法。将厚朴皮放入大铁锅中,不断用开水浇淋,烫至弯软,用薄膜覆盖,“发汗”一昼夜,第2天晒干,夜间收回架成“井”字形通风。二是自然风干法。利用夏季气温高的特点,在通风的室内架空厚朴皮,自然风干。如遇长期阴雨天气,为防止发霉变质,也可以使用烘干设备,但投资较大[3-4]。
4 应用实例
2000年左右,城固县在秦岭山区推广厚朴集约经营模式。此方法共可进行3轮作业,简单易行,收益较高。具体操作如下。
4.1 树皮采剥
采取集约化经营,在造林后8年,最迟10年,厚朴胸径即可达到10~12 cm,可以进行采剥利用。采剥时,沿地面以上3 cm处锯断,锯口处用塑料薄膜包扎严实,用土埋实,以利于萌生新枝。据统计,平均每株厚朴可产皮5 kg,按最低价格5元/kg计,每株产值25元,平均产值10.5万元/hm2,净利润7.5万元/hm2。
4.2 树干利用
采剥树皮后的厚朴树干,可用于加工各种工具的手柄,或售给各木材加工企业、木片厂等进行利用,可产生价值2.25万~3.30万元/hm2,净利润1.50万元/hm2左右。
4.3 萌生培育
由于厚朴具有极强的萌蘖性,采伐后,从根部萌生出多根萌条,且生长极其迅速。平茬后当年,对于萌生枝条,选择粗壮、健壮的萌生枝,保留2根(以备因风折等因素损失),促其健康生长,一般当年生长高度可达1.0~1.5 m。第2年,剪去其中一枝,保留一枝,并除去其他萌生枝條。第2轮培育期约为7年,7年后即可采剥利用。
5 参考文献
[1] 张大燕,文欢,王伟,等.四川规模化栽培区产厚朴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药材,2017,40(6):1280-1283.
[2] 张贵亮,李文俊,姜丽琼,等.厚朴丰产栽培技术[J].四川林勘设计,2017(1):90-92.
[3] 郭娜,江芳,方文清,等.闽北山区厚朴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6,35(6):62-64.
[4] 方国荣.皖南山区凹叶厚朴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