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2018-01-07杨玉珠段海春吴桂仙李静楠王勤李冬丽
杨玉珠 段海春 吴桂仙 李静楠 王勤 李冬丽
摘要 2014—2015年,在保山市隆阳区试验基地,进行了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晚疫病始见期施用25%嘧菌酯悬浮剂2次,用药量45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80.4%,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区主要防治药剂使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14-02
马铃薯晚疫病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病部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终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恶臭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腐烂。病菌可侵染叶片、茎及薯块,多从叶片尖端或叶缘开始发病,通过风、雨传播,气温20~23 ℃、湿度较大时容易发病[1]。
马铃薯晚疫病在世界各地產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3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导致马铃薯减产50%。马铃薯晚疫病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较重,如1950年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导致上述地区减产30%~50%[2]。马铃薯是云南省的第三大作物,仅次于玉米和水稻。2010年以来,云南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维持在60 万hm2左右,总产量1 000万t左右,播种面积在全国排第4位,总产量第3位,一年四季均可生产,但马铃薯主栽品种整体抗病性较差,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菌源量大,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滇东北及北部的局部地区发病较重[3]。据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常年发生面积18.0万 hm2,发生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平均病株率为4.1%,最高病株率高达50%。因此,借助马铃薯高产创建样板项目,笔者自拟课题开展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治效果筛选研究,旨在筛选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理想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局预警站试验基地进行,基地位于保山坝北部金鸡乡郑官村,海拔1 670 m,年均气温15.5 ℃,年降雨量900~1 200 mm,年日照时数2 339 h。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产量9.4 t/hm2;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上等;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世科姆化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浙江博士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对象:马铃薯晚疫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 200 g/hm2(A)、75%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2 250 g/hm2(B)、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50 g/hm2(C)、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3 600 mL/hm2(D)、25%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E),以清水作对照(CK),各处理用水量为900 L/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6 m2(4.0 m×3.4 m)。
1.4 试验实施
2015年1月7日采取机械开槽、人工播种的方式高垄双行播种马铃薯,大行距6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6 cm,种植密度6.9万株/hm2。小区四周均设保护行,收获时不去小区边行,种植过程中防虫不防病,试验观察记载按云南省马铃薯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执行。
在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始见期喷药,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5年4月7日,第2次施药时间为2015年4月14日,2次喷药间隔7 d,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
1.5 调查统计
1.5.1 防效及病情指数调查。在马铃薯产量定型期(2015年5月20日),每个小区取1行,每行取10株,共取30株逐株调查,分别统计发病株数及发病等级(0级,无病;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4]。防治效果和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施药前对照区病情指数-施药后处理区
病情指数)/施药前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发病指数=Σ(发病级代表值×各级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最高发病级代表值)×100。
1.5.2 病害宏观级别的调查。经过调查,根据表1判断不同处理小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宏观发病级别。
1.6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在Excel下初步整理,利用DPS v3.01专业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固定模型分析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处理E>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防效分别为80.4%、77.0%、74.0%、70.6%、64.2%。通过苗期和现蕾期2次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平均病情指数为4.00~7.33,处理A、B、C、D、E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较CK降低13.07、14.40、15.13、15.73、16.40,防治效果为64.2%~80.4%。可见,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用药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关键时期。
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治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经方差分析,清水空白处理(CK)与所有参试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处理A与处理E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处理A与处理C、D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生育期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苗期开始发病,在马铃薯整个生长过程中,病情发生扩展蔓延,当遇到高温高湿的雨季,病情加重;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病害最严重,严重的可造成减产50%左右。通过马铃薯苗期晚疫病始见期及时连续用药2次,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2.3 不同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影响
不同的马铃薯品种晚疫病抗性不同。从云南省目前主推的马铃薯品种来看,丽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丽薯7号、云南省业农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云薯902较抗晚疫病,其他大面积推广的马铃薯品种均不同程度发病。随着种薯种植年限增长,种薯退化,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加重。云南大春马铃薯主栽区由于部分抗病品种多年连茬种植,导致病原菌群体变异,品种抗性明显减弱,对病害流行较为有利;同时,马铃薯块茎膨大期(8—9月),云南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扩展蔓延,危害损失加重。
2.4 不同栽培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栽培密度、偏施氮肥有关[6]。云南省马铃薯栽培方式主要以高垄双行和高垄单行种植,合理的栽培密度有利于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密度过大,植株通风透光差,光合作用减弱,病虫害发生加重;加之氮肥施用过量,容易造成病害严重发生,如遇高温、高湿气候,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大暴发。此外,若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菌源量大,则发病重。因此,马铃薯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有利于晚疫病的预防和防治,同时可提高马铃薯的品质[7]。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浙江博士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5%嘧菌酯悬浮剂,在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晚疫病始见期连续用药2次,用药量为45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建议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大力推广使用。马铃薯晚疫病对云南省马铃薯产业造成了較严重的影响,已逐步发展成为威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的高度重视。生产中虽然探讨了一些防治办法,但防治效果不明显。筛选防治药剂是预防或减轻晚疫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马铃薯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加上云南省高温、高湿的气候利于晚疫病发生;同时,种植密度大,氮素化肥施用过多,导致病害加重。因此,选育抗病品种、采用高垄栽培、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途径。
4 参考文献
[1] 栾国强,王云华,沈惠忠.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2(5):304-305.
[2] 阎晓丽,王效瑜,吴林科,等.宁夏丘陵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178.
[3] 白建明,杨琼芬,杨万林,等.马铃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的关系[J].中国马铃薯,2006(3):160-162.
[4] 赫贵生,郑贵仁,张秀敏,等.银法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39-40.
[5] 李先平,何云昆,赵志坚,等.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01(5):290-295.
[6] 李颖,虞秀兰,熊咏.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效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3(3):59.
[7] 杨玉珠,段海春,杜红,等.隆阳区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应用成效显著[J].现代农业科技,2016(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