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小说对《绿野仙踪》创作的影响

2018-01-07王素改

中州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绿野仙踪素材结构

王素改

摘 要:明代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不但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绿野仙踪》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创作明显受到明代小说作品和创作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它的自寓性创作目的是明代小说创作的延续;主要采用的金线串珠式和列传式结构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的影响;它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到《水浒传》《金瓶梅》等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故事素材都可以在明代作品中找到端倪。

关键词:《绿野仙踪》;明代小说;自寓;结构;素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142-05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它融神魔、世情、历史三类题材于一体,故事情节丰满,语言细腻,结构精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绿野仙踪》一出现就得到当世的肯定和认可,陶家鹤在“序言”中赞叹其与《水浒传》《金瓶梅》一样,均是“说部之大山水,大奇书”;抄本书题之后有署名虞大人的批语,赞其“结构精严,妙想叠出……说部之大奇观也”。黄人在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给予《绿野仙踪》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最宏伟,理想亦奇特”①;郑振铎将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认为“在这一世纪里,著名的小说出现了不少,最著名者如《红楼梦》,如《儒林外史》,如《绿野仙踪》皆为前无古人之作”。他还指出《绿野仙踪》“比《儒林外史》涉及的范围更广大,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比《外史》也更深刻”,“写龌龊之官场,虽不过寥寥的2回,却已可抵得南亭亭长之《官场现形记》一部”。②

《绿野仙踪》的创作不但是当时社会的反映,也是对前人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小说以冷于冰求仙为线索,糅合了神魔、世情、历史等多种元素,虽是作者的独立创作,但与前人小说对比分析,仍不难发现文本互涉现象。文本互涉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非常普遍,是指不同文本的结构、故事素材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关联的现象。《绿野仙踪》中存在不少文本互涉现象,其创作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的影响。作者在“自序”中指出,他从最初时“最爱谈鬼”到后来“广觅稗官野史”,先后读《情史》《说邪》《艳异》《江海幽通》《九天法篆》《水浒》等十余部书,从众多书中汲取营养,为之后创作提供借鉴。王全力曾指出,“《绿野仙踪》对人情物理、家庭琐事、市井细民的描绘直接受《金瓶梅》的影响”③。通过对《绿野仙踪》创作目的、文本结构、语言特色、故事素材等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明代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明代自寓小说对《绿野仙踪》创作目的的影响

明代是我国小说创作的高峰,被誉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均产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的文學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创作从开始时的收集整理民间艺人的评话到文人的独立创作,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进步。虽然在唐代已有文人以文言文创作传奇,但整体上是上层士大夫们消遣的玩物,与一般百姓并无关系。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普通百姓也逐渐成为小说的阅读主体,小说的语言从文言渐变为白话,促使小说创作渐入佳境,不但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出现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理论。

从创作类型上看,明代小说早期主要为收集整理类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中期以书贾刻商编撰用于“射利”的小说为主体,《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凌濛初论及创作小说的目的时说:“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④小说出版带来的丰厚利润促使书商雇佣斗方写手创作,形成大量以牟利为意图的作品,代表性作品如余象斗创作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邓志谟创作的《咒枣记》等。后期出现的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标志着文人自觉创作意识的觉醒。这类小说大都是抒发胸中郁积,主体特色鲜明,通常借小说表达作者理想,或者讽喻当时社会,将自身融入小说之中,创作更多是为了作者自寓,代表作品有《金瓶梅》《西游补》《何典》。自寓小说创作容易摆脱外界环境的影响,功利心弱化,更容易从作者内心视角观察社会,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

《绿野仙踪》的创作较明代小说带有更加强烈的自寓色彩,作者李百川经历了从富家子弟到“叠遭变故”的失落,遭遇了累岁破产又为人所骗的事故。在看透了时态炎凉之后,他聚散萦怀,思想激荡澎湃,决定著书自娱。作品中的人物部分是作者的理想和想象,部分是自身的写照和化身,故事情节表面看呼风唤雨,荒诞不经,实则时刻渗透着社会现实。《绿野仙踪》继承了明代文人独立创作小说的传统,在创作意识上推动了自寓性小说的发展,在许多层面超越了前人的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前面的“自序”略窥一斑。

《绿野仙踪》百回抄本不但有小说常有的“序言”,而且有署名虞大人的批语和作者的“自序”。在“自序”中,作者介绍了小说的创作目的和创作过程。前人小说中鲜有通过“自序”介绍作品创作历程和创作目的的习惯,因此,《绿野仙踪》的“自序”更值得研究。明清小说多无“自序”,《绿野仙踪》抄本“自序”结尾有金陵周竹溪先生的一段评语:“说部百无一二自序者,况下文有侯、陶二公序文,宜删宜删。”可见,周竹溪是反对以“自序”讲述小说的创作目的和创作过程的。明清时期小说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也得到上层社会读者的认可,但创作小说仍为正统士大夫所不齿,因其无益于科举,非读书人正途。小说作者一般是举业不顺的读书人,鲜有富而不贵之人,多数贫困潦倒,“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⑤,因此他们在作品中羞于署名。这也造成明清小说部分没有署名的情况,许多小说的署名是根据小说内容杜撰的假名或托名。例如,著名的《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官场现形记》署名南亭亭长,均是假名和托名。

作者李百川在《绿野仙踪》“自序”中介绍了自己倾尽全力创作的过程。他将作品看作自己的精神寄托、自身经历的写照和自己理想的流露,因此不但署名真实,而且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的悲苦处境和盘托出。这说明作者固然珍爱姓名,但他更看重自己的作品,欲以小说自寓,将自身的经历和理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作者是在历经变故参透人生之时寄志于小说的,正如作者所言:“转思人过三十,何事不有,逝者如斯,惟生者徒戚耳。苟不寻一少延残喘之路,与兴噎废食者何殊?”因此,他特别重视作品的寄托作用,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延续作者思想的自觉行为。

二、明代小说对《绿野仙踪》结构的影响

明代小说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丰富的创作范式,李卓吾等人的点评更是丰富了文学创作理论,这些都为清代小说借鉴和使用。《绿野仙踪》“结构严谨,妙想迭出”,“至言行文之妙,真是百法具备,必须留神省察,始能验其通部旨归”。它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的影响,同时又融会贯通,有所创新。《绿野仙踪》主要融合了明代小说中的金珠穿线式和列传式两种结构模式。

明代神魔小说大多采用金线串珠式结构,如《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将途中所遇的各种磨难联系在一起。小说的前十一回分别交代孙悟空和唐僧的出生背景、取经的缘由等问题;后八十九回采取单线结构,以取经为目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难连一难,经历“遇难——排除——再遇难——再排除”的过程。九九八十一难之间相互独立,故事与故事之间联系甚少,缺少伏笔和暗合。《西游记》的结构被部分学者推崇,清人张书绅在其《新说西游记总评》中就认为“有经有纬,有理有法,贯穿极其神妙……非是做了一段又去想出一段也”⑥。《西游记》金珠穿线式结构对之后的神魔小说影响巨大,之后的《西游补》《三宝太监西洋记》《咒枣记》《铁树记》《飞剑记》都采用这一模式。

《绿野仙踪》整体上以主人公冷于冰求仙得道的故事作为主线,先在前十回讲述冷于冰从仕途不得志到看破红尘,再到四处访道,终于获得道术的过程;之后遵照火龙真人“广积阴德”的指示将度化众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后以冷于冰得到敕封上仙结束。这与《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结构基本一致,只是《绿野仙踪》中的故事有先后顺序,各个故事之间有承接关系,不能随意调换。

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列传式结构模式以事件为线索,将主要人物依次串联,每个人物都是独立的数回,通过几个事件的描写彰显不同的人物性格;最后又将众人合为一处围绕招安平叛等开展。《水浒传》中的人物连环相扣,又相对独立,经常使用的模式是“英雄——故事——英雄离场——遇见新英雄——故事”,小說中的每位英雄都有独立的故事,形成类似列传一样的独立单元。比如,武松在柴进庄上遇见宋江之后出场,经历了“景阳冈打虎”“阳谷县遇兄”“杀嫂报仇”“十字坡遇张青”“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洗鸳鸯楼”“醉打孔亮”等一系列故事再遇宋江,落草二龙山最终退场,每个故事都可单独讲述,这些如《史记》中的列传一般,使人物形象性格成为整体,跃然纸上。

《绿野仙踪》在创作之初就以《水浒传》为榜样,作者在“自序”中专门提及“亦欲破空捣虚,做一百鬼记,因思一鬼定须一事,若事事相连,鬼鬼相异,描神画吻,较施耐庵《水浒》,更费经营”。作者在整体结构上以冷于冰修仙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同时也采用列传式分别讲述连城璧、金不换、温如玉、朱文炜、林岱等人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采用与《水浒传》一样的“人物——故事——新人物——新故事”的模式,每一人物离场引出下一人物入场。比如,泰山庙遇鬼引出段诚,由段诚引出连城璧,由连城璧引出金不换。小说中每个人物环环相扣,为不出现毫无关联的“飞笔”而不惜增加章节。例如,为了引出朱文炜,先写冷于冰探家,再写遇木仙、斩鼋妖。作者设置遇木仙、斩鼋妖章节的目的只是为了引朱文炜出场:“斩鼋这日,客商受惊者甚多,就中单表一人,姓朱名文炜,系河南归德府虞城县人。”陶家鹤在《绿野仙踪》的批注中专门提及其结构与《水浒传》有相近之处。

《绿野仙踪》中的对比模式是对《金瓶梅》冷热模式的运用。侯定超在《绿野仙踪·序》中就对“冷和热”大作评论,指出“夫天下之大冷人,即天下之大热人也”,已经说明《绿野仙踪》结构对《金瓶梅》的借鉴。《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的开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其中冷热金针模式的对比手法对后代影响巨大。《绿野仙踪》在细节和结构上常采用对比模式,例如主要人物的姓名冷于冰和温如玉、连城璧和金不换、金钟儿和玉磬儿、苗秃和箫麻、齐其家和叶体仁,分别是冷温、璧金、金玉、秃麻、齐家与体仁的对比。小说结构上的对比也很明显,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二十六回分别写了金不换跳运河救沈襄和连城璧杀解役救董炜,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类比关系:发生的地点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发生的时间一个在中午,一个在晚上;两人修道之后又在第四十五回、四十六回分别写连城璧误入骊珠洞经历磨难,金不换遇蝎妖遭受惊吓,也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绿野仙踪》中的大量伏笔借鉴《三国演义》中的灰线草蛇,情节处理细致严谨。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交代最后归宿,比如,与连城璧一起劫狱的韩八铁头等人被冷于冰解救之后专门交代“后来各为良民”;许多不为人注意的事物都有说明,比如,冷于冰从家中带走的银两,各项去处分毫不差。文中的伏笔有的相距数十回,例如,在第一回便提及冷于冰的姑姑嫁与江西周通,为之后第八十九回周琏的故事做伏案;有的伏笔为整部书的故事做伏案,比如,第一回陆芳与冷于冰的闲话中说的“哪有活几千岁的人,除非做个神仙”为整部书之关纽。书中关于战争的叙述也多与《三国演义》相似,比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第三十回“朱文炜说军机”与《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风格极其相似。

明代小说著作和小说创作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之后的清代小说难免受其影响。《绿野仙踪》的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明代小说,熟知小说创作的理论,自然会从明代小说中汲取营养,小说文本的结构明显有受明代小说影响的痕迹。

三、明代小说对《绿野仙踪》语言风格的影响

《绿野仙踪》的语言总体上采用口语白话,但其中的诗词歌赋又优雅极致,官场中人和读书人的话语多用书面语,陶家鹤在“序”中提出:“其前十回多诗赋,并仕途冠冕语,只可供绣谈通阔之士赏识。”《绿野仙踪》语言运用娴熟,雅俗共赏,不但有正襟危坐的冕语官话,也有嬉笑怒骂的俚语方言,小说语言风格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金瓶梅》的影响。

与《水浒传》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特点一脉相承,《绿野仙踪》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特色,逼真传神。《水浒传》中人物性格各异,说话口吻自然不同,鲁达的暴躁率直、林冲的谨小慎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绝不混淆。比如,鲁达与李忠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既是史大郎的师傅,同和俺去吃三杯。”李忠道:“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鲁达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李忠道:“小人的衣饭,无计奈何。提辖先行,小人便寻将来。”鲁达道:“这厮们挟着屁眼撒开,不去洒家便打。”鲁达的语言充满豪情,夹杂着脏话,耿直的性格直扑面门。《绿野仙踪》中人物语言也直接显现说话人的性格,人物性格和说话神情跃然纸上,“皆因其人其事,斟酌身份口吻下笔,究非仆隶舆台、略识几字者所能尽解尽读者也”。比如,第二十七回连城璧与金不换在泰山再次相遇,得知金不换救助沈襄并出家后,于冰连连点头道:“此盛德事,做的好!”城璧道:“我口渴的狠,若无茶,凉水也罢。”得知金不换出家,城璧道:“苦海汪洋,回头是岸。老弟此举极高,你与我大哥原是旧识,今又出家,即成一体。嗣后不必称呼冷先生,也学我叫大哥为是。快过来与大哥叩拜。”于冰连忙止住道:“我辈道义相交,何在称呼叩拜。”连城璧是绿林大盗出身,为人性格耿直,因此先前只顾讨水,之后也不顾冷于冰是否应允,便让金不换称冷于冰为大哥,这些话语都透出连城璧的爽快与不拘小节。

《绿野仙踪》中对场景的描写十分细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而立局命意、遣字措词无不曲尽情理,也与《水浒传》相似,带有明显的借鉴痕迹。例如,第八回冷于冰打跑了女鬼,救了段诚之后,又给段诚银子。书中写道:

将银子向那男子袖中一塞。那男子见银入袖中,心下大惊,一边止住泪痕,一边用眼角偷视于冰,口里哽哽咽咽的说道:“只怕使不得,只怕天下无此事,只怕我不好收他。”

一个“塞”字写出了冷于冰的坦诚;“偷视”和三个“只怕”将段诚获银子的惊喜、收银子的不安、怕失去银子的防备描写得淋漓尽致。

《绿野仙踪》的情节描写惟妙惟肖,也深受《水浒传》的影响。比如,第二十六回连城璧救董炜的描写:

那带刀的解役道:“那有这许多功夫等他上吊!”说罢,便将刀抽出,向犯人面前大步走去,将刀举起却待砍下,猛听得正殿房檐上霹雳般大喝了一声,声落处,早将那拿棍解役吓的从台阶上倒撞在阶下。城璧涌身一跳,已到院中。那拿刀解役急向后退了几步。急看时,见一紫面长须大汉,站在院中,也不知是神是鬼,硬着胆子问道:“你,你是什么?你怎么从房上下。”城璧道:“光天化日之下,做的好事!”

连城璧的出现化用《水浒传》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写法,都是先大喝一声,再闪出人来。解役的话语使用“你是什么?你怎么从房上下”而不使用“你是什么人;从房上下来”,活灵活现地将受到惊吓的解役的神情刻画出来。这些话语的描写与《水浒传》中武松寻找西门庆、药铺主管受到惊吓时的回答一样,都是通過不完整的话刻画出胆战心惊时语无伦次的场景。

另外,《绿野仙踪》中使用的“趔蹶”“剪觉”“入”等词带有明显的河南方言特色。小说主要使用官话,也使用方言词汇,一方面是方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金瓶梅》《水浒传》等明代小说中大量使用方言的影响。

四、明代小说对《绿野仙踪》创作素材的影响

明代小说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了成熟的文学创作理论,同时也构建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宝库,为后世小说所借鉴、继承、续写、补著,出现彼此衔接、暗合的系列小说。《绿野仙踪》将神魔、世情、历史小说融为一体,在素材上必然也会借鉴明代小说。黄人在《小说小话》中就提出《绿野仙踪》中烧丹一节的蓝本是唐传奇《杜子春传》,陈新认为第二十三回中“朱文魁卖弟媳”是《警世通言》中“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翻版⑦,卿三祥认为《绿野仙踪》中的故事部分化用了《封神演义》《西厢记》《枕中记》《邯郸记》《后西游记》等小说中的情节⑧。

作为历史小说,《绿野仙踪》选材时明显借鉴了《三国演义》中化用历史素材,三分虚七分实的手法。其中的师尚召叛乱、浙江福建倭寇之患、徐阶与严嵩的朝中争斗等故事与历史基本相符,特别是部分奏折与历史几无差别。小说中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想象与创作,整体上比《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事实。例如《明史·世宗本纪》和《明史·曹邦辅传》中关于师尚召叛乱的记载:“庚午河南贼师尚召陷归德及柘城、鹿邑……庚子,师尚召伏诛,贼平。”“柘城贼师尚召反……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尚召走莘县,被擒。贼起四十余日,破府一,县八,杀戮十余万。邦辅亟战,歼之。”可见,历史上确有河南师尚召叛乱,曹邦辅是歼灭叛贼的主要人物。《绿野仙踪》化用历史,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构拟了林岱、朱文炜、冷于冰、秦尼、蒋金华等人物故事,与《三国演义》化用《三国志》如出一辙。

《绿野仙踪》中神魔部分的情节受到《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我们在许多情节中都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绿野仙踪》第十二回,冷于冰收服袁不邪部分与《西游记》中收服猪八戒的情节有几分类似。《绿野仙踪》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讲述的周琏被鱼妖摄走匹配婚姻的故事,与《西游记》中唐僧被摄去强逼着成婚虽结局不同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绿野仙踪》是在作者广泛阅读前人小说的基础上创作的,故事素材的选取和创作难免受到前世小说的影响,有的故事是对之前故事的化用,有的是对前人小说情节的续写和补写,这些都可以在之前的小说中找到蛛丝马迹。

综上所述,明代小说对《绿野仙踪》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自寓性的创作目的是对明代小说传统的继承;小说的结构整体采用金线串珠和列传式相结合的模式,明显受到《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影响;小说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到明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金瓶梅》的影响;小说是在大量阅读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创作的,故事素材大多也能从前人的小说中找出端倪。《绿野仙踪》对前人小说有明显的借鉴,这是小说创作的必然;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

注释

①黄人:《中国文学史小说》,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22页。

②郑振铎:《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68页。

③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⑤〔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页。

⑥朱一玄等:《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6页。

⑦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⑧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责任编辑:行 健一 鸣

猜你喜欢

绿野仙踪素材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华纳兄弟《绿野仙踪》版权纠纷胜诉
论《日出》的结构
饲花弄草:一个人的“绿野仙踪”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