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8-01-07程蕊
程 蕊
(河北省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程 蕊
(河北省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目的:分析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河北省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病情均经病理检查得到确诊)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对这31例患者均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然后观察其检查的结果。结果:对这31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有28例患者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有3例患者患有神经源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90.32%,误诊率为9.68%。在28例进行CT检查被诊断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被诊断患有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有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为100%。结论: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十分理想,具有操作简单及诊断的准确率高等优点。
16排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胃(占50%~70%)和小肠(占20%~30%)[1]。该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有统计数据显示,有20%~30%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病情是恶性的。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目前,临床上常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该病。为了进一步探讨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笔者对河北省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是河北省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这31例患者的病情均经病理检查得到确诊。其中,排除病历资料不全和不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在这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56.8±5.7)岁。其中,有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3例。
1.2 方法
在这31例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是: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检查前让患者禁食禁水8~12 h。检查开始前,为患者口服800~1000 ml的温开水,然后指导其取仰卧位。扫描的各项参数:管电流为250 mA,管电压为120 kV,层间距为5 mm,层厚为1.25 mm,螺距为1.25,矩阵为512×512。从患者的膈顶开始进行扫描,一直扫描到其耻骨联合处。先对患者进行CT平扫,平扫完成后,经其肘部的正中静脉为其注射80 ml的碘海醇(注射的速率为4.5 ml/s),对其进行CT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得到的扫描图像传送至后期工作站,由2~3位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这31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
对这31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有28例患者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有3例患者患有神经源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90.32%(28/31),误诊率为9.68%(3/31)。在28例进行CT检查被诊断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被诊断患有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有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其病情经病理检查被确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为100%(8/8)。
2.2 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
8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是:病灶多位于肠道,直径多超过5 cm,且边缘普遍模糊,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0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是:病灶多位于胃部,直径多小于5 cm,且边缘比较清楚,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未侵犯周围组织。详见表1。
表1 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Mazur等学者于1983年首次提出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相似,但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酪氨激酶受体(CD117)和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均呈阳性。该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和大小是导致该病患者出现不同临床表现的主要因素[2]。一般情况下,该病患者多存在胃肠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腹痛、肠道梗阻等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贲门部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还可出现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3]。因此,临床上应及时对该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治。CT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是指借助精确准直的X线束、r射线或超声波等,配合灵敏度高的探测器,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连续断层扫描的检查方式[4]。近年来,临床上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对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其病情的准确率为90.32%,误诊率为9.68%,且对其进行CT检查诊断其患有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为100%。由此可见,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十分理想,具有操作简单及诊断的准确率高等优点。
[1] 徐锦锋,邱士军,宋裕娣,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875-877.
[2] 陈玲,戴鸿志,沈莉,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3):424-425.
[3] 高涛.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0,20(9):74-75.
[4] 桂广华,吴发银,戴家应,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4,20(3):350-352.
R445
B
2095-7629-(2017)20-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