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06明月塔娜
明月 塔娜
摘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是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工作的难点,也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旗县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贫困户的能力提升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深度贫困、精神贫困,激发贫困户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因此,本文将对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工作的新难点加以探析,并着重分析贫困旗县脱贫需求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旗县 脱贫需求 脱贫对策 内蒙古
一、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工作成效
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和完善,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扶贫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长期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农牧民的生存与生活问题已得到充分解决,贫困人口开始大量减少,扶贫事业实现了新突破。2010—2017年间,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从266万人减少到3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1个国贫县、13个区贫县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高于全区农牧民收入平均水平趋势。
二、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需求状况
一是贫困程度深。当前,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工作的新难点是已到“硬骨头”环节,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的贫困户。贫困户中集中出现缺劳动力、缺技术以及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增大了贫困户的增收难度。此外,由于因病、因残、因灾、因学以及缺资金,贫困户收入不够稳定。
二是致贫原因复杂。由于内蒙古贫困旗县的自然、地理、气候、民族、宗教、边境等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减贫脱贫的成本高。
三是返贫现象严重。由于特殊自然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依然成为了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常年因异常的地质和气候灾害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占比较大,加上一些贫困旗县交通技术落后、缺土地、缺水等问题制约着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
三、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需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现象频发
内蒙古农村牧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灾害突发性强、可预测性差,对内蒙古的农牧业冲击严重,因灾致贫返贫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的首要挑战,并成为困扰内蒙古贫困旗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一是内蒙古贫困区域相对分散,气候变化大,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春季气温骤升、风大,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二是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侵时,内蒙古首当其冲,大风、降温、冰雹、霜冻、暴雪等气候灾害频繁。
在这情况下,内蒙古一些贫困旗县的道路、水利、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改善,新修道路铺砂管护不够、水利工程水源不足、电网等级低、供电设施落后,对农村牧区生产生活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尤其特大干旱和暴雪年份,无法抵御持续干旱和暴雪冲击,从而影响农牧业生产生活,农畜产品产量减少,农牧民收入下降。
(二)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不足,贫困人口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内蒙古农村牧区人才存量现状不佳,贫困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农牧业人才匮乏,小农意识重与农村牧区的贫穷落后互为因果,造成缺乏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理念、缺乏掌握先进农牧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尤其严重缺乏能带动群众致富的优秀乡土人才。与此同时,贫困旗县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老弱病残弱势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自我能力。以至于在脱贫攻坚实施中,形成了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恶性循环,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这说明农村牧区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劳动者素质低,自身综合能力差,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能力不足。
(三)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适应市场经济發展的能力不足
内蒙古农村牧区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化发展缓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大多数的农牧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缺乏生产新技术,缺乏组织性和团队发展意识,缺少有组织、有发展目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农牧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充分,无法及时有效作出正确判断、选择和应对市场变化,最终出现贫困加深和返贫的风险。
现代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导致经济总量小,影响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绿色农畜产品的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低,生产加工和输出不能及时全面有效掌握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从而影响农村牧区的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进程。
(四)农牧业科技推广缓慢,职业技术培养力量薄弱
农牧业科技推广资金十分缺乏,乡一级农技站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乡无农技站,有站的也无资金,无办公地点,无设备;其次,农牧民文化和知识落后,又加之多数农牧民对汉语的理解不够透彻,因而对农牧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更为困难。扶贫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方面力量薄弱,主要是受资金和人才缺乏的限制。部分地区虽拥有一定的农林牧土特产资源,但仅仅出售原始产品,而能够进行深加工的只有极少数小型企业。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奠定脱贫致富基础
首先,要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完善灾害的预防、监测、救助、重建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牧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全面提升灾害防御和服务综合能力,为社会力量参与减灾减贫创造条件。再次,要聚焦深度贫困旗县集中发力,提高对深度贫困旗县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加强深度贫困旗县的道路、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牧业物资保障和技术保障,为应对冰雪暴风,建设高质量的棚圈、青贮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贫困户增收提供必要保障。这是贫困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要环节。
(二)提升贫困主体素质,培育内生动力
首先,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建设,提高农牧民文化程度。农牧民是农牧业生产要素之一,农牧民必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否则会直接影响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阻碍农牧民增收,进而影响脱贫致富进程的关键。因此,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因素。有文化才能提高认识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懂得科技,构造建设思路、施展经营本领,才会走向发展现代农牧业之路。
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劳动者素质,增加收入。各级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培养农牧业生产专业人才,特别是开设涉农涉牧类专业的培训,针对贫困旗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合人才资源的优势,扩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技能脱贫能力。
再次,完善贫困旗县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改造农牧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尤其瞄准长年患有大病、丧失劳动能力等特定贫困群众,依托精准帮扶来实现脱贫,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残有所助。
最后,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同时要激发内生动力。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感情沟通,培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远离心理危机,提升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改进帮扶方式,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旗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活跃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思想觉悟,使他们在精神上富裕起来。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加强运用科学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走出新思路,提高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的健康食品、农畜特产品、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要建立技术和信息市场平台,及时发布最新实用技术、市场种植养殖规模、市场价格变动预测、市场销售渠道等信息,正确引导农牧民合理控制种植养殖规模,合理优化种类,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和策略,规避农畜产品市场风险,避免贫困加剧和返贫发生。
(四)推广农牧业科技和开展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牧区科技培训和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支撑农牧民贫困户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首先,是建立农牧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牧民的科技培训。使农牧民掌握各种农牧业技术,切实促进农牧业生产。同时,大力培养农牧业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科技带头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解决农畜产品品质差、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缺乏等主要问题,促进农牧民贫困户收入增加。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切实搞好试验、示范工程,培育建设科技服务中心,大力推广适用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增产增效增收技术的入户率和覆盖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N].人民日报,2018-03-06.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EB/OL].http://www.nmg.gov.cn/xxgkml/zzqzf/gkml/201704/t20170414_608581.html,2017-04-10.
[3]廖文梅,陈美球,杨晶.区域性整体脱贫致富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2).
[4]曹国庆,郑瑞强.“领跑脱贫攻坚”的典型实践与政策建议[J].中国扶贫,2016,(17).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