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态美学观初探
2018-01-06曹玲玲
曹玲玲
“生态世界作为整体,不是由人创造的,不是人的资源仓库和工具体系,他的自立品格要求人在审美中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由意欲改造万物的强力主体转变为顺应——守护——感恩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庄子已经意识到生态系统没有主客体之分,人作为万物的一个物种,应该与自然平等共处,而不应以造物者身份扰乱自然秩序,甚至征服自然来达到目的。我们在经历了生态遽变和自然、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后,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却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素朴而朦胧的生态观念,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文化背景
在“天人合一”观念形成以前,人们对自己生死问题的关注到达一定程度,开始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考究,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向我们传输了“万物一体”和“天人相通”的思想观点,庄子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系列思维习惯,都被这些朴素的生态观深深影响着。
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大多具有半人半兽或人物一体的特征,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共通性。庄子的寓言故事保留了原始神话的影子,甚至有一些就是直接借用神话故事来表述的,像鲲化为鹏、梦为蝴蝶等。庄子生存的时代,各地区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庄子借助神话和隐喻的方式切入他所追求的原生态境界,更容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也已具有较为明显的生态意蕴。
图腾即“他的亲族”,是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某种亲缘关系,被视为氏族的先祖或保护神。图腾崇拜更多被认为是一种最早投入自然怀抱、寻求自然庇护的过程。庄子的创作在潜意识中深受其影响,他破除了以人为主体、与自然对立的某种人为的虚妄性,主张重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态价值观。
巫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是通过相应仪式,在巫师的操作下,借助某种媒介(一般是植物)来操纵一股神秘的力量,从而实现神与人自由沟通的一种活动。《庄子》有些故事中依稀可见巫术的痕迹,但体现出的却是嘲讽,可见庄子已超脱了蒙昧时期的巫术所体现的神秘、迷信的阴霾,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科学时代。庄子在“神”与“人”之间选择了“人”,又在“人”与“天”之间选择了“天”,表明了庄子对天地神人和谐共处的精神追求。
总之,这三者从语言的思维方式、直观的图像化和神秘的仪式化行为对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庄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背景。
二、理论背景
《易经》主要记载了人同自然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交换场景,包含了丰富而朴素的生态智慧。《系辞下》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生态循环系统中,各物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出现倾斜,就会“穷”,而一旦有一方或若干方发生“穷”,其他物种就必然“变”来协调补偿,无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协调还是对它进行人为有意识的补偿,都会实现“变则通”。人应当在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中追求理想境界,还自然以本真。
老子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为人的生存找到了一个最高准则。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决定了万物的存在,代表了自然界的秩序,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才是真正的“自然”,但要注意,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任意而为,人应当作为辅助者、体验者和参与者,体会“万物一体”的高尚境界。而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自然生态美的关注。此二者成為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
三、现实背景
人类起源于黄河流域,那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沃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必然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存资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春秋到战国在历史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混乱动荡时期,礼乐崩坏、战争迭起、多元裂变——“天下何其嚣嚣也”[1],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社会由此向前蠕动了一步,但这一步却又是通过踏碎社会良心实现的”[2]。庄子所处的宋国更为严重,君主荒淫残暴,国家佞臣当道,最终被齐、楚、魏三国联合攻破瓜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儒家主张积极救世“因旧立新”、墨家主张“因俭立新”、法家主张“废旧立新”……而在老庄道家看来,战争是始作俑者之一,应从人的内心来考虑,摒弃私欲、超脱名利、回归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地救人于水火之中,才能救世。
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不仅使自然环境第一次遭受了严重破坏,同时社会生态方面也感受到了危机的存在。这些都成为庄子美学蕴含生态智慧的丰厚的现实土壤。
庄子怀着大爱天下的济世救人思想,开始了他的“漫漫征途”。他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齐物观”“逍遥游”等方面为世人描绘了一帧帧美好的画卷,庆幸的是,他的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已渐为人所发觉,并经由生态学家、科学家发扬光大,为当今世人敲响警钟,也提醒我们,将自然美还给世间,让画卷继续美下去!
参考文献:
[1]芳园.《庄子 · 骈拇》,《庄子全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02.
[2]冯达文.回归自然——道家的主调与变奏[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45.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