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季鸾独立自由精神

2018-01-06孙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启示

孙平

摘要:张季鸾是民国时期家喻户晓的新闻记者、编辑、民间报人,在新闻界享有崇高地位。他和吴鼎昌、胡政之一起创办的《大公报》堪称我国民营新闻事业的成功典范。张季鸾新闻报刊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立自由之精神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具体史实,探究这一精神对张季鸞不同时期报刊活动的影响,力求以史为鉴,启迪当代新闻人反躬自省。

关键词:张季鸾;独立自由;启示

张季鸾编辑、记者生涯开始于1905年留学日本时期,曾参与编辑《夏声》杂志。回国后先从事《民立报》、《大共和日报》国际版、《民信日报》、《中华新报》的新闻工作,1926年与人接办《大公报》,出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职位,1941年病逝。张季鸾将他的一生献给了为之奋斗追求的新闻事业,他坚守民间报人独立自由的精神信条,以文章为利刃,以报纸为阵地,直陈时弊,为民呐喊,敢言人所不能言,创办报纸不屈不挠,独立自由,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本文结合具体历史实例,阐述张季鸾身上的独立自由精神的产生根源以及表现,希望能从中得出供我们后世借鉴的启示。

一、独立自由精神愬源

张季鸾的独立自由精神根源于鸦片战争的时代因素和他的日本留学经历。

首先,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清廷大开国门,西方先进民主自由思想不断涌入中国,这个时期中国内忧外患连绵不断,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思想开放先进的中国知识青年开始接受西方民主自由的新思想,纷纷发表文章,宣扬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等青年代表撰写《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性小册子,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列强与腐败清廷的暴行,在广大知识青年学子中引起极大反响。这些对张季鸾的独立自由精神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张季鸾五年的日本留学经历对他的影响颇深,1905年张季鸾赴日本留学,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大开眼界,先后结交了许多同盟会员,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坚定了他独立自主的革命信念,但是他拒绝加入同盟会,认为“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然于党派之外,这样,说话可以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①张季鸾终其一生,都秉持独立于党派的立场,报道新闻客观公正,引导正确舆论,代表公众利益。

二、独立自由精神的表现

张季鸾的独立自由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新闻从业人员独立于各个政党之外,还表现在报纸的经营和报纸的言论上。

(一)报纸经营独立自由

张季鸾报人生涯最辉煌的时期是他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之后,办报之初,吴、胡、张三人便达成协议,报纸经济上完全独立,不接受任何政党或团体经济资助,免受各党派团体的操纵,保持经营上的独立自主。在创刊社论《本报同人之志趣》一文中,张季鸾指出经营报纸的“四不”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声明“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辅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人入股股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情感,而短不为金钱所左右”②。报纸保持自主经营,报道新闻才不会被各种势力阻挠,言论才能独立、客观、公正。张季鸾的新闻评论反复强调报纸经营方面的独立自由。沪版《大公报》创刊之际,张季鸾发表《今后之大公报》一文,重申“四不主义”宗旨,即,声明报纸独立自主,合法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各方势力团体经济资助;报社员工不能担任社外其他团体兼职,更不能搞权钱交易,言论中立,力求客观公正。报纸经济独立,不受各方势力掣肘,报纸言论才能保持客观独立,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代表民众发声,这正是大公报人秉持的信条。张季鸾从1926年主持《大公报》笔政,到1941年病逝,《大公报》保持独立自主的经营权,也保持住了报纸独立自由的民间舆论场。

(二)领导报纸言论独立自由

作为一名独立的民间报人,张季鸾的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言论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针砭时弊,议论时局,其言论客观中立,不偏不倚,意见独到,使其领导的报纸独树一帜。在天津、上海办大公报时,他常以民间报人的独立立场,批评时局,特立独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叛变革命。张季鸾亲自撰文谴责蒋介石屠戮共产党人的暴行。在社评《党祸》一文张对蒋介石革命前后对待共产党的口是心非的态度进行严厉的批评,“然爱之则为诸膝,恶之则投诸渊。前后之间,判如两人。”③同时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青年惨遭残害的痛惜和人道主义的同情。他指出年轻人“血气方刚,辄网罗入党,不国不共,不右不左”④认为年轻人是新中国建设栋梁,不能随意杀之,对蒋的倒行逆施表示极端的不满,张季鸾独立于国共两党斗争之外,站在新闻人立场,反对屠杀进步青年的主张,在当时是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张季鸾言辞激烈的批评国民党,但是也客观公正的报道过共产党政策和主张。1930年张季鸾派曹谷冰去苏联采访,虽然国内反共高潮迭起,但是大公报人秉着职业报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发表了一系列客观报道和评论。1934年,《国闻周报》(《大公报》子报)曾在专栏讨论苏区土地问题,认为苏区有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值得认真思考、研究。1935至1937年《大公报》多次发表范长江的通讯文章,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中央苏区的真实情况,轰动全国。事实证明,张季鸾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带领《大公报》对共产党的报道,一扫国内民众对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错误的认识。

张季鸾的独立自由精神还表现在呼吁新闻自由的问题上,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大公报》就是效仿西方新闻自由民主模式创办的报纸,倡导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在天津、上海,张季鸾领导的《大公报》曾多次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发生冲突,抗议国民党当局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在《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的社评中,作者指出人民有拥护政府责任,也有批评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利。如果政府不尊重人民的这项权利,就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了。1937年2月18日在社评《论言论自由》中,张季鸾再次义正言辞要求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应该尊重人民权利。言论自由,公民自由发表意见,这正是张季鸾先生追求精神思想自由的体现。

三、对当代新闻从业人员的启示

以史为鉴,张季鸾经营报纸,撰写文章的独立自由精神,对于当代新闻从业者仍有现实意义。随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闻传媒领域先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独立意见的民间立场自媒体。例如网易新闻、澎湃新闻、搜狐新闻等移动客户端,这些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依托先进的技术支持和风格迥异的播报方式,赢得了公众的信赖。但是仍有一些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人为了追逐眼前利益,不息向权利和金钱低头,丧失职业操守,自降品格,不仅有损自己的声誉,更加伤害了公众的利益。对于媒体的经营,现今的自媒体也应该效仿先人,经营媒体独立自主,言论独立,政治立场独立,客观公正报道准确的新闻,引导舆论,守住民间舆论立场,保持新闻独立的品格,这样的新闻媒体才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生存。

注释:

①选自《徐铸成传记三种》中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著,学林出版社,29页,1999年1月。

②选自《我与大公报》中的<大公报的四不主义>,王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335页,2002年5月。

③④选自《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中的<党祸>,张季鸾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15页,2002年2月。

参考文献:

[1]徐铸成.徐铸成传记三种[M].学林出版社,1999.1.

[2]王芝琛.刘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2.

[3]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4]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9.

[5]周雨.大公报人忆旧[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6.

[6]闾小波.百年传媒变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3.

[7]王鹏.我与大公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