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三重奏”
2018-01-06李云静
李云静
摘要:哈维作为当代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空间哲学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分析与批判。本文根植于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角度,剖析其文化批判的“三重奏”,揭示其如何为我们演奏出一曲总体性与多样性文化共荣发展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文化批判;空间
大卫·哈维于2016年6月7日到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价值实现危机与日常生活政治学”的主题演讲,向我们阐释我们的部分目标就是以新的不同原则来改造和重组日常生活,应该为寻找一个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这恰恰是哈维哲学致思的闪光之处,体现在文化批判中,其用一种批判的维度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透彻批判,进而寻找出一种适合人类共同享的文化替代。
一、在批判的过程中融入空间维度
哈维始终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作为其文化批判的根本立场,这就奠定了“空间”对后现代主义分析批判过程中的始终“在场”。哈维认为“空间”这一概念:“取决于亲身的实际经验和特定的社会中积累起来的文化阅历。”①可见空间在这里具有这社会属性,它与人们的交往、社会关系、文化阅历、文化氛围相联系,更加相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对差异的关注、对交流之困难的关注,对利益、文化、场所及类似东西的复杂性与细微差别的关注”。②所以,有的学者也将哈维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称作“文化空间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个性、叛逆之特点,最主要的表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与对抗,这在一系列文化具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电影、文学作品、雕塑作品、住宅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文化展现出的是一种无主流思想、无中心原则、无确定性的文化样态。哈维从城市建设出发,在空间哲学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在书中提到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巴黎城市的大改造是为了解决剩余资本的出路问题,继而出现的是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咖啡店、时装业、百货公司、盛大的博览会等等,都市生活以低俗消费来吸收庞大的盈余的方式,继而产生了一种极度膨胀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城市的迅速拆迁与改造上,一切变得快速起来,这就导致了当下诸多以张扬个性,模糊理想的文化种类出现。而这些文化产生的背后无不伴随着地域界限打破、空间的重建,从中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哈维通过对城市迅速变迁背后原因的深刻挖掘,更能够看到他从中展现出的对资本主义晚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担忧,这种个性、差异、短暂、充满展现欲的文化勾勒出了后现代主义生活的日常图景。这可以说是“空间压缩”与“空间修复”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二、批判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本身
大卫哈维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本身,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大卫哈维找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存在的政治经济环境,即:“后福特时代”下灵活的资本积累体制。该体制的存在,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福特主义的辉煌,这种经济上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上的变革。因为消费的形式不断增多,追求服务与个性体验的文化萌芽随之而生,人们愿意去消费“快餐”“快消品”,越便捷的消费方式愈加的受到了推崇,而一种具体文化的流行不再有着漫长岁月的沉淀,一切都变得快速而短暂起来,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文化样态不断地出现不可调和的危机,驱使人们极端地追求自我感受、封闭文化等等后现代主义文化具象接踵而至。
三、以总体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形式作为替代
哈维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批判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是找到一种真正的满足人类总体性与差异性并存、和谐发展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建立在时空辩证统一乌托邦基础上,传承了哈维的过程辩证法,认为文化的形态也应该建立在空间形态的有形乌托邦以及社会过程的无形乌托邦之上。其中空间形态的乌托邦,承认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存在,可以在封闭的区域空间内发展自己的文化样态,承认民族性与差异性。从辩证角度出发,文化同时必须处于“过程”之中,并具有总体性、流动、开放的特质,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规律。两者合二为一,在哈维构建出的辩证乌托邦世界中文化也就有了总体性与多样化协调发展的特质。
注释:
①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M],高泳源、刘立华、蔡云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47
②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起源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1
参考文献:
[1]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起源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M].高泳源,刘立华,蔡云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