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类红色文化遗产研究
2018-01-06邹帆
邹帆
摘要:红色文化曾经指引和鼓舞了一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新中国,并陪伴了新中国的成长,见证了历史也铸就了辉煌。红色文化究其本质源于红色信仰,源于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源于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拳拳赤子之心。但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红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使红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则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
关键词:红色文化的局限;赣州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之旅
红色文化在普通受众的心理认知程度上通常与“样板戏”和“高大全”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不仅起到的是唤醒和教化大众的作用,更是以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扮演着宣传员的角色,在这一时期《创业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旗谱》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优秀红色作品诞生了,这个时期的一系列文艺作品包括:歌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门类艺术形式,打造了在当时而言十分立体的红色文化体系,对当时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达到它自身的鼎盛时期。
一、红色文化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以广大贫下中农和无数被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对新中国充满着希望和热爱的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更好的与受众群体进行文化搭接,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通俗,叙事方式比较直接、语言生活化、人物的刻画倾向于脸谱化,以力求达到脍炙人口的宣传效果。而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原有的功能性需求被大大弱化,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与主流文化的审美差异大大的制约了红色文化在新历史时期继续发展。
二、赣州打造旅游热点——红色文化的新尝试
在红色文化占据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年代,采茶戏是赣州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山歌情》、《风雨姐妹花》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反映赣州人民坚毅勇敢的品质的优秀作品广为人们所熟知。就像听到《十送红军》就会想起江西一样,采茶戏在那个时代也成为了代表赣州的文化符号。
(一)红色文化之旅
随着经济建设成为了新中国新时期的发向方向,主流文化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流行元素,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大量国外新鲜事物的涌入,让人们在文化艺术的审美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选择,而这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利益更是让不少人趋之若骛。而与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显得格格不入的红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阶段文化艺术都与经济利益和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创造经济利益的文化是不能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红色文化的地位也变得尴尬起来,为解决这一困境。早在2001年江西省就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红色文化理念。这实际上就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方向。赣州市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把当地的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碑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遗址等等一系列的景点的设立把赣州旅游打造成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红色之都文化之旅。
(二)新形式的红色文化
在文艺作品方面赣州市还组织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共同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创作了一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并鼓励艺术人材大胆创新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红色文化的范畴变得更宽泛,在不丧失其基本属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摆脱它的局限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大受众为红色文化的再度流行打下群众基础。
“苏区印象”摄影大赛、“苏区精神永放光芒”诗歌采风等活动;《长征》《浴血坚持》《红色摇篮》等30多部影视剧及《红色戏剧》等多部电影纪录片都是在赣州市的大力支持下拍摄完成的。这一系列的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事业的推广使得赣州市打造了一个立体的红色文化體系,使红色文化在赣州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
在红色文化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赣州也成为了国家对党员干部和社会骨干精英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培育民族感情的主战场。赣州市以瑞金干部学院为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等机构的红色培训课堂争取到了 “共和国摇篮”核心景点,每年有超过二十万人来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能使红色文化事业具备更大的发展后劲赣州市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大力挖掘和培养红色文化方面的人才,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五个一”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把红色文化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夯实了群众基础。
三、结束语
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力量和文化层次创造出能真正吸引人们视线,唤醒人们爱国热忱的优秀作品更要开拓思路把红色文化更多的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到一起,让红色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无缝衔接。赣州以创建旅游热点为基础,以多渠道的红色文化植入为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精神的红色文化之路,这对整个红色文化的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葛雪珍,李伟.赣州市红色文化建设研究[J].考试周刊,2012(70):26-27.
[2]许丽.“红色经典”与赣州当代文化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84-86.
[3]李霞,钟志宏.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实践研究[J].考试刊,2013(84):22-23.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