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生态与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分析

2018-01-06李艳华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李艳华

摘要:自晚清阶段开始,直至发展至五四时期,为报刊写作,均为中国散文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特征。以报刊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载体,从传播途径、写作方式上,均对散文的风格、语言、文体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另外,媒体的价值取向也对散文的主题设置具限定或部分限定的作用。明确媒体生态下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进程,对研究中国散文性质及促其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媒体生态;中国散文;现代转型

纵观中国文化史,散文作为一种可表述作者思想又兼具深邃意境的文字载体。从先秦时期诸子散文,至进入汉代时期,司马迁著名典籍《史记》;从魏晋南北朝极具游记特性的散文;至进入唐宋时期,唐宋八大家艺术性造诣居较高水平的散文作品,再到清朝桐城派的散文,中国散文不断繁荣发展。对媒体生态背景下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特征展开分析,可为散文行业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媒体生态与中国散文内在关联性分析

从广义而言,媒体泛指事物间产生关联的工具或介质,通常指获取或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载体等。从本文的论述中,媒体即指从晚清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文字媒体作为文字书写和传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载体,其演化进程,与中华文明史、文化史的演进有着直接关联。造纸术的不断改进,对中国文学繁荣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从晚清时期至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报刊已与以往的“邸报”存在较大差异,而演进成为具大众传播性质,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一种新型媒体。此种演变,使其具备社会信息场的特征,在对社会视听影响方面,作用十分独特。另外,大量的具特殊指向的广大读者的意识和信息需求,对报刊文体的发展产生着刺激作用,是中国散文实现从古代跨越,发展至现代的一种极具“革命性”的力量。

“媒体生态”具多义性,语境不同,其含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新闻传播学中,其包括媒体与受从之间的关联、媒全权的组织机制、体制的媒体规约等,其核心的意项为对媒体与社会、媒体与受众、不同媒体间形成多维结构的关联。在本次研究中,媒体生态主要与晚清至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媒体散文、媒体作用等要素相关。展开此种研究,可求取历史的本真,对中国散文的现代化转型明确的呈现。

二、民族国家想像中的散文现代性和媒体特点

(一)预设媒体主体与晚清散文“政治优先”

在晚清时期,随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一种即包含有古代散文诗文体特征,又受到西方新文化运动浸润的新的散文文体逐渐形成。上种新的文体除将以往传统的散文格式打破外,思想更趋进步性和开放性,注重言论自由,逐步呈现出向现代散文过渡的特点。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散文的现代化特性

五四新文学运动拉开了现代散文运动的大幕。各大报刊的政论体散文最早出现。以陈独秀,鲁迅,刘半农为代表的作家写出的言辞犀利的随感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一时间引得各大报刊纷纷效仿,政论体散文的兴盛也为后来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极具叙事抒情特征的散文文体也随之兴起,如《民国日报》、《语丝》等报刊,均有大量叙事抒情型散文发表,进而有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周作人等一大批著名散文作家涌现。鲁迅在此期散文小品方面取得的成就,几乎大于诗歌、小说、戏曲等其它文字载体。而林语堂有观点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成功之处,即散文小品文体。朱自清在这一时期也明确指出:“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中国散文在这一时期成功的实现了转型。

五四时期散文的艺术特点 主要从主体和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中,强调主体意识的作家们,以反封建礼教为突破口,追求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强调自我个性,自我的独立人格,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郁达夫针对五四时期所发现的散文进行了充分的总结,认为每个作家在对散文型文体进行创作时,所展现出来的个性,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乃是这一时期的散文呈现出的最大的特征。同样坚持以作家个人为本位的周作人亦认为,以作家个人为本位,是正当然的事情。在这一时期冰心的作品更是被茅盾评价在五四时期所作家中,冰心女士散文作品最遵循本心。其所在表述的内容,不对社会进行反映,仅反映自身的所思所想,而朱自清在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更是重在表现自己,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意在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个性和人格这一原则在他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荷塘月色》表面上看似借景抒情,实际却是自己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内心的写照,不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及个性,更赋予之自身的人格寄托。《春》中,景亦是情,将春天大自然的风景拟人化,比“健壮的青年”、“小姑娘“,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清晰景象耳目一新的表现出来。《绿》里,作者将“绿”比作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有当成自己渐渐长大的小女儿,将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不落俗套的表现了出来。

其次,对自我诉求予以发现,最大程度的展示自身个性,表达自我观点,在五四时期所涌现出的散文作家中表现得较为透彻。反观中国历史,由于统治者的需要,作家的自我和个性往往受到压制和扭曲,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作家的求新求变,救亡图存的意识愈加强烈,作品中的忧患意识不断强化。在五四时期,广大作者的自我意识已呈全面觉醒显示。

再次,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散文文体本体意识的有效确立。在古代,通常将不押韵,不讲究平仄,不重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传在内,统称散文。散文作为一种与韵文相对的文体,有着极为广阔的疆域。因此,中国古代的散文,主体意识极为淡薄,到五四时期,由于西方文学观念的引入,一种崭新的散文本体意识开始确立。

三、媒体生态意识与中国散文转型间的关系

在对散文文体意识进行有效确立的过程中,周作人发挥了其为关键的作用。其认为具记述性质及艺术性质的文体,又可按美文定义,可按叙事文体和抒情文体予以划分,但也存在两者夹杂的情况。其观点,是对中国现代散文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的典型概括。周树人强调,散文需将一切束缚的状态排除,文字内容可直表心境,多有发表的权利和价值。胡适对其也做出了相应评价,散文文体,需注意到周作人等提倡和倾心创伤的‘小品散文。分析此类小品特征,虽呈平淡化表达,却有较为深刻的意味蕴含。此类作品在文学界的成功,使‘美文不可用白話的传统观点得以打破。

五四时期,就散文文体而言,广大散文家均有自觉意识。如鲁迅先生较为深入的总结了散文的发展进程,强调散文文体在写作时,需敢于讲真话,要突出真情实感。在其极力引导下,《语丝》周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语丝体”散文作品。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真、自由观点一致。朱自清的观点也显示,现代散文在对内容进行选材时,可倾向于随意文风,文调需像流水样,极具活泼性和流动性。另外,还有部分作家对现代散文与英法随笔之间的相关性展开了对比,对确立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借鉴意义十分显著。在对新时期散文类作品进行创作时,流派较为多元和繁荣,风格呈多样化显示,如冰心极具温婉特色的散文,朱自清极具儒雅特色的散文,林语堂极具幽默性质的小品类散文,以及鲁迅的著名杂文体,对当时的社会及后世均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学的发展同社会生态存在密切相关性,就晚清时代所表现出的文学作品而言,并非属文学自觉的时期,因新民启蒙、政治变法而发表的文学,是对所追寻价值取向的一种显示。虽五四新文学政治化倾向也较为明显,但对文学本身重视力度较强,有文学现代化自觉观点的呈现。也有研究者表明,若诗歌是一时代对作用情感水平进行反应的标志,散文所反映的,则是一个时代整体智慧水平。其极具情趣性、机智性、洞见性、幽默性。散文的发展是一个时代文化素养和思维个性共同发展的综合展现。对中国文化史进行分析,此种推论成立。就先秦而言,思想个性发育得较为充分,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散文时代。发展至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所构建,如孔子、庄子等的言说,除是国人智慧的元典,也使中国散文上升到了另外的一种高度。五四年代,思想也较为多元,也为一个典型的散文时代。在西学东泊中,对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宣扬,使个体生命意识得以唤醒,对个性进行较为精彩的演绎。鲁迅、许地山、周作人等的创作,为现代散文开具了新的局面,是散文文体趋于自觉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媒体即重视文体的建议,故出现了散文研究热,对现代散文文体有了直接而热情的探索,在表现媒体生态方面,更具深刻性和典型性,媒体生态对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也极具推动作用。

最后,在语言符号进行呈现方面,五四时期所创作出的散文文体也有较为明显且重大的转型。依据梁启超在《新民说》等文章中的观点,提出了白话文理论,这些主张意义极其深远。但与由当时缺乏在全社会全面对白话推行的条件,很多作品呈現出半文半白的情况,部分情况下,对白话文进行提倡的作家,也仍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在五四时期,对文言文进行废除的条件已成熟,是中国散文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四、小结

对中国散文发展过程展开分析,五四时期属重大转型期,散文家的主体意识表现的较为强烈;崭新的本体意识已经有效确立。同时,对晚清时期至五四时期所呈现出的媒体生态影响中国散文现代化转型的意义展开分析,具体包括,首先,就工具性而言,散文的写作与传播,可以媒体作为新的承载体,为对传播的实际需要予以满足,散文的语言需倾向于通俗性、易懂性,散文的形式更为自由、随意;其次,在价值层面,历史语境不同,媒体价值的设置也存在一定差异,会对散文的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主流媒体对新思维如“立人”、“新民”等进行倡导,为媒体散文基本主题。再次,在话语空间层面,作为一开放的公共公间,媒体对散文开放的话语空间进行开创,为散文体式、话题、风格的自由性、多样性实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周作人:《汉字》,《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773.

[2]胡适:《五十年中国之文字》,《胡适文存》第2集卷2,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