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文化传承:藏族锅庄舞健身文献论述与反思

2018-01-06何小军耿献伟吴润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锅庄藏区原生态

陈 波, 何小军,耿献伟,吴润平

(1.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 康定 621000; 3.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原生态文化传承:藏族锅庄舞健身文献论述与反思

陈 波1, 何小军2,耿献伟3,吴润平1

(1.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 康定 621000; 3.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原生态“藏族锅庄舞”近30年来各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代表性成果,审视原生态藏族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趋向,以期构建藏族锅庄舞多元文化研究体系,优化锅庄舞在藏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的健身功能。210余篇相关文献存在:“锅庄”词义滥用、研究不成系统、各自为阵“一少一多” 等现象。

原生态;藏族;锅庄;锅庄舞;文化;健身

一、锅庄舞的原生态文化属性界定

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伦》中最早对“生态文化”进行了界定:文化与它所处的生态系统构成的那一个耦合整体,原生态文化来源于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作出成功适应的文化要素[1]。“原生态”是一种自然状态,具有原始、质朴、健康等特征,没有经过特殊雕琢,从人类社会学范畴来看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族群文化,基本保持传统的原创性存在于民间乡土民俗中[2]。

1988年汉城奥运会“手拉手”围圈而舞的原生态体育活动形式俨然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史上一幅难忘的画卷,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符号。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很多民间民俗族群文化逐渐被社会遗忘,然而原生态的藏族锅庄舞不仅是藏区民众重要的休闲健身娱乐方式,而且在内地广场舞中也颇受欢迎,开展得红红火火。原生态藏族“非遗”项目——锅庄舞也称“卓”“果卓”等,藏语意为跳圈歌舞,是藏区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在四川甘孜、阿坝,西藏昌都、那曲,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和甘肃甘南等藏区,形成了以地域、服饰、身蕴、语言等为特征,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独具原生态特色的藏族锅庄舞。

锅庄舞并不是藏族所独有,羌族文化与藏族文化通过历史交融,形成了开展形式的羌族锅庄舞,但没有藏族锅庄舞那样传播广,发展快,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中华民族各类舞蹈上千种,但能够同时引起文化、艺术、体育、宗教等多学科关注的项目并不多,管窥藏族锅庄舞健身表现形式,足以展现原生态藏族文化和宗教色彩,近30年来的藏族锅庄实践与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评述和反思藏族锅庄舞文化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方向,构建锅庄舞多学科交叉的多元文化研究共同体,期待藏族锅庄舞在藏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围绕“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在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藏族锅庄舞体育休闲健身功能的最大化。

二、藏族锅庄舞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运用文献计量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选取为:社会科学Ⅰ辑、Ⅱ辑、哲学与人文学科和医药卫生科技等学科领域下进行双向检索,经Microsoft Excel数据筛选,统计1986-2016近30年公开发表文献,提取“锅庄”和“锅庄舞”为主题或关键词,满足条件的相关论文约有210篇,其中体育学科论文约有87篇(CSSCI、中文核心期刊13篇,一般期刊59篇,3篇会议论文和12篇硕士论文),约占总数的4成。艺术、教育、文化、历史、医学等其它学科论文123篇(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32篇,一般期刊约73篇,7篇会议论文和21篇硕士论文),约占总数的6成。

(一)核心期刊、重要会议、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通过统计, 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刊载艺术等学科的藏族锅庄舞论文是体育学科的2.4倍,但就被引和下载频次方面来看,“锅庄舞”相关联的体育学科论文(13篇核心引用163次,下载3 106次)要比其他学科论文(32篇引用134次,下载3 970次)的关注度高,由此可见,藏族锅庄舞已成为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表1 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刊载锅庄舞论文作者信息汇总

如表1所示,在研究成果区域分布看,四川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相关研究成果最多,锅庄舞也在“康区”群众基础最好,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均设有相关藏学研究中心基地,有较好的研究平台和促进作用。其次是甘肃,有3篇“锅庄舞”相关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兰州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西北相对集中,研究实力较强。西藏藏族主要集中在日喀则、那曲、林芝、山南、昌都和拉萨市,占藏族人口一半以上,虽然在“藏族锅庄舞”方面开展的研究关注度不够,但是与藏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其他研究较突出,主要以西藏大学藏族体育研究权威专家丁玲辉教授为代表,他撰写的藏族传统体育相关文献(含合著)超过5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在20篇以上[3]。青海省包含了黄南、玉树、果洛、海南、海西、海北等6个藏族自治州,但是藏族“锅庄舞”研究匮乏,反映出锅庄舞在青海藏区的传承力度不够。迪庆藏族自治州属于康巴藏区南部,地处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多元文化交融区,原生态的锅庄舞在香格里拉旅游大开发中已被市场化,迪庆藏区也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研究甚少。

表2 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刊载代表性的藏族锅庄舞论文

刊名篇名作者年/期被引/下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西藏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和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杨健鹏等2016年1月03/482体育文化导刊趋同与求异:祭祀仪式中的丽江纳西族“打跳”与藏族“锅庄舞”杨洪波等2016年4月0/69体育文化导刊藏族锅庄健身研究冯健强等2016年1月03/482大舞台藏族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及价值研究刘强2013年9月02/133科学经济社会锅庄舞:西部人文、社会中体育价值探究毕研洁2011年2月04/177

胡卓生的《藏族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锅庄舞”作为案例进行了研讨[4],发表十多年来,其被引率高达66次,是成果参考价值之最。冯建强的《藏族锅庄健身研究》一文,从健身娱乐外显性的取向现实价值表象、情感寄托亦即内隐性的深层精神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自我认同本质内核的三个方面[5],剖析了藏区人民选择“锅庄”健身的合理性。以上研究为藏区群众锅庄舞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为推进藏区文化和谐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点。

表3 锅庄舞硕士学位论文

周瑾是第一个专题撰写藏族锅庄舞的研究生,《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详细地阐述了“跳锅庄”的社会功能,被引量最高,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成都体育学院藏族、羌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家霍红、孙淑惠等教授指导了8名研究生顺利完成了“锅庄舞”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引起一定的关注。西北师范大学有格萨尔文化研究中心等藏学研究基地,有较好藏文化研究氛围,研究生完成论文质量较高。学术重视可见锅庄舞在我国西南地区社区广场健身、各类学校研究机构的影响力。

表4 国内重要会议锅庄舞论文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3篇国内重要会议的锅庄舞论文,作者主要来自藏区五省,毕研洁、黄优强、古兰丹姆等长期从事藏族文化研究,通过国内重要会议平台,宣扬藏族锅庄舞得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图书著作

通过超星电子图书库和光盘数据库进行双向检索,以“锅庄”和“锅庄舞”为主题搜索相关图书信息,如表5所示。体育视角下藏族“锅庄舞”理论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说明藏族锅庄舞于健身悦心、伦理教化与社会整合为一体的三大基本功能,是难得、优质、健康的课程资源和民族文化营养。由于锅庄舞文化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和锅庄舞民间传承人的坚守与负出,藏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锅庄舞文化圈已初步形成。

表5 锅庄舞健身类图书

毕研洁教授一直致力于藏族文化尤其是藏族锅庄舞蹈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多次深入藏区田野调查,撰写的《体育视角下的藏族锅庄舞》是国内第一部在体育视角下研究藏族锅庄舞的学术著作,填补了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研究领域的空白。书中介绍了藏族锅庄舞的各种流派以及创编方法,就各种藏族锅庄舞流派的教学要点、组织形式、乐谱的精心提炼与教学插图的配置均在书中一一呈现[6]。著作重点介绍锅庄舞步伐口诀的运用和动作要领的分解教学上,配带教学光盘,图文并茂,是一本在体育视角下藏族锅庄舞不可多得的专业教学用书,足见其应用价值。毕研洁、冯涛合著的《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从体育文化视角考察藏族锅庄舞的流派和传承过程,试图在现代文化空间中,以文化体验和体育健身的形式存续”[7],详细描述了藏族锅庄舞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命脉,在锅庄舞的文化、历史、社会、体育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课题立项分布及分析

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体育总局和藏区五省教育厅等网站查阅项目数据库,查阅中国知网和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网站,追溯查找课题资助文献,统计2003年至2016年期间有关锅庄舞国家级立项课题1项,省部级2项,省厅级课题10项。如表6所示: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川和甘肃两省,尤其是毕研洁于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整个立项的情况来看,近10年来,立项数量成正态显著增长,反映了政府、社会对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关注力度在进一步加强。

表6 藏族锅庄舞相关立项课题

三、问题与反思

刘伟等在《场域视角下藏羌锅庄传承思考》中指出:原生态“藏羌锅庄”民间文化正遭受西方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悄然发生着改变,面临着发展传承困境,“藏羌锅庄”虽已成为阿坝州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但仍对“藏羌锅庄”传承问题深怀危机意识,担忧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同世界中被同化[8]。担忧不仅仅是因为现代西方体育文化从垄断赛事资源、学校体育“竞技化”、奥运至上“功利化”、职业体育“金钱化”等形式的阻碍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而是从根本上、理念上和意识上继承老祖宗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原生态民族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被西方体育文化同化。近年来,藏族锅庄各类“成果”显著增长,直接或间接地衔接上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战略这一核心要意,是科研院所长期坚持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也是从事藏族锅庄舞研究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当然,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讨,许多理论问题还需斟酌。

(一)原生态“锅庄”一词多义

清代,唐蕃古道上康定茶马互市贸易中衍生出锅庄。郑少雄在《一种讨论汉藏关系的历史路径》一文中谈到:那时的康定符合波兰尼的“贸易港”概念特征,这种在清代时期康定地区出现的一种集客栈、货栈、中介(钱庄、盐庄、布庄、茶庄、饭庄)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企业”,为当时的汉藏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9]。林俊华在《康定锅庄的历史与特征》一文提到:进一步阐释原生态康定锅庄是“支锅之桩”;在康东九龙等地,人们把男人上门入赘称之为“坐锅庄”;在康定金汤的拉脚沟一带则称有地有房的人家为“锅庄”[10]。由此认为,“锅庄”是康区特有的一种藏族原生态文化。“锅庄”一词多用,源于四川康定于后在藏区流行,“跳锅庄”传入“内地”(特指汉族聚居区),通常所说的“锅庄”就是“锅庄舞”。

因此,“锅庄”和“锅庄舞”实际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基于锅庄有上述种种词义和用法,在学术研究中要加以区分,在文题中的运用,要注意学术严谨,切莫滥用,避免造成检索困难、误导读者的现象发生。由此,建议在论“锅庄”时,用“锅桩”,在论“锅庄舞”时用“锅庄”或用“锅庄舞”这个词比较恰当,或者直接说成藏族“圆圈舞”。

(二)“锅庄舞”文献“一少一多”

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既是时代所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检索“锅庄舞”文献研究成果,呈现“一少一多”的现象。 “一少”是指13篇中文核心期刊中与“锅庄舞”相关的体育类论文,几乎没有涉及到锅庄舞与现代休闲健康相关的拓展研究。“一多”是指:一般期刊所刊载“锅庄舞”文献,多是谈论其健身功能,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但量大质差。由此形成“一少一多”的研究格局值得注意。

“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下藏区如何实现健康、文明的现代休闲生活?全民健身活动如何深入?都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原生态锅庄舞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实现藏区社会融入、文化认同过程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藏区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开发的新常态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诸如“交通移民”“水电移民”“扶贫移民”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凸现,毋庸置疑引起的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困境。

(三)研究方法

藏族锅庄舞是一种藏族民间舞种,但又以区域性而凸显其不同风格、不同特征。现有文献研究基于藏学、音乐、舞蹈、戏剧和艺术等方面基础上开展交叉研究成果丰富,这也受藏族锅庄舞跨学科的特性影响。藏族锅庄舞文化的研究局限是“各自为阵”,学术共同体难以形成,跨区域及其比较研究较少,在一个时间域内的共时性研究较多,而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相结合的历时性研究较少。基于藏族锅庄舞跨学科特性,可借鉴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藏学、音乐舞蹈学和“康巴学”[11]等多视角、多维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跨文化的深度考察研究,深描藏族锅庄舞文化的各种特殊形貌和范式,使之为其融入现代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逐步运用体育统计学、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获取藏族锅庄舞的生存环境、参与族群和个体的生物性指标,形成藏区人体科学研究体系,弥补过去研究中的短板。不管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体育统计学、人体科学研究都是今后锅庄舞文化研究的亮点和难点。科学运用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将会更加厚重,具备富有深刻的藏族原生态文化底蕴。

图1 体育视角下藏族锅庄舞研究方法和方向比例示意图

四、结语

“〇”即“圆”,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美学理念,又体现人们文化生活中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围圈起舞隐藏着民族古老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更有匡扶现代制度文化的社会整合力和民族文化认同之要意。一成不变的不是研究,随着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介入,体育视角下锅庄舞文化的研究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随着藏区社会变迁,藏族锅庄舞依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原生形态发生变化[12],新常态下藏族锅庄舞的传承要围绕“健康中国2030”总目标,借助全民健身纳入国家战略的大好时机,将藏族锅庄舞纳入藏区全民健身活动主要项目全面铺开。藏族锅庄舞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 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更易于接受、传播[13],通过全民健身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广场健身舞中推广,促使藏族锅庄舞在健身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1] 杨庭硕. “原生态文化”疏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9-13.

[2] 刘宗碧.“原生态文化”问题及研究的理论辨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3):6-14.

[3] 吴林珍.藏族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述要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4(3):119-123.

[4] 胡卓生.藏族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学刊,2004(1):108-110.

[5] 冯建强.张冰松.藏族锅庄健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25-128.

[6] 毕研洁.体育视角下的藏族锅庄[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18-37.

[7] 毕研洁,冯涛.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M].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342.

[8] 刘伟,陈伟.场域视角下藏羌锅庄传承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7):29-32.

[9] 郑少雄.清代康定锅庄:一种讨论汉藏关系的历史路径[J].开放时代, 2014(4):12-24.

[10]林俊华.康定锅庄的历史与特征[J].康定民族师专科学校学报,2005(5):4-14.

[11]李绍明,任新建. 康巴学简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6.

[12]陈波,等.藏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发展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131-136.

[13]吴平.传承人当代生境与传承——基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4):105-110.

InheritanceofOriginalEcologyCulture:LiteratureReviewandReflectionontheFitnessofTibetanGuozhuangDance

CHEN Bo1, HE Xiao-jun2, GENG Xian-wei3, WU Rui-ping1

(2.Chengdu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2.SichuanMinzuCollege,Kangding,Sichuan, 621000,China;3.XizangMinzuUniversity,Xianyang,Shanxi, 7120282,China)

Adop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 method, the current paper analyzes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about Tibetan Guozhuang dance around 30 year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Guozhuang dance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which constructs the mult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of Guozhuang dance. The paper also optimizes the fitness function of the Tibetan Guozhuang dance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Health China 2030”.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vious 200 research studies are also revealed, such as the misuse of Guozhuang, lacking of research system and cooperation.

original ecology; Tibetan; Guozhuang, Guozhuang dance; culture; fitness

2017-0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7XTY00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记忆与教育传承”(编号:ELA150386)。

陈 波(1981-),男,四川汉源人, 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藏族传统体育;吴润平:(1966-),男,苗族,贵州石阡人, 成都师范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G122

A

1674-621X(2017)04-0147-06

毛家贵]

猜你喜欢

锅庄藏区原生态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作文呼唤“原生态”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