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旅融合 行业共鸣

2018-01-06余青,宁琳,仝晓辉

中国公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服务区风景交通

交旅融合 行业共鸣

为期两天的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旅游交通机制体制、规划设计、新业态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讨论和观点争鸣,为参会人员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做法。

体制机制应成立国家旅游风景道管理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风景道与旅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余青

目前,我国旅游风景道理论与实践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现实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风景道理论,以推动旅游风景道在我国科学和理性地发展。

中国旅游风景道发展较之欧美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多,任务更加艰巨。应在体制与机制层面,成立国家旅游风景道管理机构。建议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文物局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成立国家旅游旅游风景道管理协调机构,对旅游风景道规划、建设、运营及管养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在学术与技术层面,积极开展旅游风景道科学和技术研究。目前,我国旅游风景道发展是适应规划的需要而衍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状态,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和研究。这不仅影响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对话,而且对中国旅游风景道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也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我国旅游风景道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为此,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旅游风景道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风景道学科体系来规范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更大的应用效益,以推进旅游风景道在中国的实践。

在实践与操作层面,制定国家旅游风景道评估标准,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体系。我国资源丰富且差异大,为开发建设不同类型的旅游风景道提供了比其他国家更为优越的条件。应该逐步开展山地、乡村、森林、草原、滨水、滨海、遗产等不同类型的旅游风景道研究工作,以干线公路旅游风景道建设为突破点,制定旅游风景道认定的国家标准,逐步对全国境内拟建旅游风景道进行评估和认定,构建国家旅游风景道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省级旅游风景道体系的研究和认定工作。最终,实现对国家旅游风景道从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到运营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统筹。

以完善游客出行链为突破

招商局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宁琳

新时期的旅游交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旅游交通下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空间转移过程,而是让旅游者追求旅行全过程的便利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目前,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进入融合发展期,旅游交通规划应侧重于存量资源的挖掘和提升,是以存量规划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规划。此外,新阶段的规划视角应更加开阔,在规划层面实现多部门的融合。应从完善游客出行链为突破,在兼具传统设施布局层面的同时,加强个性化设施布局和出行的考虑,从运输组织创新、产品供给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交旅融合的六个认识

西安中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仝晓辉

围绕着交旅融合,公司提出了个认识:首先是全域旅游的开放意识第二,交通旅游产品的创新意识,核心是达到出行和归来时都在旅游;第三,通达旅游的意识,即可以在同一空间当中感受不同的文化;第四,公路景区、旅游区的互动意识;第五,贯通文脉的意识;第六,我们建设风景道,当中既要有量又要质,保证质量优先、品质优先、生态优先。

规划设计设计中地四个难点和重点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华康昇泰环境科技公司副总经理 衷平

旅游公路的选线、规划设计跟以往大不相同,靠近城市的路段,被设计成等级较高的、通向景区的路,沿线最好是双向六车道或者八车道;靠近自然景观区、文化区域的路段,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会融入游憩、休闲等元素,这样的路段设计在二车道到六车道之间,时速应控制在每小时30公里至40公里,宽度控制在10米到50米之内,这样我们可以结合当地景观特点,灵活地设计慢行道、骑行道、驿站等。

在四川康定规划设计的一条高原河谷生态旅游公路,对沿线两公里范围内的景观进行了考察,围绕雪山、河谷、森林等景观,将路段划分成了9段,并进行有目的性的选线规划,在不同的路段还设置大型或中小型的观景服务点。同时,旅游公路带来了便利,但不意味着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优先考虑到环保问题,选线时绕开生态敏感区。

在旅游公路规划设计中,有四个难点和重点,首先是旅游公路建设标准需要尽快出台;再次是旅游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旅游公路前期的投资规模并不小,仅靠政府财政资金难以支撑,而PPP模式很难预测将来是否可以回收效益,每年游客是否有预计的那么多,如何运作和管理旅游公路及其配套设施;第四,目前的设计单位有很多,交通部门、旅游部门、环保部门的标准、管理方式都不一样,设计出来的旅游公路项目审批审查应如何操作,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旅游公路应具备复合功能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济丁

旅游交通不仅仅为旅游目的地提供通道,要把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产品来考虑,也就是要满足快进慢游的需求,通过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实现快进、聚集人的目的;通过普通公路、旅游公路或者水运等,实现漫游、留住人的目的。从广义来说,旅游公路是具有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公路,但这样基本上所有的路都能称之为旅游公路,意义并不是很大。应该用狭义的旅游公路概念,即路旁或者视域范围之内应该具备自然、文化、历史、娱乐价值的公路,旅游公路应当是具有复合功能的廊道。

旅游交通设计原则或者设计重点,我们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应当是安全至上;其次是灵活设计,设计上侧重于服务旅游;第三,应具有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物流等复合功能,比如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在旅游公路与村镇之间建立连接线,也可以依托一些道班建设驿站,拓展服务区的功能,形成露营、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第四是重视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旅游公路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公路价值的重要体现。此外,野生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应该考虑不同类型动物的过境通道,要以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保护原则来开展工作;最后是坚持统筹规划、整合开发。我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公路现状与优良的旅游资源不匹配,沿线的老百姓没有从旅游资源中享受到实惠,所以整合公路沿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是设计之前需要考虑的。

文化、旅游、交通“三位一体”方案研究

中交和美环境生态建设有限公司风景园林所所长、主任工程师 杨俊

围绕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我们做的项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快速交通网络;第二是慢行交通网络;第三是与旅游景点对接的网络,以此带动周边开发,形成文化、旅游、交通“三位一体”的思路。在快速交通干道上,预留了较多空间,为以后的业态开发准备。游客通过快速交通干道到达驿站,驿站主要是进行快慢交通的转换。

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思路是“土、俗、野、古、趣”,项目所在地区古桥廊众多,在设计之初引入和谐自然的理念,旨在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通过慢行交通系统的带动作用,促使自然田园风光成为旅游资源。首先,做了水上交通的规划,搭配有特色驿站和桥梁;其次,规划了一个独特的湿地公园,园里配合有观赏性风车、房车露营地等;第三是打造文化高地,设计的驿站分为1级、2级、3级,将古城特点融入到每个级别的驿站中,驿站旁边设有温泉、观景平台。如今,绝大多数游客是通过慢行系统,与周边业态进行互动,效果非常好。做这样的项目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策划,做前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交通,还要考虑到各方面,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业态规划等;二是盈利的模式,现在项目多采用PPP模式。对总体的工程设计来说,建议加强慢行网络的建设,慢下来才能产生消费。最后,建议加强快慢交通网络的研究,研究围绕业态开发,怎样合理分开慢和快。同时,由于年轻人更关注智慧旅游,建议把高科技的产品融入到建设中来。

案例分享沿黄观光公路服务区的“微镇”概念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环境公司董事长 张博

我想结合沿黄观光公路的规划设计展开谈一些心得。该线沿途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在规划策略上,提出了“四个组合”,即组合已有的服务设施,在服务设施选址方面,按照“三贴近、三坚持”,即贴近交通枢纽、农产品区、旅游景点,坚持一区一景、安全便捷、间距适宜的原则,在828公里的公路上规划了约90个配套服务设施。

其中,大型服务区1个,普通驿站15个,停车观景区64处。大型服务区按照“微镇”的概念进行设计,兼顾了交通功能和旅游休闲、枢纽集散功能,目的是希望游客能在此停留3天,甚至7天,让游客深度体验“公路+旅游”;普通驿站仅提供基本服务,规模稍小一些,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道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每个驿站还设置了农副产品的售卖点,售卖当地贫困户的农家特产。同时,在驿站附近,还设计了徒步道、骑行道,旨在体现慢行的理念;停车观景区规模更小一些,主要是方便游客观景、休憩。

服务区的三个融合

陕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屈永照

在眉太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里,融合了景区规划思路:一是融合文化,打造特色窗口。为加强高速公路与景区的深度融合,对服务区外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富有地方民俗文化的旅游特色“窗口”;二是完善标识,服务过往司乘。清晰、明确、醒目的旅游交通指引标识,能够帮助游客快速识别通往景区的方向、距离。为此,进一步梳理沿线景区交通标识牌,为沿线区县旅游局和景区设立旅游指示牌提供场地;三是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有两个体会,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研究游客的需求,以服务为出发展开规划设计;二是放眼大局,依托全域旅游大背景,创新交旅融合新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把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景区的设计模式扩展到国省干线服务区。

打造“零”非法广告牌风景道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林曙光

交旅融合既要有顶层设计、广大专家的研究指导,更需要有基层交通人的探索和实践。设计人员在打造象山旅游公路时,强化各方面要素,即致力于提升旅游区域的整体环境,优化旅游交通组织。同时,拓展丰富旅游交通的内涵。在整合美丽乡村的平台同时,还要兼顾地方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创建象山滨海风景道时,有一些实践心得想分享给大家:第一,按照统筹特色精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谋划和设计象山滨海风景道,设计模式是主体道路遵循地质地貌走向,实现人、路、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设计阶段,邀请相关部门特别是交警、路政部门进行多轮审查,确保方案的合理合规,不留安全隐患;在运行阶段,树立科学养护全寿命周期理念,在沿线危房改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与自然相协调的原生态公路服务站、视觉标识,此举受到了沿线居民和出行者好评。同时,开展乡村风貌整治,清理非法广告牌,现在这条旅游公路上面没有一块商业广告牌,风景道整体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废弃停车场再利用

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李庆生

丹(东)通(化)高速公路于2008年开始修建,2012年通车,现在已经运行五年了。总体来看,5年间社会反响还是不错的,但是当时建设时候没有像今天这样提出交旅融合的概念。建设之初,想打造成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路,并坚持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选线一直坚持采取近景不进景,靠近景观区不进景观区。北方的冬季过于漫长,自然条件恶劣且植被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后,10年甚至30年都无法恢复,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减少破坏。

在丹通高速公路上修建景观台、停车区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景色好,方便人们欣赏,特别是从高速公路上往下俯瞰时,东北特有景色甚是迷人,这种景象在很多高速公路上是没有的。赏景固好,但是在高速路上停车相当的非常危险,可按照50公里设立一个服务区的标准,全线只能设立4个,所以我们产生了设计观景台的想法。观景台等设施的设计也比较简约,有些就是在废弃停车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我们并不想让这些配套设施在大自然里显得突兀。当时,像这样的配套服务设施还建设了许多,使公路沿线居民、出行者体会到了公路建设者的用心体贴,我们通过转变传统观念,最大限度的减少视觉污染,体现了高速公路与自然资源的相互衬托与融合。

应推出公共治理体系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处长 路梦西

在我国,风景道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但是政府应该如何治理,治理的框架还处于萌芽期。以草原天路为例,该条线路在遇到旅游高峰期的时候,极其拥堵,对公路和周边景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后来,当地政府采取的收费措施,受到了媒体尖锐的抨击,很多人认为此举令景观区变成了宰客区。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不允许村民加入其中共享利益,仅是在节假日后,让他们面对游客留下的一地垃圾,是否合理?当地政府也很委屈,这样的管理和成本谁来承担?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应该突破道路管理思维,把对草原天路的治理看做对社区的治理,应该推出公共治理体系。公共治理体系与建设的目的相协调,风景道公共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公共服务产品的体系是一样的。同时,风景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在风景道建设之前,公共治理体系必须跟上来,政府需要坚持考虑该区域经济发展大盘子;第二是发挥市场作用,在道路沿线引入旅游驿站、服务区,如何运营和管理,对于政府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交给市场来做;第三是推动区域共享。公共治理是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衔接的,不能做过多的硬性要求,应该慢慢地等待社会逐步成熟。但可以有目的性地提升居民的获得感,试想如果风景道从居民家门口过却与自己的利益不相干,他们在公共治理体系中会发挥什么作用?

新业态解读“交通+特色小镇”协同共生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与建筑工程分院院长 杨航卓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定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行政镇,更多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的供应性平台。交通和特色小镇的关系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促进,通过交通创造的有机空间系统,促进特色小镇与外界交流;第二是均衡,交通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也是小镇从前期到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交通对小镇的产业起到均衡的发展作用;第三,交通和特色小镇之间相互共生;第四是协同,交通的协同发展为整个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特色小镇和交通都有自身发展的需求,特色小镇需要打造一个旅游特色文化集合地,升级服务水平、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完善其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交通能做到能量预测,根据交通的变化预测小镇的产业变化,并对交通设施的承载力进行重新评估。另外,快进系统的发展以及慢行系统的构建,同样能够促进特色小镇与交通形成协同共生的局面。

区分市场属性与公益属性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旅游交通规划与研究室主任 顾晓锋

在路上,不能仅仅是观景,出行者还需要体验。下一阶段,旅游交通将进入2.0时代,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推进我国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设;出台旅游公路评级和分级标准、旅游公路的评估方法、规划设计的要求。

旅游公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融合,即技术、政府、运营,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是多学科的融合、联合设计;对政府方面来说,更加强调多部门的协调工作、多规合一,政府的执行力度决定了旅游公路及配套设施的落地速度;而从运营方面来说,旅游公路有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但是很多院所、部门在操作的时候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这会对项目带来很大的不便,必须强调的是公路的公益属性和周边所涵盖的产业市场属性需剥离开来。

我所在的团队在福建省参与了一个项目,项目主干线是一条高速公路,跨过海湾同时有两条连接线,连接线的南边是5A级景区,北侧是社区,游客来到5A级景区后不再停留,也不会进入社区,更不会产生消费,事实上社区周边有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怎么才能把快进体系和慢游体系进行充分的融合?首先需要打造一条精品旅游公路,将社区和5A级景区连成一体,使整个项目成为线性旅游产品,将沿线现有的茶文化、海钓、渔村民俗,甚至是废弃集装箱等当地特色资源串联,让游客在路上与这些要素产生互动,体验漫游乐趣。

“三创工程”将融入国家大旅游格局

博雅方略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窦文章

旅游公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综合交通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运输功能、社会功能、产业功能、社会休闲功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交通本身与沿线旅游城市、景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和沿途特色资源特征,促使沿线各个发展主体能够明确发展定位、设计差异化产品和拓展专项市场,最终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和谐共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未来,以“创建旅游A级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三创工程”将融入国家大旅游格局,而旅游公路则以自驾游为切入点与其对接,升级基础设施体系,依托低空飞行、隧道索道等立体交通通道打造特色体验产品,通过完善“信息资讯、便捷服务、惠民服务、行政服务、安全保障、应急救援”六大体系与国际接轨。

探索“无人机+交通+旅游”发展思路

四川省阿坝州州委秘书长 郭雄

交通运输部支援四川省阿坝州的交通扶贫工作理念已经从最初的普惠型帮扶转变为更有深度的精准性帮扶。从简单的投资修路进一步深化到重点提高受益群众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通过结合公路以及沿线景观分布特点,将无人机元素融入到其中,提高旅游设施和项目的粘性。即积极探索“无人机+交通+旅游”的新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游客的感官刺激、增强深度体验感,打造阿坝交旅融合新亮点。

通过积极探索无人机低空旅游模式,依托旅游公路建设和景区景点布局,构建无人机驿站、无人机体验区(包括无人机放飞、无人机VR全息影像、无人机观景、无人机博物馆等项目)、无人机文化区等多元化新型旅游平台,让游客从天空的角度欣赏以前看不见的美景,呈现全方位、立体式的震撼视觉。游客可以通过“看、拍、飞、学、做”等方式,体会无人机旅游文化,增加体验乐趣。同时,无人机还能成为游客旅途巡视、应急抢险的得力助手。

“服务区+旅游”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 巨荣云

未来,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国省干道的服务区将成为自驾游重要的服务节点。而服务区将在哪些方面为出行者提供服务?第一,和品牌联系在一起。比如星巴克在2013年进入服务区之后,其他知名咖啡品牌都陆续加入到服务区来,服务区的服务品质、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所以,未来要把更多品牌引进到服务区;第二,打造商业体。过去的服务区是简单的一字排开设计,未来会被商业体设计所取代。商业体设计方案可以节约一部分土地面积,所以未来的服务区一定是采用商业体理念进行设计;第三,特色化。目前服务区同质化严重,未来的服务区一定要找到区别于他人产品或者服务内容;第四,未来的出行一定融合了绿色理念,所以服务区应当在各个方面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第五,并网。除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也在建设服务区,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要建2000处国省干线服务区。国省干线服务区的服务能力、服务内容不可能与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的标准,中国公路学会正在承担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服务区规范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加了“并网”的概念,未来,一定要把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干线服务区通过有效的形式关联在一起,才可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另外,未来的服务区将有三种形态,一是目的地服务区,即作为出行者目的地的服务区;二是主题服务区,作为特色主题来打造的服务区;三是旅游元素的服务区。

猜你喜欢

服务区风景交通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服务区消费那些事儿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爱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