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身课堂”中医专业的《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建设
2018-01-05陈金锋邹锦慧尹春丽肖春苟张海玲叶茂盛李智高
陈金锋 邹锦慧 尹春丽 肖春苟 张海玲 叶茂盛 李智高
【摘要】《正常人体结构》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门重要的形态学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实践性强、内容多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等问题,单纯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随身课堂”是我校在网络化及信息化背景下自主二次开发的一种网络移动教学平台,基于“随身课堂”中医专业的《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总体指导思路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速度快、形式多样、信息量大等特点,解决了《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课时紧、学习难、教学过程枯燥的很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正常人体结构 随身课堂 中医专业 课程建设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等内容,是与中医基础和临床有紧密联系的核心课程,其中医的各种经络定位、推拿按摩疗法、康复针灸、拔罐气功手法等均离不开人体解剖学知识。“随身课堂”是基于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开源课程管理系统由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依照GPL协议进二次开发和设计的一种网络移动教学平台,其整合微信公众平台多种功能,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通讯工具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教学方式。然而,《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内容多、学习困难,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取得满意效果,通过“随身课堂”开展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了Moodle平台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功能特点,改善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及评价方法,为课程开展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的互动学习形式。
一、课程建设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建设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为中心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契机,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和信息化,更好的发挥课程建设效益。
(二)建设理念
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共建共享、终生服务”。“随身课堂”是在我校主持下,联合韶关学院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和共同享用,其结合医学教育具有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不同阶段的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更新,形成了终生服务于医学生学习和使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体系。“随身课堂”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不断优化资源、更新内容,将在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等环节有效的衔接在一起,免费为中医专业相关工作者提供了终生学习的信息化资源。
二、课程建设内容
(一)课程框架构建
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以“理论+实践”搭建课程建设框架。理论部分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内分泌、感觉、神经九大系统模块教学为主线,以与中医各种手法定位、经络走行密切相关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为重点内容进行建设;实践部分围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等治疗手段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建设,构建“理论+实践”课程框架。
(二)课程教学资料建设
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教学资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程考核要求等内容。课程介绍以说课和文字简介的形式从整体上介绍本课程,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开展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熟悉开展本课程的常用平台和资源,结合教学大纲等其它各种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本课程有整体了解,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及课程基本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开展学习。
(三)课程资源建设
1.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微课、教学视频、课件、习题库、图片、案例等。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按系统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又以微课资源为主,按课程知识点、重难点设计制作微课,微课内容简短(5~10分钟)、精炼,可以使课程教学重难点突出、易于学习,学生参与程度高,相对于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视频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准确、严谨和规范的人体结构知识,其他资源可以对学生在线学习进行辅助和检测,内容丰富,对学生自主学习都很大帮助。
2.课程拓展资源建设。(1)拓展阅读资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源,以案例分析、病例讨论、教学情境等形式展现,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2)拓展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中医临床知识,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引導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提高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3)教学内容测试。以习题、测验等形式巩固和检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在线平台建设
1.在线互动平台建设。(1)教学内容反馈。通过热点、难点问题反馈,进一步掌握教学知识点,发现学生学习问题;(2)学生作业。通过发布、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实现形成性考核;(3)章节讨论区。学生反馈课程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巩固教学内容;(4)优质资源共享。通过网络链接等形式分享课程相关的优质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2.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利用微信推送功能,及时发布信息提醒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和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展主动学习,课后利用布置作业、开展测试进行教学检测和巩固,结合课中教学互动和监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随身课堂”可以通过平时作业、测验情况统计进行平时考核,利用随身课堂平台题库和考试功能实现终末考核,最终建立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考核机制,能够更有效的检测和反应课程开展效果。
三、课程建设成果
(一)形成了“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教学学习方式
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教师授课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获取课程重点知识,结合“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形成了以“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教学学习方式。
(二)构建了學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模式
通过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建设,经“随身课堂”可以按章节、单元或知识点预先发布预习和学习公告,对授课内容进行课前指导,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本课程的建设理念是“共建共享、终生服务”,对于课程使用者享有终生学习使用的机会和权利,只要将学生纳入课程管理,便能终生使用,因此,课程建设最终构建了“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模式。
(三)建立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机制
通过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建设,经“随身课堂”随时发布在线习题、测验,对于客观性考核内容可以在线直接进行评定,对于主观性考核内容可以通过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实现了形成性考核。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随身课堂”进行复习总结、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结合最终建立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机制。
四、小结
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任务,信息化教育已处于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阶段,医学教育具有在校-毕业后-继续教育三阶段的特点,基于“随身课堂”的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实现了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和终生学习,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易携通讯工具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改善了移动终端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交互形式,为学习者带来了很多便利,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课程开展方式。
目前,我校通过“随身课堂”开展中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课程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校园移动网络建设滞后,网络覆盖范围不够、网速不快等问题影响课程开展和使用;其次,课程功能还没有全面开发和充分利用,很多有用的在线资源利用不充分;第三,课程建设人力和技术支持有限,课程进一步开发和更新速度不快。在课程建设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相信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智高,王力维,谢颖怡.Moodle平台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6,(05) :226.
[2]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学,2016,(01) :92.
[3]马志健,易西南,张海英.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2012,(05) :387.
[4]杨光宇.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结构》微课制作的路径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6,(03) :246.
[5]郑华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Moodle的移动学习环境构建[J].软件导刊,2017,(04) :109.
[6]刘其礼,李智高,洪学军.“生理学随身课堂”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07) :10.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10007),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建设规划项目(3-036,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