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图片应用
2018-01-05韩旭
韩旭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图片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相较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教材中的历史图片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 历史图片 学习兴趣
一、有效利用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记忆和解释,这就决定历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字属性,而单纯的文字记忆必然使历史学习是一个抽象、枯燥、乏味的过程。与冰冷的文字记忆不同,历史图片中载负的历史信息带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历史内容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将历史文字和历史图片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笔者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第12课鸦片战争》时,利用课本《虎门销烟》的图片,这样导入新课:“这一天是1939年6月3日,图片中这位身穿官服的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正在广州虎门海滩指挥官兵销毁从英商手中缴获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这一伟大壮举,震惊中外,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英国侵略者的威风。可是林则徐能想的到吗?一年后的1840年6月,英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叩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呢?又给中国人带来什么后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打捞起那段历史,打捞起那份沉重。”用一幅图片加上文字,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必修二经济史《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记住航海家的名字、航行时间及路线、航行影响,很多学生可能会不知道好望角、马六甲海峡等具体的位置在哪,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可结合课本《新航路开辟》一图,让学生根据教材相关文字叙述,了解航海家们的航行情况,之后再让学生对照地图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航海盛况。通过观察和角色扮演,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情况,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快速、自主的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去。
二、收集历史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受到教材的编排限制,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过于精炼,无法呈现很多历史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甚至造成结构上的不衔接,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难度。历史图片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又因其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将复杂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填补历史教材中空白,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真相。
必修一政治史《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中配有图片《西周分封形势图》。教师在讲述该知识点时,可充分利用该形势图,并结合教材文字叙述,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先让学生从图中找到周王朝都城所在地——镐京,以镐京为中心点,向外扩散,感受周王朝疆域的辽阔程度。再提问学生:“在周朝开疆拓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制度?”(学生回答:分封制。)“图中展示的几个主要诸侯国有哪些?是否可对其进行分类?”(学生:“同姓亲族和异性诸侯。”)并结合教材,分析诸侯王的义务和权力有哪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分封制的影响:作为周朝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层层分封的形式,分封制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時,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器物、官僚制度、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分封制度所及之地,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
三、挖掘深层意义,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图片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提高感知能力,增强联想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观察图片,通过对细节的有效性观察,提高读图能力,深入挖掘历史图片中的重要信息及隐含信息。教师可适当对图片进行点播,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图片,通过语言或文字形式将图片内容描述出来。之后,设置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串联和发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出历史图片背后的真相。
历年的高考题,不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不乏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的题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4题,通过一幅苏联时期的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17年全国Ⅱ卷第24题,利用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掌握程度。再比如,2013年全国Ⅱ卷第41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建筑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两幅图《太和殿》、《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让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中英比较。这种类型的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图片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反映信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外,而且考查学生挖掘图片中的隐含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来永菊.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少年,2016,(15).
[2]陈维.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史博览,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