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教育应从学生抓起
2018-01-05刘国智
刘国智
摘 要 探索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实施途径与实践策略,达到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继承者。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教材;网络文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3-0057-02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发扬和教育,我国也不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立足于学校这个育人育德的重要场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至今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文化的冲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无人继承与发扬的尴尬局面,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对一些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都一无所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受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的重点都在于刻板的书本知识,对于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应有的重视。加之很多学校对此也没有特别关注,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并不尽如人意。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导向导致我国的青少年群体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漠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材以及课程体系中,表明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通过阅读一些传统的经典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水平,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品行和德行;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体育,如武术操、太极拳等,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健康水平;学生学习传统的绘画艺术或者民乐等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要想培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就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集成与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泱泱大中华古老又文明,中华儿女用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凝结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深刻体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进入校园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在快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找寻新的时代意义,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从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使命。
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作为中国人,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其中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群体,更是继承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主力军。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包含诗、词、曲、赋、书法、国画、民族舞蹈、中华武术等诸多内容,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不仅能够培养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书法水平、艺术才能,而且能够陶冶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每一位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使更多的人加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施策略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必须首先对其本质、内涵以及主要内容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形式都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有效把握其精神内涵而不是表面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以德育人,在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上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播、弘扬以及继承这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这是根本目标,也是第一要义,任何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而不是让学生学习一些表面的、形式化的内容。
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学习之中 课堂学习占据着学生校园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对于各科教师来说,都有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其背后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學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向广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与传播的重任。以语文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为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就有很多机会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各种文言文、古诗词及古代名著选段,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教师可从传统道德文化、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解读。如教学《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之外,愚公精神作为传统道德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所传达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挖掘感受并传授给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来说,都应当尽自己所能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营造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中,每一处的环境都是学校思想的表达,都是其文化的传递,校园环境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蕴,用儒家文化来晕染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将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打上“和”的文化印记,学生每天会用到的饭卡、校徽等物品都印上一些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染中获得其中的深意,并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加强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于国学经典以及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板块的图书购置要予以高度重视,鼓励学生阅读此方面的经典。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校园各种各样的课外文化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丰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举办各种各样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举办全校性的中华古诗词大赛、民俗舞蹈比赛、国画艺术展、武术比赛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鼓励班级向书香班级迈进,启动“135”读书活动,开展以“中华文明之美”“我的中国梦”“中国传统礼仪”等为主题的创新作文大赛,全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很多时候,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化阶段,只是响亮的口号,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有人践行与落实。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与素养,必须鼓励学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很多学生只重视过西方的那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对于传统节日往往忘记或者没有任何表示。对此,学校可以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汇编,把它作为校本教材进行推广,同时在每个节日来临时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清明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与祭拜;重阳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一些积极的帮扶工作,或者为老人表演节目;国庆节的时候开展各种表演形式的庆祝活动;等等。总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活动落到实处,走进每一位学生的生活。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文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容乐观,必须加快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步伐,把学生教育成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主力。
参考文献
[1]赵占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J].学周刊,2015(12):126.
[2]趙文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281.
[3]陈晨.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研究: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马如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J].学周刊,2017(34):61-62.
[5]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