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特征研究
2018-01-05陆瑛
陆瑛
部编教材秉承“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在人教版部编教材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其编辑理论、编选内容乃至体系结构较原有教材都有很大的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及时更新理念,以便跟上教材理念,与教材文本、编者深度对话。我以人教版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为例,浅析其特征,以便参考。
一、注重文化渗透,丰富人文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传统各版本教材虽也注重这一点,但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课时安排,都不太明显。而部编教材却比较明显,它结合第一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选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针对传统启蒙教材,即《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内容,编者加以选择,并结合学生实际,有机穿插编撰进教材之中,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进行识字。对于一年级下册教材来说,其中《人之初》《姓氏歌》,还有《古对今》等课文,不仅富有传统文化内涵,而且在编排上也参照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编排特征,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被选编数目的多少,也往往反映教材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针对这一册教材,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虽然课文數量已经大幅减少,但是古诗词数量却不减反增,从4首增到6首。还有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栏目中,编排了成语、民谚等与传统文化有关内容。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强烈的文化信号。
二、注重循序渐进,呈现螺旋上升
语文要素,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从语用角度出发,每一册、每一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都应有相应的语文要素。遗憾的是传统教材中这一点不够明显。而以人教版部编教材来说,其语文要素不仅重点突出,而且还按照难易程度,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样设计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充分体现了教材编排循序渐进这一规律。
当然,仅仅分析一册教材也许不太清晰,但是结合上下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其梯度却非常清晰。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到了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其阅读训练要求为“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这种内在的前后关联,充分遵循了教材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推促他们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是以学段为单位进行概述,所以语文要素的具体呈现就需要教材的编排细化。以口语交际中“听”的能力培养为例,从要求“注意听别人说话”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这里就是对“听”的能力进一步进行细化落实,以便有效帮助学生从“能听”发展到“会听”,继而让学生的能力得以螺旋上升。
三、注重童真童趣,唤醒学生体验
对于教材来说,选文主题非常重要。传统教材更多关注思想价值观方面,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人教版部编教材,则更多结合学生实际,遵循他们认知规律,精心选择一些富有童真、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从其内容比重来看,这一类主题的课文,已接近教材课文一半。这种文本,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还能便于他们进行语言积累。
具体来说,有表现自然景象,展示一年四季的,如《春夏秋冬》;有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现代儿童生活的,如《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庭温馨,展示家庭亲情的,如《夜色》;有注重传统文化,介绍重点节日的,如《端午粽》;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文具的家》,等等。选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传统课文,也有文质兼美的新选课文,但其不变的旋律却是童真童趣。从其内容来看,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组织学生吟诵阅读,不仅便于学生从中识字,积累语言,而且还能丰富想象,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
四、注重编排开放,强化教材适应
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过去正因为这一点,才有各种版本教材;而现在推行一本教材走遍天下,如果全是一样的内容,必然会有“水土不服”现象。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而在具体编排中,更加注重开放性,尤其是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比重,加大了选做题,在增强教材适应性的同时,也让各地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从其题目来看,有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有直接指向学生周边生活实际的,比如“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有结合学生年龄实际,组织游戏活动的,比如“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有借鉴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的,比如“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诚然,上面的四个特征,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很多方面概述还不到位,还有其他特征还没能总结到。但无论怎样,相比传统教材,人教版部编本教材是由全新的理念支撑,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方法选择,都渗透了新的理念,这还需要教师仔细揣摩,并能及时转化,渗透在教学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把握好教材的编排特色,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挥新教材的最大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