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白银时代”指尖上的艺术

2018-01-05刘文敏

音乐爱好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白银时代尼诺夫拉赫玛

刘文敏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世纪之交的几十年可谓是俄罗斯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时期之一了。这一时期民粹派运动的失败、封建制度危机的不断加深,在探索民族命运势头空前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俄罗斯民族文化以主动之姿汇入现代文化潮流发展的汪洋之中,并与西方文化交织渗透,齐头并进,文学、哲学等领域无不大放异彩,兴旺繁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领域同样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们试图走出一味模仿西欧音乐的禁锢,民族音乐也逐渐解除了纯粹本土化民间音乐的枷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中,并使其逐渐抵达艺术的巅峰,成为世界音乐不可忽视的一股清流。作为俄罗斯这一时期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拉赫玛尼诺夫,对音乐这一辉煌的成就自然功不可没。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地主家里,其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跟随著名的演奏家学习,母亲也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他幼年时期的钢琴启蒙教育便源自于他的母亲,这使他从小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举家迁往圣彼得堡,年仅九岁的他正式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885年,他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尼古拉·茨维列夫(Nikolai Zverev)学习钢琴,并师从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y Taneyev)和安东·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学习作曲。1891年至18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先后从钢琴班、作曲班毕业,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职业音乐生涯,也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其钢琴音乐创作。在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钢琴作品中,最著名也最能突显出他一生钢琴艺术成就的便是《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巴赫、肖邦前奏曲的延续与发展,更是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的见证与典范,同时也将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钢琴音乐推向了新的艺术巅峰。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92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并于电子博览会的一场音乐会上首演。这首作品曾以《莫斯科的钟声》为标题,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机械的钟声与不同和弦的组合,呈现出独具匠心的音色特质。整首乐曲呈现出三部性结构原则,加之以慢板乐段开始,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第二个阶段是1902年至1903年,拉赫玛尼诺夫共创作了十首前奏曲——Op.23,展现出他更加成熟的创作技法与心境。这十首前奏曲风格形态各异,或深沉忧郁,缠绵悱恻(如Op.23 No.1和No.6等),或富有诗意、气息宽广(如Op.23 No.8等)。其中也不乏风格华丽典雅、气质诙谐的小步舞曲,如《D小调前奏曲》。这套作品总体上以三部性结构原则为主,丰富的织体呈现出近现代主义和声特点,宽广的旋律颇具俄罗斯民族风情。其中Op.23 No.5的《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与《升C小调前奏曲》齐名。乐曲开篇的节奏铿锵有力,呈现进行曲风格特征,但在热情奔放之余更能体会出无从抗拒的压迫之感。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最后十三首作品是1910年创作的。这十三首作品在一年间一气呵成,同时也为整个《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基于二十四个大小调的创作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这最后十三首作品同样风格各异,但创作技法愈显高超,同时也展现出更多的俄罗斯民族风景。作曲家在整个《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结构上也精心安排,最后一首《降D大调前奏曲》与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在调式上互为同名大小调(升C和降D是同一个音),并且在开篇大和弦式的旋律中隐藏着宛如钟声般的八度进行,似乎与第一首中机械般的钟声形成呼应。

拉赫玛尼诺夫十分重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旋律创作,不仅将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韵味汇入其中,大和弦式与螺旋式的旋律也使他的作品创作别具一格。在和声创作上,拉赫玛尼诺夫将非三度叠置以及复和弦等近现代和声技法融入传统的和声技法创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中,给人感受最为强烈的便是作品中的悲剧性。在他的前奏曲中,即便是热情奔放的旋律,也带有些许挥之不去的压抑之感,深沉忧思的旋律更是将悲剧性的色彩剖析得淋漓尽致。综观作曲家的一生,不难发现其父亲的挥霍无度、母亲的冷漠异常,《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再加上国之动荡、常年背井离乡,这些都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忧愁的种子,也为他音乐创作的悲剧性埋下了根基。若说他音乐中的悲剧性与幻想性让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那么他旋律寫作中对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映射,更是足以证明他是柴科夫斯基直接的继承者。拉赫玛尼诺夫曾在接受《研究杂志》的采访时说道:“我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我成长的土地影响着我的性情与审美气质。我的作品就是这种气质的产物,因而它就是俄罗斯的音乐。我从未刻意地去写俄罗斯音乐,或为其他什么音乐进行创作。我在创作音乐时试图去做的,就是按照我的构思落笔,要求它简朴、直接,因此我谱写的音乐其实是我心灵感触到的。”1914年战争爆发以后的动荡不安让拉赫玛尼诺夫从此告别俄罗斯,故乡土壤对于作曲家的浸润加之离开后对祖国的忧思,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这种旋律的民族感无需刻意而为之,而是于真情实感间的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白银时代尼诺夫拉赫玛
白银时代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从跨界领域找寻灵感创白银时代营销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