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2018-01-05李华
李华
【摘 要】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经验、设计游戏、动手操作等方面发展数感,提升素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感;积累;体验;升华;数学素养
心理学认为,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结合生活 积累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自己熟悉、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了解哪些物体用“克”、“千克”作单位。明确肥皂、药品、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蔬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教学长度单位时,可让学生到操场上跑一跑、测一测、量一量,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另外在学习“1—5的认识”中,教学认识“1”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和人,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当学生说出图中有“1”时,教师告诉学生,1面国旗、1支铅笔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用“1”来表示的事物。还可以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序号是多少?学号是多少?报警电话是多少?……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设计游戏 体验数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博士认为:“游戏是动物的本能,要善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头脑。”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充满兴趣的育教于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元动力。如一年级下“找规律”一课中设计了有趣的“接龙游戏”,老师出示几个数,请学生接着数。
(1)2、4、6、……
(2)10、15、20、……
(3)50、40、30、……
另外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安排了“猜数”游戏。游戏中一个同学想数字,另一个同学来猜,两个人用数学语言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数的大小,此时学生不仅加深了“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这些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体验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建立数感。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得以训练,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对数感有了更多的体验。
三、动手操作 发展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地動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34+16=□时,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同桌合作)理解算理。课上出现两种情况:(1)整捆整捆放在一起,一根一根放在一起;(2)整捆整捆放在一起,一根一根放在一起正好是10根,于是捆成了一捆。针对这两种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数量满10根,就要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来是5个十,即50。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计算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了飞跃,不仅加深了对加减法的意义、位值观念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四、解决问题 升华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引导学生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深圳航展上有21架飞机参加飞行表演,6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还剩几架?”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摆小棒、计算,不难得出可以编成3组,还剩3架。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编组,学生的方案有6×3+3;6+6+6+3;6×4-3等。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案。这样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明确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了数感,提升素养。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找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英)安吉莱瑞(Anghileri,J.)著,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宝山,李亦非.《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杨武昌.云南教育(小学教师)[J].云南教育报刊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