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8-01-05雷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音乐

雷静

摘 要:中学语文是学生打好品德和知识基础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新时期的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让音乐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则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导入、创设情境、分析总结课文等方面对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音乐;中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211-02

音乐是人类最瑰丽的艺术宝藏之一。“美妙的音乐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①,从悠久的历史长空中一越而过,永恒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音乐是思维的源泉,是启迪智慧、激励意志、扩大视野、培养想象力的钥匙。正如捷克作家伏契克所说:“生活中缺少了音乐,就像生活中缺少了阳光一样。”②如果将音乐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应。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能较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的。

一、在导入时运用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在一节课上,好的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好得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许多老师都会在如何导入新课上费脑筋,故事导入、名言导入、问答式导入,这些方式过多地用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换一种思维用音乐导入则会有另一番效果。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利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情感活动和智能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成功的课堂首先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利用这个触发点将学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引到课文里去,这样学生和老师共同成功地完成一节课也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比如在上《听潮》一课时,先播放一首《海之恋》,随着音乐的起伏,海的温柔、娴静、汹涌、壮观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不断的浮现,学生会被这段音乐引入到一个海的世界里,在那里随风起舞,当学生被音乐的魅力“征服”时,自然就会与文章里的情感有了默契,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领会《听潮》中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主题了。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先播放江涛演唱的流行歌曲《雨巷》,这首以诗作改编而成的歌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深受大家喜爱,学生能够通过婉转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感受戴望舒《雨巷》中所传达的作者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以及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愫。这会为教师正式讲授课文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把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引到课文中来,那激昂的歌声“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再现了愚公不屈的形象和顽强的精神,这样慷慨激昂的旋律會在学生心中激起一种斗志,有一股激情随着歌声涌起,于是《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展开则会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接受。

二、在创设情境时运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要求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路,使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其信心和提高其兴趣。而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表现来自悦耳动听的旋律和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音乐本身就和文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④,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时候利用音乐的优势,来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比如教授《听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古筝曲《战台风》,创设一种听潮时的情境,气势比较紧急又激昂,营造一种紧张又汹涌的氛围,于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会体会到潮水涨潮时那种汹涌澎湃的景象,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

学习《春》这一课,在进入课文分析之前,给学生播放瓦格尔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的部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与想象的结合,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草原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情感与音乐一起融进了那春天的草原,音乐营造的这种氛围会使学生初步领略全文基调和感情。

三、在分析课文时运用音乐促进学生的理解

相对于文字来说,音乐更具强烈的感染力。而强大的感染力是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理解的,音乐那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动人心弦的节奏、凝练的歌词,有时会比课文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音乐中,学生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用音乐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感人心魄的旋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学生在舒缓而又激越的乐曲中去领悟文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的歌曲以及里面的歌词会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精神,那种粗犷的性格和匡扶正义的英雄气概。因此,鲁智深的人物形象便会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四、在总结课堂时运用音乐升华学生情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好的结尾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因为如果课堂是一个虎头鼠尾的话,便会使整个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许多教师只注重开头的导入而忽视结尾的总结。如果总结也能够适时地运用恰当的音乐会使文章得到一种“全面的升华的效果”⑤,使整个课堂达到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作用。如学完《一剪梅》时,教师可播放一首《月满西楼》,在乐曲与歌词中,课堂慢慢结束,在结尾时学生会将这首歌在心里默默学会,而课文也会在这首歌的影响下被学生背诵下来,这样的结尾也很成功。endprint

五、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需要注意的问题

音乐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促进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促进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能够较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音乐要被恰当地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否则,语文教师对音乐的不恰当运用则会起到许多反作用。那么,音乐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代替课文讲解

一堂课上音乐的占用时间不能很长,不能将整节课的大半部分都占用,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课成了音乐课了。音乐的辅助也不能替代课文讲解,在音乐播放前后或者在适当的时机都得加上教师的讲解,不能音乐一完就随即进入下一环节,没有教师的补充,关键的字词或者重要的理解处还是要教师的补充讲解。

(二)音乐的播放时间、音量大小、播放时机都要合理

音乐的播放时间一般来说不宜过长,过长的播放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学生思维远离教学内容,音乐播放完后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也不宜过短,时间过短的话,学生的情感还来不及融入音乐,来不及和音乐一起来体会其涵义和感情时,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学生会倍感失望,也没有达到对文章或曲乐的理解和共鸣,这样效果不佳。音乐的音量要适中,音量过大会使学生烦躁而产生一种在听噪音的感觉,使其美的效果减弱,分散学生注意力。音量过小则会使学生听不到声音或者难以激起那种内心的激情和感动,无法达成被感染的效果。音乐的播放时机要恰当,比如诗歌散文类的课文与音乐的关系很紧密,这样的文章播放的时机很自由。

可以在导入时运用,引入课文;也可以在创设情景中理解诗歌意境;也可以在分析课文时运用某段音乐促进理解,这些体裁的音乐运用很自由。小说与戏剧与音乐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在创设情境或者分析课文时运用也比较合适自由,如在戏剧《雷雨》中,分析课文时先用一段沉闷压抑的曲子,使学生体会故事的内容与背景。在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好汉歌》来映衬鲁提辖的性格特征。而报告文学,说明文是与音乐关系紧密度差一点的体裁,但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情感内容选择在导入或者结束的时候用一段音乐也会达到一种很好效果。

(三)音乐的选择要恰当

音乐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歌词内容要与文章内容或思想相符或相关,音乐要和谐流畅。用音乐營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果内容愉悦欢快则宜选择明快欢乐的乐曲,若果内容沉重忧伤则宜选择低沉缓慢的乐曲。如《荷塘月色》则宜选择比较舒缓的清幽的民族乐曲,选择欢快的豪放的摇滚乐则不适宜。如《报任安书》表达一种痛苦艰难的人生历程,则要选择沉重的乐曲来表达那沉重的哀伤。歌词内容如《明月几时有》就宜选择王菲的那首《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是原字不动的唱下来的,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在语文课上,总体而言,音乐部分应该选择和谐流畅的乐曲,那种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乐曲应该尽量少使用。

(四)避免走进节节课堂用,篇篇课文用的误区

虽然文章论述的是音乐对中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但有一点上不得不提醒的是,单一的方式节节课堂篇篇课文用,是绝对不行的。音乐融进语文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课堂形式,也只能在恰当的时候自如地运用,也只能适度地运用,千万不能整个学期的语文课全都用,这是一种教学误区,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要适量适时地运用才会使课堂充满生机,避免学生对单一方式的腻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六、结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位作者都有着充沛的感情流露在作品里。而音乐则最长于表达情感,最易触发人的情感,在音乐的欣赏中最易产生共鸣。我们的中学课堂让音乐走进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诗意充满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自由中激发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情操,在自由中发掘个体智慧潜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一门有着高效率的高美育的综合课,这是我们文化教育者应接纳的一种理念。

注释:

①关小敏.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J].基础教育研究,1998(01).

②汤才虎.浅谈音乐与社会的联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87.

③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79.

④李运松.语文教学与音乐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03):23.

⑤牛勇.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音乐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