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檀香扇设计

2018-01-05张馨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设计文化

张馨方

摘 要:苏州檀香扇源自对传统折扇的继承与演变,自成一体,尤其是现代以来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特性而享誉中外。檀香扇的设计随着苏州的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改变而随之变化。

关键词:檀香扇;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33-02

檀香扇是蘇州著名的传统工艺,以其制作精美、香气馥郁而驰名海外。檀香扇是由折扇演化而来,扇骨由檀香木制成,因此得名檀香扇。约在20世纪30年代,苏州张多记扇庄,受到杭州王兴记扇庄委托,以檀香木为料,仿造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檀香扇,向南洋推销后风靡一时,此后苏州檀香扇便正是形成一种产品,开始了正是并专业的生成。

檀香扇的外形设计大体经历了以下的变化过程: (1)扇式由男转向女,扇长则由九寸五分转为五寸三、六寸三和七寸三分;(2)扇骨数由疏朗变为多密,原男扇的16 或18 根扇骨渐被女扇之24、30、34 根扇骨数所取代;(3)扇骨外露比初时增多,由原来占扇长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七,扇骨外露越多,檀香之芬芳馥郁便越强①。

檀香扇以造型优美,纤巧玲珑,芬芳馥郁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有拉花、烫花、画花、雕花等手工艺而愈显其精致。拉花是以钢丝弓锯在扇片上拉出各种花纹,组成精美的图案。烫花是用电烙笔在扇片上烫绘画面,画面棕褐色与檀香木天然颜色相映成趣,显得古雅浑厚。有的将拉花与烫花相结合,更显得玲珑精巧。有的檀香扇还用绢面组合成各种款式,如“双空”“格景”“中空”等,更显得优雅。画花,即在绢面上绘画仕女、山水、花鸟等;雕花,在檀香扇两旁的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博古等。

除此之外,苏州檀香扇制扇技艺也开创了各种独特的风格,形式上还完成了由裱糊纸面、装绢成面向缀片成面的转变,甚至还开创了檀香宫扇的样式。近些年来,苏州檀香扇更出现了各种技法的“混搭”,从而造就了新的艺术特色,带来细腻多变、高雅明快、富丽大方的审美感受。影响到檀香扇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因素。

地理气候的优势。苏州位于江苏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临太湖、北靠长江。其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丰富。苏州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之称。历代诗人对苏州的物产丰富赞美讴歌,众所周知的诗句有“近炊香稻识红莲”、“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等。安徽、浙江盛产竹子。千百年来,苏州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她所积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非常丰富的。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下,为檀香扇的产生和盛行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苏州檀香扇多选用老山香和祁门香( 印尼香) ,前者色呈赭褐、含油量高,后者色为杏黄,含油量较低。故艺人在施法制扇时需充分考虑各种檀香材质的特性,从而充分展现“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此外,檀香木因喜温湿,质坚而细腻,且长期受花香熏染,故独具天然芳香,本身便能给予人们嗅觉的快感。尽管快感不等于美感,但一定的技艺加工能使官能性快感向精神性的美感转化。

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丰富。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今依然保持着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三横三纵加一环的骨干水系以及小桥流水的独特气息。苏州的秀美对檀香扇精巧的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州自古以来富有繁荣。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对于苏州的影响是全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带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思维变迁方式。正是由于苏州的经济繁荣,人们才有条件追求文化享受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思潮也开始渐渐改变,客观上开始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以及严格的礼制规范,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工艺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民间手工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檀香扇也在此基础上日益繁盛起来。

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是明清时期苏州的社会风尚。明代苏州诸多才华横溢、成就卓绝的人物聚集苏州,不但腹心相照、声气相求,而且各擅所长,风采迥异,“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掌灵蛇之珠”,呈现一道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罕见的。工艺史上自然也不例外,值得一说的是,明代苏州文化人对工艺思想的推进、工艺技术的提升、民间工匠与士大夫的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檀香扇的扇骨扇面都是书画艺术的载体,历代文人墨客都喜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发雅兴。大批文人学士也参与到手工艺的设计品评活动中,使苏州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文人意识,民间艺术名手辈出,作品出类拔萃。苏州檀香扇即是典型的文人和手工艺人结合的成果。明代折扇开始流行,吴中风雅之士时常手执一柄,聚会时就会互相品评扇式及做工,也就会向制扇艺人提出要求,而制扇艺人则根据文人要求和喜好,创作新的造型,做工自然益精,并形成各自的技艺特色。如书画家们在扇面上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景色秀丽的山水风景,千姿百态的花卉、鸟兽、草虫,书法家在扇面上用正、草、隶、篆等字体写成诗词,这就常常要求竹刻艺人在扇骨的大边上刻画出与扇面书画相匹配的图案或者文字,使成扇在扇骨竹刻与扇面书画两者之间相映成趣。可以说苏州扇艺,完全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的结果。如清代柯桥民间画扇艺人陈潮生的彩绘水浒人物扇面,以生动而富有个性的造型手段,描绘了“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起义故事。

明清时期檀香扇一度为风流文士手中的道具,这亦是它曾繁盛不衰的文化环境。冯梦龙如此描绘晚明的风流才子: “头戴一顶时样绝纱巾,身穿银红吴绫道袍,里边绣花白领袄儿,脚下白绞袜,大红鞋,手中执一柄书画扇子。”

1949年建国后,由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苏州又是手工业繁盛的地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对手工艺行业的生产提出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积极辅助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帮助他们克服人力、财力、和生产经营上的各种困难。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寻访艺人,组织归队,拯救濒临绝境的手工业技艺,檀香扇工艺开始恢复生产。 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中,较少有人再以手持一柄扇子去标榜一种生活状态。作为苏扇代表之一的檀香扇自然也很难再复归到以往的文化生态中去,但对于当下的语境,它似乎还尚未完全融入其中,故而形成一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

芬芳宜人的苏州檀香扇,不仅是华美精致的精巧工艺品,凝结着许多制扇艺人的心智与才华,更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及精神家园的执著与固守。但在当下的语境中它却因诸多原因而生长于夹缝之中,艰难前行。为了生存下去,它应作出脱胎换骨的改变,那便是重塑对檀香扇的价值认识。

当然,若试图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认识,并做到推陈出新,定非一蹴而就之事,可能还需几代制扇艺人们前赴后继,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式,在新的观念引领下最终完成蜕变与再生。

参考文献:

[1]邢伟中.檀香扇制作工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2]王丽.苏扇传统手工艺现代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2.

[3]沈劼.檀香扇的设计和创作[J].上海工艺美术,2010(04).

[4]刘永生.清风暗香来 一扇尽风雅 苏州檀香扇[J].科技与经济画报,1994 (01).

[5]周敏.试论檀香扇创意与产业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 2013 (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BUBA台灯设计
谁远谁近?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