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北京雨燕,为城市找回消失的生物圈
2018-01-05
在发展中保护乃至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人们的视线所及都是关于生存的不易和紧张沉重,自然和生态鲜有入眼。不过最近,人们的目光开始被北京雨燕吸引了,就是那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的原型。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从普通雨燕演化而来的亚种,其演化和生存所依赖的是北京多年的建设和兴盛。
雨燕属于攀禽,它无法抓取树枝或是在地面站立行走,只能依附于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俯冲的同时扇动翅膀才能升空。而它们迁徙进入北京后,古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的梁、檩、椽交错形成的人造洞穴,不仅比野外的裸岩更加安全舒适,且有利于雨燕的繁殖。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清楚记得,1966年他读小学时,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而黄昏时分围绕着古建筑翻飞的燕子剪影,是这座城市留给很多人的记忆。
但谁也没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会在短短几十年内数量锐减,濒临消失。据北京雨燕科学调查活动显示,截至今年7月,雨燕数量仅有约4000只。
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北京雨燕很难找到能筑巢栖息的港湾。此外,为防止鸟类粪便腐蚀漆面和木材,许多古建筑都安装了防雀网,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
依托于城市的北京雨燕不同于其他野生动物,它更习惯于在人造建筑物上造窝繁衍。所以,“并不是说城市占据了雨燕的生活空间,它们就可以退到深山老林。它们退无可退。”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闻丞说。再不加以重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真的要消失了。
好在今年下半年,工作人员已选取北京雨燕主要聚集区悬挂人工巢箱,以期能够为北京雨燕来年的繁殖提供更多的选择。2018年北京雨燕调查初步计划也已初具雏形。希望雨燕漫天飞舞的景象终有一天能重现北京城。
媒体评点:当人类的演化能创造一种或多种生物并对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时,理當让这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下去。北京雨燕不只是活着的文化和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伴随人类演化而来的北京雨燕已经成为与人共生共荣的生物圈。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城市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乃至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张田勘《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北京雨燕之殇;保护与发展;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物圈;警醒与改变……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