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志明在广州

2018-01-05李家忠

党史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太雷胡志明共产国际

李家忠

胡志明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他于1969年9月3日逝世,享年79岁。中共中央在致越南劳动党中央的唁电中高度评价了胡志明的一生,其中提到“在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岁月里,他几次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并肩战斗,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本文讲述的是胡志明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一段重要经历。当时他的名字叫阮爱国。

共产国际的决定及同张太雷的长谈

1924年4月,正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的胡志明给共产国际写信,要求派他到中国南方,在越南侨民中开展活动。他在信中表达了进行实地调查和开展工作的计划,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产国际同印度支那的联系;向共产国际报告印度支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同印度支那已有的政治组织取得联系;建立一个通信和宣传的立足点。

胡志明的想法得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马努因斯基的支持。共产国际接受了胡志明的请求,决定胡志明作为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书记处的特派员前往中国。临行前,马努因斯基对胡志明说:孙中山革命政府的苏联顾问鲍罗廷也是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他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你到中国南方后,如能同鲍罗廷取得联系,将会得到他的帮助,并通过鲍罗廷办事机构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工作。

1924年11月11日,胡志明乘坐从苏联远东地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的航船抵达广州。

在船上,胡志明遇见了中国老朋友张太雷。张太雷生于1898年,曾参加五四运动,是中共早期党员。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1923年6月,张太雷参加蒋介石率领的考察团前往苏联,商谈援助问题。在莫斯科逗留期间,第一次与胡志明见面。之后,张太雷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常驻少共国际,同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此刻,张太雷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广州,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鲍罗廷的助手。

胡志明急于了解广州和全中国的革命形势,便同张太雷在船上攀谈起来。关于形势,张太雷说,最令人兴奋的是国共两党合作进展顺利。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高度评价孙中山反帝反军阀的爱国立场,决定与国民党密切合作。几个月后,鲍罗廷来到广州,这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的巨大支持。鲍罗廷已经同孙中山商量要改组国民党。张太雷还说,今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一项很进步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民众称其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对国民党内的反动派已经有了认识,主张切实同共产党合作。张太雷告诉胡志明:孙中山对宋庆龄说,国民党内有最优秀的分子,也有寄生虫,优秀分子加入国民党是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而那些败类则是用国民党作为跳板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如不清除掉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将毫无作为。张太雷说,国民党一大还决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

胡志明进一步问及广州的形势。张太雷说,广州是中国继上海和北京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广州虽不是首都,但它是辛亥革命的摇篮。袁世凯、段祺瑞和北洋军阀背叛辛亥革命后,广州成为了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中心。张太雷还向胡志明介绍了辛亥革命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情况,并应胡志明的要求介绍了黄埔军校的情况。他说军校于1925年5月开学,校长是蒋介石,著名的國民党左派人士廖仲恺为党代表。军校聘请苏联红军将领布留赫尔(在中国化名加伦)为军事顾问。胡志明听了介绍,打算找机会到军校看看。他认为,要想推翻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和越南阮朝封建帝制,不能不懂军事,不能不使用武器。

鲍公馆

胡志明抵达广州后的第二天,便同鲍罗廷见了面。

鲍罗廷比胡志明年长6岁。他19岁时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鲍罗廷是里加地区党委书记,领导当地工人斗争。1905年革命失败后,鲍罗廷移居英、美,因此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列宁很器重鲍罗廷,经常给他写信。1918年鲍罗廷回国后,遵照列宁的指示,积极投入筹备建立共产国际的工作。1923年,根据孙中山的要求,鲍罗廷被任命为常驻广东革命政府顾问团团长。早在苏联期间,胡志明就已同鲍罗廷相识。当时两人都住在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的公寓。

鲍罗廷对胡志明来到广州表示热烈欢迎。鲍罗廷说,中国南方的革命形势很好,平息了陈炯明叛乱后,广州群众情绪很高。鲍罗廷对胡志明说,中共正在发动农民运动,你来得正是时候。现在越南、朝鲜、印尼、缅甸、印度的一些革命者都来到了广州,他们寄希望于中国的革命经验,因为孙中山已经表示要支援弱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共对孙中山的这一态度表示欢迎。现在人们都称广州为“东方莫斯科”。

经商定,胡志明的公开身份是鲍罗廷办公室的翻译和苏联一家通讯社的记者,并且还有一个俄文名字尼罗夫斯基。内部还有一个头衔是农民国际的代表,负责考察东南亚地区的农民运动,向共产国际报告。他有事情将同鲍罗廷和中共广东区委取得联系。鲍罗廷还答应把胡志明介绍给周恩来。胡志明则说,他在巴黎时就已同周恩来相识。

当时人们习惯将鲍罗廷的住地称为“鲍公馆”。这是坐落在广州东校场附近的一栋两层花园楼房 ,楼上是鲍罗廷夫妇的卧室,楼下便是翻译人员的工作室。胡志明被安排住在楼下,张太雷夫妇也住在楼下。

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回忆说:“那时李瑞(胡志明的化名)和我们都住在鲍公馆那栋两层楼的楼下。他人很和气、直率、诚恳、好学,观察事物敏捷。工作之余,李瑞常常用手枪或长枪练习瞄准。张太雷也常常和他一起练习。晚上,他常常在读书或书写什么东西,直到深夜。组织生活时,李瑞常说,共产党人之间应该精诚团结。一次,我和张太雷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李瑞听见后,便走过来用俄语笑着问我们:你们两人都是共产党员吧?我和张太雷都明白,这是一种轻微的批评,两人的脸都红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越南同志后来成为了令人尊重的胡志明主席。”

范鸿泰的枪声endprint

胡志明抵达广州前,越南著名的爱国者潘佩珠成立了光复会。但光复会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而且内部矛盾重重。于是,一些青年便脱离光复会,另行成立了新的爱国组织心心社。其宗旨是“联合全越南有志之士,不分党派,决心牺牲一切私心和个人权利,全力从事各种活动,恢复越南人做人的权利”。这些青年虽怀有救国志向,但缺乏有力的领导,而且把主要目标集中到了从事刺杀等活动。

1924年6月的一天,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麦尔兰从日本来到中国。获悉麦尔兰即将抵达广州,心心社成员范鸿泰和同伴黎鸿山携带两颗手榴弹和两支手枪前去刺杀麦尔兰。听说麦尔兰是乘船而来,两人便悄悄隐藏在珠江的一个小码头,但警察让船停靠在了离码头很远的地方,两人无法下手。范鸿泰又来到麦尔兰在沙面租界下榻的胜利饭店,准备在楼上租一个房间,待麦尔兰来到时,把手榴弹抛掷出去,但饭店值勤的警察要求必须出示多种证件,方可租房,范鸿泰的计划再次落空。之后,范鸿泰得知麦尔兰将出席在胜利饭店举行的一个招待会。他设法弄到一张摄影记者工作证,溜进饭店靠近餐桌的地方。范鸿泰举起照相机佯装照相,乘势将手榴弹抛到餐桌中间,几名法国士兵当场丧命,麦尔兰幸免。范鸿泰在黎鸿山的掩护下,乘乱逃出饭店。法国士兵随即追赶,两位爱国志士一面还击,一面逃跑。从沙面到广州市区须经过一座桥,面对法国士兵的追赶,范鸿泰意识到来不及从桥上跑到市区,便从桥上跳入珠江,溺水牺牲。范鸿泰的壮举在广州和越南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为纪念这位越南爱国志士,孙中山革命政府决定将范鸿泰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

刺杀事件发生后,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照会广东革命政府,要求中方道歉,缉拿凶手,赔偿损失,并将所有越南人赶出广州。孙中山则义正词严地回答:中国政府从未听说在广州有越南人,即使有越南人,也都是良民,中方没有理由驱逐他们。孙中山还说:法方应该知道,印度支那总督来到广州地界时,一切都平安无事,只是进入沙面租界后才发生了令人遗憾的事情。这完全是因为驻守沙面的英、法警察戒备不严所致,法方没有理由责怪中方,更没有理由要求中方赔偿。如法方愿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可请求中方派警察进入租界值勤。

胡志明高度评价范鸿泰的壮举,认为沙面的枪声是大雁报春,预示着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胡志明找到心心社的成员,充分肯定这个组织和范鸿泰的爱国热情。他说没有一个越南人不钦佩范鸿泰的爱国精神,但同时也希望心心社的成员考虑这种活动方式是否正确。胡志明说,俄国革命者也曾采用过这种方式,甚至列宁的哥哥也参加过刺杀沙皇的行动,结果被判处死刑。俄国革命者经过反思,迅速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建立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胡志明说,要解放自己的国家,必须走这条道路。为此必须要有知识,特别要有政治知识。胡志明建议,首要的工作就是在广州为越南革命青年开办一个政治训练班。他还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情况。通过多次交流,心心社成员同意制订一个活动计划。

胡志明还专程前往杭州同潘佩珠晤面。20年前,潘佩珠倡导“东游”运动时,曾劝说时年14岁的胡志明追随他的足迹,但少年胡志明已对自己的前程另有打算。20年后重逢,两人的话题主要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交谈,潘佩珠感到国家的希望将会寄托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潘佩珠还向胡志明提供了与他一起活动的14名越南爱国者的名单。几年后,一些青年人问潘佩珠:“您就要回国了,那在国外还有什么越南人可以代替您来为国民指引方向嗎?”潘佩珠毫不迟疑地说:“还有,还有阮爱国,阮先生比我强。他可以做到。”

特别政治训练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广东革命政府的帮助下,胡志明于1926年初开始为在广州的越南爱国青年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地点就在广州文明路13号A和13号B(现分别为248号和250号)。这是一栋三层楼房,对面是中山大学。楼下是一家杂货店。13号A的第三层是教室,墙上悬挂有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孙中山和范鸿泰的照片。13号B的第三层是学员用餐的地方。胡志明先后办了三期训练班,第一期10人,第二期15人。第三期人数增至50多人,地点迁到东皋大道的仁兴街。

胡志明为学员们讲课,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世界革命运动、越南亡国史、法国殖民者的罪行、俄国革命史、共产国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讲得最多的是关于越南革命的问题,如越南革命的性质、谁来领导越南革命、革命依靠的力量、哪些阶级和阶层可以参加革命等。从1925年到1927年,胡志明共培训了约200名革命干部。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越南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吴家嗣、陈富、阮德景、黎鸿峰、黎鸿山、范文同等。

胡志明还经常请周恩来、张太雷、陈延年、李富春、彭湃、何香凝等人,以及鲍罗廷夫妇为训练班讲课。设在东皋大街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报告会时,也邀请越南特别政治训练班的学员去听讲。胡志明在训练班讲课的教材被汇集成书,名为《革命之路》。《革命之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阐明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问题,是越南第一部马列主义著作,成为越南革命的指针。许多越南领导人年轻时都是通过《革命之路》接触和学习马列主义的。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

第一期训练班结束时,胡志明把学员召集到文明路三层的教室,宣布成立一个新型的爱国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在谈到这个组织的任务时,胡志明说:“当前对我们来说,主要任务是在越南革命者中深入宣传列宁的理论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我们必须铭记,列宁主义是无法取代的武器。我们这个组织要在革命立场的基础上团结一切真正的爱国者。我们这个会应该成为在将来条件允许时进而成立共产党的桥梁。为此,我建议在我们的会内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要在本会的范围内秘密活动。”从此,广州文明路13号便成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会址,也成为了当时越南革命的海外基地和指挥中心。

1925年2月19日,胡志明给共产国际主席团写信说:“我们已建立了一个9个人的秘密小组。其中2人被派到国内,5人是共产党的预备党员,还有2人是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预备团员。”这个秘密组织最早的5名成员是黎鸿山、胡松茂、黎鸿峰、黎广达和林德树。1925年又接纳了王叔莹、张文岭和刘国隆。endprint

会上还决定出版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机关报《青年报》,由胡志明作为主要负责人。这是一份油印小报,每周一期,每期印100多份,散发给在广州的越侨,并通过前来广州的远洋货轮送到越南国内和泰国、法国的越南侨民中。《青年报》第一期于1925年6月1日问世,到1930年2月14日,总共发行了202期。《青年报》揭露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罪行,介绍了列宁关于民族解放的学说,宣传了《革命之路》中的内容和观点,为唤起越南民众起来同法国殖民者做斗争和后来建立共产党做了舆论准备。

关注和投身中国革命

作为农民国际的成员,胡志明十分关心中国农民的状况。1924年11月22日,胡志明在写给农民国际秘书长杜班的信中说:“这里在国民党支持下和共产党鼓励下的农民运动十分值得注意。贫苦农民已自行组织起来。地主方面也有组织,目的当然不同。这是我们开展宣传的极好机会。”其间,胡志明给法国《工人生活报》撰写的文章《中国农民的景况》闡述了中国农村的阶级结构、土地剥削形式、农村的两极分化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文章中说:“要想铲除这一切,我们的中国同志必须大力开展工作,教育群众,使群众看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权利,使他们认识到完全有可能做到一切土地归农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胡志明无比悲痛。他写了《孙逸仙逝世》一文,寄给巴黎《穷苦人报》。文中说:“我们在先生遗体前默哀致敬。是他把自己的四万万同胞从多少个世纪的封建专制下解放了出来,并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宰割,挺身保卫自己的国家……”孙逸仙的逝世使“亚洲失去了一位朋友,俄国革命失去了一位支持者。先生的遗嘱在呼唤中华大地起来同敌人斗争”。“在广州的土地上流亡的越南爱国者牺牲一切享乐,为的是使自己的民族摆脱被奴役的境遇。如今已把孙逸仙的故乡作为基地和熔炉,从而更加坚定了救国的信心和意志。”

1925年7月9日,被压迫民族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廖仲恺当选为主席。联合会成员包括流亡在广州的朝鲜、马来西亚、印度、印尼和缅甸等国的爱国者。胡志明积极参与了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财政委员和越南支部的负责人。其间,正值省港大罢工。罢工委员会决定成立演说队,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胡志明化名李瑞,于7月13日来到罢工委员会,要求以被压迫民族联合会会员的名义参加演说队。

1926年1月1日至19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志明化名李瑞,给大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鄙人是越南人,因亡国而流落至此。幸悉贵党召开代表大会,宣布协助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不禁欣喜之至。但如欲开出药方,须先了解病情。故鄙人要求代表大会加以研究,以制定方略。这对我们的国家将是何等的幸事!对革命将是何等的幸事!

1926年1月14日,胡志明应邀到国民党二大九次会议上发言。胡志明讲法语,李富春做翻译。胡志明列举了确凿的事实,控诉了60年来法国帝国主义在越南犯下的罪行。他说:“所有被压迫民族都在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全世界的帝国主义。所有人不分国家,让我们起来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

在广州期间,胡志明还通过周恩来把一些优秀的越南青年送到黄埔军校学习,最多时达到60人。

离开广州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继而以“清党”为名,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鲍罗廷和苏联顾问团不得不迁至武汉。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越南爱国者也受到威胁。5月的一天,在广州市公安局工作的越南特别政治训练班学员张文岭秘密通报说,国民党反动派正密谋抓捕胡志明,让他立即逃离。几小时后,胡志明乘船前往香港,又转乘客轮前往上海,最终到达苏联。

在广州期间,胡志明同廖仲恺等中国国民党人关系甚密,同周恩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国共产党人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有资料说,胡志明在广州还参加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礼。1961年3月,邓颖超以胡志明“家人”的身份访问越南,身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的胡志明陪同到河内中华中学参观。胡志明对在场的师生说:“当时(1924年至1927年)我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经常到周恩来同志家里去,邓大姐还给我织过毛衣。” 1968年,胡志明到北京治病,当着邓颖超的面对前来看望他的中国朋友说:“当年(在广州期间)我住在邓大姐在广州的家里,就像周恩来总理现在称呼她一样,称她为小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胡志明对中国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厚情谊。

当年胡志明在广州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的旧址,成为了珍贵的革命遗址。1960年,越南革命博物馆派人到广州进行实地考察,越南文化部也责成当年参加过特别政治训练班的老同志着手搜集历史资料。1971年11月26日,周恩来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到广州参观访问时,范文同确认他本人曾在文明路13号这栋楼房里参加过特别政治训练班的学习。于是,周恩来指示广东省委抓紧这处遗址的修复工作。1973年,修复工程竣工。如今,这栋楼的门牌号改为248号和250号,门前挂有用中文书写的匾额“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太雷胡志明共产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张太雷与青年运动研究综述
1992—2022年张太雷研究综述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张太雷研究的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向
张太雷:化作惊雷震碎旧世界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CHINESE LABOUR CORPS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