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2018-01-05成贵明
成贵明
摘 要:微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在线学习为主要手段,以某个概念、规律、實验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在线课程资源。本文将主要探讨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教学
微课是教育资源在建设及应用领域的一种新形式,是教育变革和技术信息发展互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微课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而又精彩的教学活动[1]。微课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课程资源,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交互方式、多媒体等五大部分组成。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运用微课面临的困境
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困境对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容易令人害怕的科目,历年来物理的分数偏低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不管教材如何地简化,还是有许多学生觉得很困难。因为大多运用符号表征思考的过程,经常令学生感觉到物理过于抽象,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对无法顺利解题感到困扰,初中生物理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简述如下[2]:
(一)学习认知方面
传统的物理考试,通常以解答题为主,能否成功解题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对概念的理解主要问题包括:对物理历程的不理解、概念抽象不理解、符号和公式太多不理解;解题部分的问题主要包括:不懂题意概念和题型的关系、数学运算技巧不熟悉等。
(二)学习方法方面
好的物理学习方法,是对于改善认知方面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力,发现仍然有好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例如: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等。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的手段。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学重在其实践性和创新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与教学途径单一。
(三)学习动力方面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物理学科的憧憬,往往比物质奖励更具吸引力,但是多次物理考试的失败,就会让好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好多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最大的困惑在于无法成功解题,以至于多数的初中生甚至在升上大学时,仍以解题强记为学习物理的原则,而使得整体学生的物理实力向下滑落[3]。
(四)教师专业素养方面
受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以上的这些影响物理学习的问题就逐渐被老师们归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惹得祸,忽略了课堂内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不但这种的传统物理课教学模式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事实很快被夸大,随着国内外初中物课改的逐渐兴起,就是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引领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的教学课堂[4]。
二、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将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点拨、加以指导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借助微课完成预习或自学,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练习提高等。长期坚持,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授“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利用微课将生活中的可听声、次声波、超声波等分别以影像形式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学生看到这些生活实例后就会自主思考,预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而逐步摸索出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5]。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
初中生在课堂上很难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只能保持约10分钟,而一个微课教学视频恰在10分钟左右。在课堂导入时使用微课,能使教学目标更直观,教师通过将实验、经典事例、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制作成微课进行新课导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6]。
(三)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层次的不同,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共同发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制作成分层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挑战不同的难度,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自主学习进度。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培养学习的兴趣。
总之,微课教学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理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微课革新了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了传统听评课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于瑞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22(08):192.
[2]徐志斌.浅谈微课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2(07):135-137.
[3]林天津.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0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