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生活,凸显时代特色
2018-01-05吴素荣
吴素荣
中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每年中考一结束,各地的中考作文自然成了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综观2017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任务型作文”继续尝试,“标题作文”依然走红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喊得较火。这类作文是2015年高考时新出现的一个题型,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尤其重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写作时,既要求考生读懂导语,更要求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是实现写作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因此也成了专家和一线教师中高考作文命题走向“预测”的热门。
品析2017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发现个别省市正朝这个方向努力,尤其是正在尝试高考改革的江浙一带。比如,浙江省衢州市的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40分)
你的两个好朋友最近都很烦恼。小强说:“爸爸妈妈总说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文文说:“爸爸妈妈要给我生个弟弟或妹妹了,可我不想要!”
请你设身处地想想他们的烦恼,给小强或文文寫一封信,帮助他(她)化解烦恼,要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的结尾署名为“你的朋友”。
考题给出的材料极具“在场感”,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材料中明确指出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两个好朋友最近都很烦恼,其中“小强”的烦恼是爸爸妈妈总说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文文”的烦恼是爸爸妈妈要给他(她)生个弟弟或妹妹了。写作要求里也明确提出要“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的烦恼,帮助他(她)化解烦恼。这样的题目,通过设置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通过思考并写作,完成写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让他们体验到写作与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再如江苏南京作文题,将场景拉向2047年6月17日,让考生亲临30年后的今天,准备做一场“无情岁月有味诗”的发言,而当下的任务就是写一篇发言稿。可以说,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更贴近生活,能很好地凸显语文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作文教学一向的追求。
可惜的是,在今年的中考作文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凤毛麟角,标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依然走红。这里,以笔者对2017年全国133个中考作文题(含两选一)做的统计为凭据:其中标题作文占74%,材料作文占19%,而前些年一度走红的话题作文仅占不到7%。尤
其是一些省市的“选题”类作文,每个选题里至少有一个是标题作文,占比高达87%。部分省市甚至两个选题全是标题作文,一个是命题作文,另一个是半命题作文。而在标题作文命题中,全命题作文占的比例大一些,约占65%,半命题作文约占35%。
二、渗透核心价值观,凸显语文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行动的指南针,是个体丰富内心世界、融入社会的催化剂。各省市的作文命题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渗透核心价值观,凸显语文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满足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其自主发展导航。命题极重视对学生情意和精神方面的引导,通过完成考场作文,让他们思考作为一位合格公民应具备的良好习惯、优秀气质和美好品格。这种理念,正是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比如安徽省的命题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近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55分)
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拟一个提纲写作。
本考题分别从“遵守规则”“阅读经典”“追求卓越”“关爱他人”几个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品格。再如山东泰安的选题作文,题目一借助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多做好事、善事,在做好事、善事的过程中体验愉悦和幸福;题目二引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提醒考生要有羞耻之心,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自省自查。此外,命题《____贵在真》(北京),《快乐多多》(甘肃),《____诚可贵》(山东青岛),《习惯》(山东济宁),《最珍贵的财富》(山东日照),《我,不只属于我》(重庆B卷),《良言如春》(江苏扬州),《给予》(江苏盐城)等等。文题的设置,明显体现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命题宗旨。
(二)基于生活,基于学生,引导对寻常事物的深度思考。历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始终追求“基于生活,关注现实”的目标,让学生既“有的写”,又“写得好”。难能可贵的是,2017的中考命题者为了引导学生对寻常事物的深度思考,在导语的设置上做得尤为精细。比如,山东济宁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导语里特别强调“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的影响巨大”,将“习惯”上升为“一种风气”和“一种传统”,让学生思考“习惯”的巨大影响。还有,山东临沂“借我一双慧眼”为话题的作文——
有位作家到一所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播放了迪士尼推出的一个生态纪录片。片中,成千上万的旅鼠跟着前面带队的旅鼠往前冲,经过沼泽、树丛,最后奔到一处悬崖,悬崖下面是大海。前面的旅鼠跳下悬崖,后面的也跟着全部跳下。
看完片子,作家问孩子们有何启示,孩子们回答说:“不要盲从。”
可接下来,作家告诉孩子们,那个片子是假的。
孩子们顿时目瞪口呆……
导语里生态纪录片的内容看似平淡,可当孩子们得出“不要盲从”的结论,作家告之“那个片子是假的”时,不由让人一怔,不得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如何在批判别人盲从时避免自己走入盲从的“沟谷”。再如湖北武汉,提示语写道:“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材料中结合鱼和小蝌蚪的体验,激发考生思考如何真正认知新事物,如何辩证地看待旧有经验和新生事物的关系。像这种引导学生从寻常事物中看出不寻常的内涵,能基于现实作深刻的思考,也正是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方向。
(三)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亲友,为知己。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虽然前几年也有类似的题目,但大多停留在关注或亲近自然的层面,今年有关自然的命题,显然上升了一个层面,在关注和亲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视自然万物为亲友,为知己。这里表现突出的有:湖北宜吕的作文提示语里“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引导学生以“菊”“梅”“竹”“莲”“石”“茶”“鹅”“鼓”为知己,真切讲述自己与万物亲近的经历。同样,北京市的作文命题创设了一个神秘的森林王国,让学生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以及泉水山石的对话,更主要的,还能跟它们一起交流,共同生活。还有,山东东营以“阳光,____”为题的作文,提示学生以阳光为友,向阳光倾诉……这些,与可持续发展中创建健康、清清、和谐的生态环境理念相当吻合。
三、关注新生活,引入新词汇,重视“新”元素
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意避开老旧的话题,更多启发学生用新鲜的材料和语言再现新生活、新意识、新科技、新行动,让置身于现代生活的考生更有材料可选,有话可说。比如湖北随州市的考题——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导语里明确提出“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让学生思考“共享资源”“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等体现现代社会的新理念,切入的角度新颖,并关注生活时尚,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还有湖北襄阳以“密码”为题的作文,同样让学生思考大数据时代如何使用和保护密码,如何正确对待密码带给人们的便捷和危害。这里,导语的第一句就是:“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再有江苏宿迁《网里网外的世界》,更直截了当地提示考生思考网络时代的自我生活与生存状态——
以下三题选做一题。(50分)
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吃”组成的汉语词汇不胜枚举,如:吃苦、吃亏、吃醋、吃透、吃得开、吃小灶、吃独食、吃老本、吃后悔药、靠山吃山等。“吃”,可谓意蕴无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会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
题目一:从画横线的10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你最有感触的词语作标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从画横线的10个词语中,任选一个拟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然后将其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三:从画横线的10个词语中,任选两个进行组合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加体现两个词语之间关系的词语)
关于“吃”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试着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拟一个提纲。
四、注重纵深角度的挖掘,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多维视角
湖南岳阳的今年的这道命题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个习以为常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在湖南岳阳的命题中,分别从“吃苦”“吃亏”“吃醋”“吃透”“吃得开”“吃小灶”“吃独食”“吃老本”“吃后悔药”“靠山吃山”等引申出意蕴无穷的“吃”,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生活中与吃有关的内容;更有创意的是,三个题目的设置极为灵活,一个是从中任选一个最有感触的词语作标题;一个是从中任选一个拟出半命题作文的题目;第三个是任选两个组合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很显然,为了让考生有话可说,命题者可谓是用心良苦。
再如,湖南常德的材料作文,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一边概述其经历过的三次大的人生变故,一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保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细读导语部分,我们还能从中体会出一个人“从贵族学校退学”“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被诊断为胰腺癌”时,与命运的抗争和坦然平静地面对,思考那个“不完美的苹果”背后“完整的人格”。
还有,浙江舟山的材料作文,通过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研制核潜艇的经历所说的“土办法”,强调“不管是什么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同样地,施工过程中拿出船台的任何东西也要称一称……”“几年来天天如此”,让学生思考面对一项宏大工程不仅需要严谨细致,更需要精细和持之以恒。
此外,一些看似平淡的标题,因为命题导语的发散性引导,不由让考生有了结合生活体验的深度思考。比如重庆B卷——
下面的三棵树,哪一棵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55分)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樹: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乐地舞蹈。
关于2017年更多中考作文命题及题目分析,扫下方二维码获取!
题中“三棵树”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顽强向上”“无私奉献”“乐观淡定”等人生态度,思考如何淡然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之树粗壮而高大。同样是重庆B卷,另一个选题《我,不只属于我》,先肯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的地盘我做主;又陈述“每个人又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还扮演着很多角色如子女、同学、朋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在生活中担当的角色,既占好自己的地盘,又扮演好生活角色,这就能让具有辩证思维的高素养学生脱颖而出。
总体而言,2017年各地的中考作文极力践行“立德树人”,有意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凸显时代特色。在发展任务型写作的同时,也不忘创新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引导学生日常写作和教师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