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永是现滇南”
2018-01-05董杨
董杨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早在青年时期,他就表达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9年,朱德离开家乡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前,又立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
朱德目睹了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的出路问题。他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曙光,毅然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先到上海、北京,后又远渡重洋,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2年,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朱德在云南度过了13个春秋,把云南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多次到云南视察,留下了难忘的边疆情。
珍惜每一寸土地
1957年3月的一个早晨,两辆轿车停在广卫村昆洛公路边。朱德一行七人,健步向昆明市官渡区跑马山拖拉机站走来。因机站事前没有接到通知,朱德到机站后,部分职工甚感惊奇。机站职工杨廷华激动得喊了起来:朱总司令来了!朱总司令来了!在场的10多个职工也呼喊起来,远处正在工作的职工和帮助承建机站土建工程的省建四处部分职工闻讯后很快赶来,一时聚集了50多人,跟随朱德前行。
视察中,朱德不断向职工提问。当问及征用有坟荒地的情况后,朱德讲:“我们国家虽然土地辽阔,但可耕种的良田总是有限的,我们人口又多,要养活自己是不容易的。你们做得对嘛!我们搞建设,就是要少占或不占良田,要珍惜每一寸土地,让它为人民产出更多的粮食来。”
在问及职工居住生活情况后,朱德讲:“你们现在的情况是困难一些,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无论搞什么建设,都要有一种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在问到拖拉机的来源和产地后,朱德讲:“外国的机械,有的是好东西,对我们的建设有帮助。但对我们是否适用,就靠你们今后在实践中去检验了。”
在问到代耕区域的土地情况后,朱德讲:“东北是一望无边的大平原,耕作起来可带劲了。但这里是丘陵坝区,田块小,切不可用东北的经验来硬套。”
在问到代耕区社队情况后,朱德讲:“这个地区合作化运动开展早,群众觉悟高,基础好,你们开展工作一定要虚心听取社队建议,有事多和他们商量,相互搞好配合,才能站稳脚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起好示范作用。”
交谈中,站长严林原准备要向朱德做工作汇报。朱德说:“不麻烦了,我们只是随便走走看看,忙你们的去吧,我们还要到其他地方去转转,就此告别了。”职工们只得恋恋不舍地告别。
离开拖拉机站后,朱德一行还到呈贡县三岔口、吴家营、王家营等地查看竹子生长情况,并指示将土改时收归国有的10余亩竹园归还吴家营,作为集体所有。
粗茶淡饭最相宜
“百花齐放各争春,金马碧鸡彩色新。琼楼玉宇翠湖畔,勤扫亭堂迎贵宾。”这首悬挂在昆明翠湖宾馆大厅里的七言绝句,是朱德1957年2月视察昆明时,特地书赠翠湖宾馆的。
朱德的生活一贯简朴。他来到昆明后,省委领导考虑到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照顾他的身体,让宾馆工作人员把伙食搞好一点。但是,朱德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求十分严格,再三提出不能超出他的伙食标准,希望把饭菜做得清淡一点。
有一天,工作人员专为朱德做了一个金雀花炒鸡蛋。一端上来,他特别高兴,问道:“如今,昆明还有没有马豆荚?”“有,现在就有。”工作人员一听他很喜欢当地的小菜和山野菜,就问,“您过去吃过苦刺花吗?”“吃过,吃过。要放昭通酱炒,非常好吃啊!”工作人员知道群众常吃的这些山野菜,也是朱德爱吃的,就经常为他做些,他十分满意。
朱德在宾馆住了一段时间,省委在检查接待工作時,发现他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生怕影响他的健康,就批评了接待人员,吩咐做一些燕窝、银耳和胶质重的食物给老人吃。
一次,接待人员根据省委的意见,做了个燕窝煮鸽蛋。一端上桌子,朱德就有些不太高兴,立刻把接待人员叫去,十分委婉地批评说:“你们每天对我照顾得很好,晚饭也很可口,不要再搞这些高贵的东西给我吃了,要看到普通工农群众的生活还很苦。”工作人员非常不安地解释说:“省委领导怕不能保证您的营养,影响您的身体健康。”朱德非常严肃认真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不需要那些高级食品。这次燕窝的钱我付,下次再弄来,我可就罢吃了!”
由于省委领导再三强调要保证朱德的营养,过了几天,工作人员又做了一次燕窝,硬着头皮给朱德送去了。这下,他真生气了,一口也不吃,还让康克清专程去商店调查了燕窝的价格。后来,他很严厉地批评了接待人员。
打那以后,工作人员经常给朱德做些青蚕豆焖饭、炒香椿、炒豌豆尖等地方风味的家常便饭,他十分满意,讲了句寓意深长的话:“几十年不吃了,别具风味啊!还是粗茶淡饭最相宜!”
白首相逢慷慨谈
从1957年到1962年间,朱德三次到云南,每次都要在百忙中抽时间会见辛亥革命老人。在会见活动中,朱德都经常在厅前迎送来客。遇到自己当年的老师来,他还经常上前开车门并搀扶老人,始终执弟子礼;对平辈的辛亥革命故人,则始终敬如兄长。
1957年2月,朱德赴海南岛视察完毕,风尘仆仆地来到昆明。在初春的一天晚上,昆明福照街云南省政协政治学校礼堂灯火辉煌,滇戏演出即将开始。参加晚会的政协委员、辛亥革命老人纷纷朝前排看,因为在这次晚会上,刚刚莅滇视察的朱德要和大家一起观赏滇戏。朱德已经在前排就座,正和周围的观众交谈。这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被工作人员引到前排。朱德看见老人,急忙起身立正敬礼。礼毕,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喊道:“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来。当晚在场的很多人都知道,来人是朱德当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学习时的教官、老同盟会员叶成林。endprint
朱德刚到昆明,就十分急切地要与自己怀念已久的辛亥革命老人见面。当有关方面正在为他们的会见做准备的时候,朱德就已经亲临老师李鸿祥家探望了。李鸿祥时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住在福照街62号自己的私宅里。李鸿祥自35年前在南京与朱德分别后,时时想念着自己的学生,关注着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他把朱德赠送的乌铜马放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摩挲着这件珍贵的礼物,向儿女们讲述自己与朱德的交往。这次,朱德亲临李鸿祥住所,师生突然见面,都热泪盈眶,喜不自胜,一谈就是两个小时。
拜访李鸿祥后,朱德很快又在宾馆会见并宴请了赵钟奇、李鸿祥、叶成林、杨镛、杨希闵、黄毓成、陈天贵、李文汉等40多位辛亥革命老人,凡住昆明的辛亥革命老人都请到了。见面后,朱德对大家说:“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我永远不会忘记云南。这次有幸重返云南,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同学、同事,愉快的心情是难以表达的!”李鸿祥即兴赋诗一首赠朱德,诗云:“青山一发是滇南,白首相逢慷慨谈。论道经邦动天地,春醪共醉乐酖酖。”朱德乘兴和仪廷(李鸿祥)原韵,诗云:“英侵法略视眈眈,革命当年密密谈。制度更新歌乐土,彩云永是现滇南。”朱德和李鸿祥唱和的诗,登载于1957年3月16日的《云南日报》。
培养革命接班人
1921年,朱德买下了昆明市五华山西侧水晶宫红花巷4号民宅。不久,又买下了与之相隔不远的一座样式新颖的宅院,小梅园巷3号。
红花巷4号为木结构硬山墙四合院式建筑,正房为两层楼房,面阔5间,进深2间,厢房各有3间,倒座5间,在正房和耳房相接处留有窄巷,安设楼梯,称为“楼梯巷”,天井在中央,是典型的昆明民居——“一颗印”四合院,房屋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小梅园巷3号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66平方米,宅院的主体建筑由3幢式样相同但坐向不同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走廊相通,错落有致,形成了层层递进的3个小庭院。楼房后是一高坡,坡前还有一片空地。朱德曾将这块空地建成一个小花园,园中石山累叠、池水漾波。朱德的友人为之题名助兴,池曰“凝香池”,桥曰“渡春桥”,石山上则题有“云岫”“溅玉”。花园内遍植梅、兰、竹、菊,朱德把它题名为“洁园”,表达了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暗的不满,也寓意自己洁身自重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把旧居捐赠给云南省政府。1952年,省政府对洁园进行修缮后,拨给圆通小学做附设幼儿园。1954年4月,这个幼儿园更名为昆明市第六幼儿园。朱德听说洁园已成为幼儿园,非常高兴。1957年,朱德来云南视察,与夫人康克清特意到第六幼儿园看望教师和儿童。他勉励教师重视儿童成长,把孩子们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并欣然挥笔写下了《菊园赏菊》一诗:“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代表人民的意愿
1962年6月2日,朱德蒞临晋宁县视察。县委书记李能、副书记李有让向朱德汇报了三年“大跃进”时期晋宁农村出现的问题,中央“七千人大会”后,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错误,撤销公共食堂,养猪,自留地下放到户以后,农业生产回升,群众生活好转等情况。听到这里,朱德高兴地说:“好啊!”“这几年,责任不在你们,中央有责任,我也有责任。”“这个问题,好些人不敢正视。什么心脏不心脏(指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心脏的提法)?你们敢对人民负责,敢下放,我很高兴!”
朱德询问了不久前晋宁、呈贡两县合并的情况。当听到两县合并后群众有意见,现在又分开的汇报后,朱德说:“好。”并指着李能说:“你是全国人大代表,我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的意愿。”
听取汇报中,朱德多次强调了开发利用山林特产的重要性。他说:“你们县的山区、半山区面积大,杨梅、橄榄等山林特产也多,要发动群众采集起来利用。”“这几年,生产上我们犯了瞎指挥的错误,给群众造成很大困难。但比红军长征时期好多了。红军长征时期,常常个把星期见不到一颗粮食,就是靠山林特产养活的。”朱德联系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谆谆告诫大家,一定要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党没有这一条是生存不下来的。”
朱德鼓励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是完全可以好起来的。”“瞎指挥,违反人民的意愿,违反科学,我们全党要汲取这个教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