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018-01-05王颖

党史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遂川游击战革命军

王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四句著名的话,被称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它是中国革命战争战略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第一个独特的战略战术原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体系的第一块基石。

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还是朱德最先提出来的,目前仍无从查考。但自井冈山时期起,“朱毛,朱毛”“朱毛不可分”的关系就已经成立。十六字诀应该是两人共同的军事谋略和军事智慧的一部分。2016年6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这样表述的:“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表述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毛泽东:从朱聋子的故事中悟出十二字诀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创出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要巩固和发展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首先必须解决如何发展武装斗争的问题。就当时的革命力量而言,不过千余人。朱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也不过万余人。而江西和湖南两省的敌人很强大,常常联合起来“进剿”红军。在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从中国的孙子到德国的克劳塞维茨,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也不可能给红军准备一个现成的答案。

从毛泽东个人来讲,没有上过军事院校,秋收起义前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上井冈山之初,仍是满身文人气息,曾表示“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可是武装斗争的需要却把他推上了“革命山大王”的位置,他不得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善于学习,不仅能从胜利的斗争中积累作战经验,而且更善于从挫折中寻找失败的教训。胜与败,都能让他在实践中获得军事才能。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由宁冈西进,击溃茶陵靖卫团,占领了茶陵城。红军一举拿下小城镇,欢欣鼓舞,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12月,敌人一个团来攻茶陵,第一营与后来增援的第三营拼力扼守,抗击一天多时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这次战斗虽给敌人一定杀伤,但红军自己损失也很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攻打茶陵的战役,毛泽东因为脚伤没有参加,但部队撤出茶陵时他赶过去,阻止了团长陈浩等人的投敌企图,把士气低落的部队带回了井冈山。毛泽东深刻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他感到,红军以弱小的兵力打守城的消耗战是不明智的,结果得不偿失。

之前,毛泽东在井冈山听到过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朱聋子叫朱孔阳,他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山大王。官府千方百计要捉拿他,可是捉了几十年也捉不住。原来这位山大王会兜圈子。井冈山地势险要,到处是悬崖绝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进山里,有的地方甚至连羊肠小道也没有,要靠攀登才能上去,而且山里树密林深,天气多变,经常是云雾弥漫。朱聋子就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来对付官兵。只要官兵一进山,他就跟官兵满山兜圈子,官兵拿他毫无办法。因此朱聋子常说: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联系眼前的失败,毛泽东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很大启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硬拼的战法难免会吃亏,只能跟敌人打圈。而对于红军来说,光打圈还不行,要把打圈和打仗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的目的。这样,毛泽东便从朱聋子的故事中引出了新思路。

毛泽东把红军干部和战士们集中起来,对大家说: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朱聋子打圈只为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改他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弱点以后,就抓准狠打,打得干净利落,打得要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缴获武器。总之,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干部战士听了,反复琢磨,越想越觉得有味道,都感到毛泽东的这个战法好,十分佩服。

没过多久,1928年1月,国民党赣军二十七师杨如轩部以一个团和一个营进攻万安,又以一个营进占井冈山的北大门——宁冈新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对付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前委和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

參加会议的人回忆,毛泽东在会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了解敌人的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去了我们就追”。另有回忆,毛泽东“最后对万安工作作了指示,希望万安同志很好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十二字诀”。这个时候,红军的战术和打法,在毛泽东那里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眉目。

2月初,敌人以优势兵力进攻遂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迅速收兵,主动转移到黄坳和井冈山。虽然撤出遂川,但毛泽东又派出小股部队时不时地对遂川突袭搅扰,令敌人惶恐不安。当年遂川百姓中流传的一段歌谣,传颂着游击战术的威力:“黄坳屯兵,遂川做客,一个月来三次,看你土劣怕不怕。”

敌人一直以为工农革命军主力仍在遂川附近,而对新城疏于戒备。2月18日清晨,工农革命军抓住机会,对新城发动突然袭击,以两个团兵力,集中攻歼占领新城的敌一个营。在赤卫队的配合下,工农革命军由南、北、东三面攻城,故意留出西门的空子。实际上,毛泽东早已安排袁文才的部队在西门外埋伏,结果敌人受到攻击向西逃窜,正好进入袁的埋伏圈,全部被击溃。这一仗打得十分精彩,工农革命军占领新城,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

从这时起,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开始感受到游击战“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威力,士气振奋起来。

朱德:积14年征战经验摸索出游击战法

与毛泽东“文人”出身的情况不同,朱德在上井冈山之前已经是在战场上磨砺多年的军事将领了。他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在苏联学习军事,有云南戍边的经历,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在赣东剿过匪,南昌起义后又率部转战湘粤边。在10多年的征战中,朱德积累了不少游击战的经验,对游击战战法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endprint

1913年秋,时任滇军营长的朱德率部驻防中越边境的滇南开远、蒙自、个旧一带。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山高坡陡,草深林密,自然条件复杂。法帝国主义收买土匪在边境骚扰抢掠百姓,并不断制造事端,以便寻找借口侵占云南。为了防范土匪来袭,朱德令部队在营房四周垒起高高的围墙,可是哨兵不敢放在门外头,出去就会被杀掉。朱德率大部队进剿,由于受地形限制,很难对土匪实施包围。抓不到土匪,还时不时被偷袭,这让朱德非常着急。他亲临前线仔细观察敌情,勘察地形,潜心研究土匪出没的规律,精心研究对策。经过艰难摸索,朱德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游击战战术:部队有时化整为零,有时聚零为整,采取秘密迅速或夜间行动,声东击西,忽进忽退,机动灵活,一抓住敌人就予以全歼。经过两年多大大小小的战斗磨炼,运用这种方法,朱德基本平息了滇南的匪患。

1918年,时任护法靖国军第十三旅旅长的朱德率部移防泸州。当地匪患猖獗,他们打家劫舍,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到处滋扰乡民。朱德决心为民除害,便担负起清剿土匪的任务。在剿匪的过程中,他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充分运用和发挥在滇南剿匪的经验,荡平了泸州一带的土匪。

后来,朱德到欧洲寻找革命真理,加入了中共旅欧党组织。1925年7月,朱德离开德国进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又到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战术等。一次,教官问朱德回国后将怎样指挥作战,朱德根据过去与土匪作战时采用过的流动游击战术回答,“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回国后的朱德,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部转战湘粤边,又投入了游击战的实践。这时候的朱德,不仅革命意志坚如钢,而且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上,都有了更高的升华和更丰富的经验。

在湘南智取宜章后,面临着国民党军许克祥部6个团的进攻。朱德沉着地对情况做出分析:“的确,敌人有不少优势,我们不能低估。他兵力数倍于我,武器装备精良,后方实力雄厚。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决不可采取南昌起义后那种死打硬拼的方法。应该有勇有谋,灵活机动,扬长避短。用游击战和正规战结合的打法,去战胜敌人。”在朱德、陈毅等的指挥下,工农革命军避实就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寻找有利战机,终于取得坪石大捷,打退许克祥部的进攻。

后来,朱德在回忆和自述中,多次忆及自己在加入红军前的战争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游击战术并加以实际运用。1944年,在延安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史座谈会上,朱德说:“关于游击战争,我还有点旧的经验。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10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

朱毛会师后:十六字诀应运而生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一部分湘南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两支武装力量的会合,不仅仅是人数增多、装备改善,还有经验的叠加、战略战术的提高。

得知朱毛会师的消息,国民党赣军二十七师两个团分别由永新、遂川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进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召开军委会议,根据敌情,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攻击侧翼,声东击西,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

根据会议部署,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作为主力,在遂川方向迎敌八十一团;毛泽东率第三十一团到宁冈与永新交界的七溪岭,阻击向宁冈进攻的敌七十九团。朱德、陈毅率主力部队迅速向南挺进,佯攻遂川,在黄坳击败敌军一个营。随后,朱德带领部队又展开了追击战。关于这场战斗的过程,当时正在工农革命军第二十八团的粟裕,有过这样一段回忆:“当时我们从黄坳出发,向遂川运动,刚一接触,敌人就逃跑了。这时朱德同志和我们在一起,他一面领着我们跑,一面不停地督促:‘快追!快追!我们一口气追了35公里。”“这种追击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击,而是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一种战术。”

之后,工农革命军第二十八团直奔五斗江,在那里利用地形设下埋伏,待敌八十一团进入埋伏圈,全团炮火齊发,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夺路而逃。工农革命军第二十八、二十九团追赶逃敌,乘胜占领了永新城,粉碎了敌人第二次“进剿”。

这是朱毛会师后运用游击战术取得的首次大捷。

5月中旬,赣军五个团在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率领下,发起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进剿”。毛泽东和朱德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的战术,待敌深入根据地后再行消灭,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部署。工农革命军第二十八团奉命主动撤出永新县城,退回宁冈,积极备战,待机出击;第二十九团在永新东面的高桥、天河一线,不断骚扰敌军,使他们处于疲惫不安之中。

已撤到砻市的毛泽东和朱德等研究具体的歼敌之策。毛泽东提出“应趁敌人立足未稳,引出来打”,朱德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具体提出由一部突击高陇重镇,使杨如轩产生宁冈空虚的错觉,乘机攻我宁冈,而我则设伏歼之。毛泽东等一致同意。

杨如轩果然中计,他误以为工农革命军主力已到高陇,宁冈必空虚,便放心大胆地向根据地腹地进犯。毛泽东立即命令工农革命军二十九团、三十二团及地方武装速往新老七溪岭,占据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同时,朱德、陈毅率领主力部队冒雨急行军100多里,奔袭永新,在草市坳设伏全歼敌第七十九团。正在永新城里的杨如轩突然得知工农革命军打来,慌忙换上便装,从城墙上吊下来,又被流弹击伤,狼狈逃回吉安。朱德率领部队乘胜开进永新城,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其余敌军各自散去,国民党军的第三次“进剿”宣告失败。

经过井冈山斗争中反反复复的游击战实践,如何开展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呼之欲出。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endprint

至于这16个字,到底是毛泽东先概括的,还是朱德先概括的,确实很难说清楚。当时两人天天一同战斗,遇事共同商讨,只有他们都同意认可的战术,才能在战场上付诸实践。即使在某次会上由某人先提出十六字诀,其背后也必定包含着另外一人的创造。因此,说十六字诀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为合理!

1928年5月以后,井冈山军民以十六字诀为战术指导原则,又取得龙源口大捷、永新困敌等一系列军事胜利。

十六字诀产生后,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推广

经过近三年频繁的游击战斗,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以十六字诀为核心的游击战理论。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

十六字诀产生后,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推广。1929年六七月间,中共中央把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转发给贺龙、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这些经验很可以作你们的参考”。随后,鄂豫皖、湘鄂西、鄂西南、赣东北苏区的红军,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比如洪湖地区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湘鄂赣边区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等。

红军运用这种独特的战略战术,使数量、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强敌无可奈何。蒋介石曾哀叹道:“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则往来追逐,疲于奔命矣。”

十六字诀言简意赅,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

毛泽东被誉为“现代游击战争之父”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提到采取十六字诀的原因:最初为许多人所反对,他们不主张采用这种战术,可是许多经验证明了它们的正确。凡是红军脱离了这种战术的时候,一般总是失败的。红军的人数很少,较敌人少一二十倍;它的资源和军需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巧妙地把计策和游击战术联合起来,才有希望战胜有着广大富庶根据地的敌人。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游击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作战形式也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产生,但战略指导思想的基础仍然是十六字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主要是超越了从前的朴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

十六字诀虽然产生于井冈山时期,却对后来每个战争阶段都有战略指导意义。彭德怀在抗日战争初期曾说过:“毛泽东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原则虽是十年前的发明,在今天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仍然是用得着的。”

无论是在國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

以十六字诀为基础的毛泽东游击战思想,汲取了古今中外游击战的精华,凝聚了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集体智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有日本军事评论家说:“把游击战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毛泽东。他是现代游击战争之父,典型的实践指导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遂川游击战革命军
毛泽东四战遂川城
毛泽东四战遂川城
遂川板鸭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遂川金桔"一亩园一万元"高效栽培示范模式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游击战战役
分散游击战与作战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