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治对策探讨
2018-01-05王慧
王 慧
(莱芜市林业局,山东 莱芜 271100)
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治对策探讨
王 慧
(莱芜市林业局,山东 莱芜 271100)
由中国森林防火网站获取我国近11年秋季森林火灾发生及分布情况,统计近11年间我国各个省份秋季森林火灾火点总数,总结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治对策。本项研究有助于指导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火工作,提高今后我国森林火灾防治的工作效率,相应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森林火灾;秋季;防治对策;燃烧环;可燃物
森林防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需要,是发展林业的需要,是维护林区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需要。特别是在森林火灾高发地区、高发季节,更要采取相应措施提前有效地应对森林火灾[1]。分析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分布特点,寻找规律,研究防治对策,目的是在源头寻找问题,在根源解决问题。这对于减少我国森林火灾损失,指导森林火灾扑救工作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在森林防火领域,对于森林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和预测预报,已成为国内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徐瑞芬(1985年)对四川省万县地区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火源的森林火灾采取相应预防措施[2];张思玉和李杰(2010年)通过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森林火灾资料进行逐月分析,总结我国夏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3]。邓欧(2012年)以黑龙江省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该省林火风险模型[4]。邸雪颖等(2015年)观察到我国森林火灾频发、高发特点,为我国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指明方向[5,6]。
本研究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5-9]了解到,国土资源部2016年8月10日公布2015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有耕地1.35亿hm2、园地0.14亿hm2、林地2.53亿hm2、牧草地2.194亿hm2。我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陆地5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这一显著特征,为我国森林生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同时受气候条件影响,南北方、东西部年降水量、积温差异显著,林木生长期长短不一,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我国森林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区植被单一,我国森林整体呈现覆盖率北方少于南方,蓄积量东部多于西部这一格局。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以下方面,包括我国境内森林面积广大,林木集中连片分布,林内可燃物载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林区内的火源因素剧增;由于我国拥有18 000多km的陆地国界线,易受他国森林火灾影响等。这些因素都对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亟须针对森林火灾高发的秋季,研究总结出森林火灾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指导森林防火工作,提前制订防火工作要点,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1 我国近1111年秋季森林火灾分布特征
为了方便分析,本文引用《中国森林资源》中的资料统计方法,将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分为7个地区(区域):①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②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③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④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⑤华中(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⑥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⑦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根据2006-2016年森林火灾发生的整体情况,分析我国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2006-2016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年际间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其中,在2008-2011年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2010年达到最高峰,近几年来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森林火灾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华南和华中地区,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约占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62%,而我国西北和华东地区仅占3%(图1)。与此同时,这11年间我国秋季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在2006-2011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2006年、2007年和2011年的秋季火灾发生次数多,在2011年达到峰值,在高峰值之后的2009年和2012年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则几乎降至最低值,而近4年来处于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图2)。
图1 2006-2016年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区域分布(单位:次)
其间,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华东地区最少,且主要发生在少数地区。各区域秋季森林火灾次数差异较大,并且同一区域的年发生次数波动也较大,但存在明显周期性。由此可见,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具有区域分布东多西少、发生次数存在3~5年规律性等特点。
图2 2006-2016年年份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
2 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治对策
根据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结合森林燃烧环理论将我国划分成三类火险等级区,分别为Ⅰ级重点火险区,包括东北、华北的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区;Ⅱ级次重点火险区,包括华南、华中的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Ⅲ级一般火险区,包括华东、西北、西南的少林地、温带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植被区。在每个森林火险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依据林火性状特点进行火险区划分,针对不同火险区因地制宜采取防止对策。
1)以群众防火为基础。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以上。森林火灾统计表明,人为火源比例为98%以上。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应利用我国人口优势,重视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秋季森林火灾防治要求做到宣传与教育相结合,法律与法规相结合,打击与奖励相结合。要建立群众快速应急扑火队伍。火场如战场,控制火势如同掌握战局,而变化莫测的火情如同敌人。我们需要训练有素,临危不惧的群众扑火队伍,通过训练,让他们有能力积极协助专业扑火队伍完成扑火工作。当然,最关键是认识到防火重于救火,任何对森林火灾的弥补工作都不及杜绝火灾更有成效,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将工作重点从救火转移到防火上,做到以防为主,以救为辅,防火与救火相结合。此类做法尤其适用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的西北林区,严格控制火源,进行火源目标管理和火源预报。
2)以生物防火为主。运用自然之力,延缓森林火灾的蔓延甚至阻碍森林火灾的发生。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难燃性树种数量可观,且遍布三级火险等级区,完全满足我国开展秋季营林和生物防火需求。①针对东北林区林下可燃物增加火险等级这一事实,采取季前计划烧除,人为清理可燃物,减少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次数;②针对华北林区大面积均一的森林类型易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的实际情况,应认识到多种植被类型的交错对控制大面积森林火灾的重要意义,结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燃烧特性调节森林可燃物,增强森林阻火性[8]。比如推广华北地区防火较强的核桃(Juglans)、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香椿(Toona sinensis)、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等树种,在保证生物防火林带发挥作用的同时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③针对华南和西南林区多山多丘陵这一地形特点,人口分布集中、山区人口比重大这一人口特点,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这一植被类型特点,制订各项防范措施,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强化乡村秋季基层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强化秋季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以人为本,确保扑火安全。
3)以防火工程为中心。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提高对秋季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要集中投资,建设网络化防火工程。这尤其适合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毗邻大中城市数量较多的华东和华中林区。可采用现代林火防治措施,引进高新尖端技术,如利用无人机平搭载远红外摄像仪巡视林区、建设无人超视距瞭望塔等技术消除林区观测死角,做到“看得见、看得远、看得清”,全方位提高该地区秋季林火管理总体水平。对于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利用本地的天然河流和沟壑建立防火阻隔网,也可以建立生物防火林带,种植经济林木,在保证阻隔林火蔓延的前提下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到定期巡检阻隔网和防火林带以及清理防火林带地表可燃物[1]。因地制宜完善防火工程,有效防治秋季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制订我国秋季森林火灾防火对策,要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为前提,以火灾空间分布特征为依据,以科学管理为中心,建立行之有效的防火机制。利用群众宣教、营林工程和生物防火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有条件用火控火对策,有效防治秋季森林火灾,将火灾发生概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3 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秋季森林火灾数据,结合近11年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7大地理区域的气候与植被特征的联系,总结我国秋季森林火灾的分布规律,为今后我国秋季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森林火灾处于高度活跃期的背景下,力争做到做好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解决问题,用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保护森林资源,开展秋季森林防火工作,降低森林火灾等级。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气候变暖,森林火灾发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应认识到森林火灾发生是有一些共性的,森林火灾发生及灾害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可燃物类型、火源、天气状况等,森林火灾发生过程及机制十分复杂。对此,要做到有效防治,就要提前对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做出预断,火灾发生前有针对性提前规划,火灾发生时有重点地及时响应。从横向来看,我国秋季森林火灾发生总数在全年森林火灾发生总数中并不占主体地位,但秋季的森林枯落物特征决定秋季森林火灾多为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势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国民经济建设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加大对秋季森林火灾的重视程度和科学研究是我国防治森林火灾的必然趋势。
[1]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等.大兴安岭林区地下火形成火环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62-67.
[2]徐瑞芬.四川省万县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2007,(10):60-62.
[3]张思玉,李杰.我国夏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03):457-459.
[4]邓欧.黑龙江省森林火灾时空模型与火险规划[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诚.浅谈有效防范森林火灾[D].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6]邸雪颖,楚旭,杨光,等.我国2000—2012年夏季森林火灾分布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10):12-15.
[7]郑焕能,邸雪颖,姚树人.中国森林火灾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4,(7):52-53.
[8]Houghton JT,Fileh LGM,Colander BA.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1995[M].IPC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王明玉,周荣伍,任云卯.华北地区森林防火林带设计的关键参数和方法 [J].森林防火,2012,(4):87-89.
S762.3
A
2017-11-13
陈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