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

2018-01-05江锦烽覃世赢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5期
关键词:仙湖水库公园

黄 菁,江锦烽,覃世赢

(1.广西平果县园林管理站,广西 平果 5314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11)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

黄 菁1,江锦烽2,覃世赢2

(1.广西平果县园林管理站,广西 平果 5314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以在芦仙湖实施的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程为例,探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措施。通过补种护坡植物减少农田土壤流失,保护水岸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以打捞清理和污染治理实现改善水质;以局部塑造微地形的手段实现公园内水系连通,水系修复;以鱼塘生态改造与鸟类栖息地营造实现生境保护与恢复,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岸保护;水质保护;水系修复;生境保护;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物种、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

本文以广西平果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为例。以湿地保护和恢复为重点,阐述湿地公园对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2]。

1 研究区概况

1.1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概况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东西横跨平果县中部,包括布见水库、新圩河、那马水库以及河湖漫滩和两侧的部分山林。地理坐标为北纬23°20′40″~23°28′34″,东经107°30′29″~107°36′56″。湿地公园南北纵跨15.34 km,东西横跨13.39 km。面积541.6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56%,其中河流湿地面积为52.32 hm2,人工湿地面积为489.35 hm2。主要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库塘湿地和水产养殖场4个湿地类型。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主要为新圩河的河床部分,洪泛平原湿地主要为新圩河的河滩部分,库塘湿地主要为布见水库和那马水库,水产养殖场主要为养鱼塘。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水体弯曲迂回,冲积平原地貌阶地沿着河流左右发育,部分地段残缺。新圩河河床标高为110.87~266.5 m,两岸标高为114.37~269.5 m,岸坡出露的岩性为粘土、泥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地形较为平缓。河流、水库两侧分布有水田和旱地,主要种植水稻及蔬菜,局部分布有水塘,沿河道有多处因河水冲刷再造而形成沟壑破坏农田耕地现象,部分河岸岸坡植被防护较差,主要为竹林、灌木、杂草等,水深一般为1~2.0 m。

1.2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现状

平果县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3],风光优美,景观多样,适合进行生态建设。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布见水库作为平果县饮用水源地,已被划入保育区,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范围和级别。湿地公园中部的新圩河,总体上自然面貌较好,建设项目非常少,目前跨越新圩河的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了少部分河道。湿地公园中的那马水库段现已作为芦仙湖风景区进行了规划和部分建设,现有的设施可直接纳入到湿地公园中。

此外,平果县石漠化治理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约3 088.1 hm2,其中人工造林22.5 hm2,封山育林3 065.6 hm2。湿地公园周边涉及的马头镇治理面积532.8 hm2,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区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区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共三大区域,每一分区的面积、比例、分布和主要建设目标详见表1所示。

表1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3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措施

3.1 水岸保护

3.1.1 现状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岸主要包括湖库型自然坡岸、河流型自然坡岸以及石质山体水库边的陡岸。主要包括布见水库、新圩河和那马水库的水岸。现状水岸多为自然河岸,河岸两侧分布有水田和旱地,主要种植水稻及蔬菜,局部分布有水塘,部分河岸岸坡植被主要为竹林、灌木、杂草等。

近年来,由于旅游项目的开发、高速公路的修建、耕地等人类活动的干扰,河流沿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造成河道行洪能力逐渐降低,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逐年加大。同时,由于河岸两边人类活动的增多,留下了固体垃圾,对水质产生了较大危害。

3.1.2 项目地点

本建设期内水岸保护地点选择在新圩河下游坡六屯南侧,该区域由于新建高速公路,河流两侧水岸裸露,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建设面积5 hm2。

3.1.3 恢复建设模式

依据堤岸原有植被模式进行补种或依据水分、坡度等环境因子种植不同种类的护坡植物,起到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养分流失,截获农田土壤流失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恢复模式为:从河流水面→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甸→灌草地→少行乔木林→灌草地→多行乔木林带→湿生草甸→农业生产用地等(图1)。

图示:●乔木 ◎灌木 ○草地/草甸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

图1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岸保护植被配置恢复模式
Fig.1 Allocation and restoration model of riparian protected vegetation in Luxian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建设要点:主要考虑生态功能的发挥和原生态景观的营造。在树种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鸟类喜欢的浆果树种。同时,可以营造高低不等的不同树丛、灌丛和草丛,增加栖息生境多样性。

沉水植物:苦草、海菜花、竹叶眼子菜、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菹草、黑藻等。

浮叶植物:萍蓬草、细果野菱、眼子菜、蘋、莕菜等。

挺水植物:莲、菖蒲、水烛、水莎草、香蒲、野荸荠、水蓼、慈姑等。配置方式为分片或者团状、带状混交种植。

草本植物:节节草、华南紫萁、刺酸模、垂穗飘拂草、文殊兰、绶草、灯心草、萱草或其它本地开花草本植物。

灌木树种:细叶水团花、柳叶润楠、风箱树、黄荆、海桐、水团花、水柳等。

乔木树种:樟树、乌桕、杜英、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枫香、秋枫等。

3.1.4 技术方案

依种植物种而定,一般情形下,乔木的种植密度为4.5 m×4.5 m,灌木的种植密度为1 m×1 m,挺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0.5 m×0.5 m,浮叶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 m×1 m,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0.3 m×0.3 m。

3.2 水质保护

3.2.1 打捞清理

目前发现湿地公园内水生植物外来入侵种不多见,但在一些区域由于人为活动等原因,垃圾分布较多,需要定期进行清理打捞。每年打捞4次,打捞后将其运离公园区域进行无害化处理,配备橡皮艇2艘,规格为4~6人座,合金底。平时安排人员进行定期巡护,发现污染及时处理。

3.2.2 污染治理

在农业污水、村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倾泄的地段建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将污水通过管网进入人工湿地,经净化后,再排入新圩河或水库,以极大地改善入河水质,减少污染。

水平潜流湿地主要由透水性基质、植物、布水系统3部分组成。根据污水处理量和实际面积确定单元床的体长和宽,一般长度在30~60 m之间,长宽比小于3。基质由3层组成,从底层向上依次是:砾石或花岗岩碎石,厚度0.1~0.2 m,炉渣、泥炭等,厚度0.3~0.4 m,较小砾石,厚度为0.1~0.2 m。植物主要选用根系深、生物量大、生长率高、去污能力强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布水系统包括污水进水管、布水区,污水经净化后到集水区,然后从出水管流出(图2)。在潜流湿地外围种植湿生植物,合理衔接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湿生植物的选择同水岸保护。

图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示意Fig.2 Exhibitionofhorizontal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

建设地点位于岜律、坡圩、孟屯、龙潭、雷塘、板旧、岜好、塘务、驮朴等地,建设9处,面积共0.25 hm2。

3.3 水系修复

目前,由于人为干扰(捕鱼、修建高速公路、旅游开发等),芦仙湖湿地自然水系有所破坏,水系连通性差。为避免湿地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动态、宜人的水体空间环境,采用局部塑造微地形的处理手段,将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水系连通,实现湿地公园水流动,以达到活水活景的景观效果。

由于那马水库和新圩河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自然泥沙淤积,多处河段河床面临着有效面积小、流动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河道清淤措施,扩大河床的有效面积,重现水体的自然连通,使整个区域的水系形成一个不断自然流动的体系,清淤地点位于新圩河中上游,修复河道3 km。此外,在新圩河下游高速公路通过南侧进行河道生境连通性及自然形态恢复(营造深潭、浅滩等),修复河道3 km(图3)。

图3 河道自然形态修复效果Fig.3 Restoration effect of natural river

在水系修复的地点同步进行湿地植被恢复,将挺水、浮叶、沉水植物与陆生植物互相配置,层次多样,构建一个合理、健全、稳定、可长期共存的植被群落,达到保护河岸、水系贯通的目的。植物配置的选择同水岸保护。

3.4 生境保护与恢复

3.4.1 鱼塘生态改造

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鱼塘主要位于新圩河与那马水库连接处,还存在网箱养殖的现象,并且水体水质不容乐观,为此需对鱼塘进行生态改造,该建设期建设面积为1 hm2,位于感多屯对面。

首先,要取缔网箱养殖。再者,对现有鱼塘进行改造。由于鱼塘依河岸养殖,选取毗邻河岸处、鱼塘通往新圩河处2个节点,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利用河岸高差,营造植物净化层,种植具有净化兼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如茭白、莲藕等,形成湿生—半湿生—陆生植物群落。对鱼类群落进行调控,按照“以鱼保水,以水养鱼”的原则,把水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营养因子转化为有机商品鱼。应用短食物链营造技术,如浮游植物→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适口水草→草鱼(鲂),碎屑→螺(蚌)→乌鳢(青鱼)等,形成营养物转化环节少,N、P输出效率高的渔业净水体系。调控鱼塘养殖种类,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鳙鱼和鲫鱼、鲤鱼等(图4)。

图4 鱼塘生态改造效果Fig.4 Effect of ecological renovation of fishpond

3.4.2 鸟类栖息地营造(生态岛屿)

在适宜于鸟类栖息、但植被质量还不够好的区域进行栖息地营造,以便更好地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根据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际,规划对那马水库驮朴屯对岸的小岛进行恢复修复,该小岛植被单一,总面积约5 hm2(含消落带),规划营造为生态岛屿。营造出深水、浅水、滨水、沼泽直至旱生的适合不同鸟类栖息和觅食的生态岛屿生境序列。

设计布局依次是深水→浅水→湿生植物环→灌木环→乔木环,构建适合不同鸟类的生态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鸟类喜欢的乡土树种,如枫杨、乌桕、垂柳、枫香、水翁、水柳、水团花、金樱子、悬钩子属植物等。同时营造高底不等的乔木林、灌木林和草丛,吸引水禽前来栖息。湿地生态岛屿不仅能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庇护场所,还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乔木的种植密度为4.5 m×4.5 m,灌木的种植密度为1 m×1 m,挺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0.5 m×0.5 m(图5)。

图5 生态岛屿效果Fig.5 Effect of eco-island

4 结论

芦仙湖湿地公园位于桂西南,地处广西百色市和南宁市之间南北铁路公路交通和右江中部咽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珠江源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非常重要。芦仙湖湿地是广西典型的 “森林—湖(库)—河流”复合生态系统,湿地珍稀濒危物种较多。湿地公园的布见水库、新纡河和那马水库承担着当地饮用水和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助于区域生态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张丽娜,黄安书,邓章文,等.广西澄碧河国家重要湿地动态监测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8):58-60.

[2] 陈志坤,梁铭忠.基于3S技术的广西湿地资源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65-566.

[3] 覃世赢.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39(3):79-81,94.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平果芦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5.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uxian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HUANG Jing1, JIANG Jinfeng2, QIN Shiying2

(1. Pingguo Garden Management Station, Pingguo, Guangxi 531400, China;2.Guangxi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Nan Ning 530011, 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wetland ecosystem in wetland park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Luxian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replanting slope plants to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protect the riparian biodiversity, controlling pollution and cleaning up fishpond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shaping local microtopography to connect and restore the water system, transforming the ecological fishponds and bird habitats to conserve the habitats and gradually restore the wetland ecosystem.

wetl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riparian protection; protection for water quality; restoring the water system; habitat conservation; Luxian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17-07-12.

黄 菁(1977-),女,广西平果人,工程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及施工工作.

江锦烽(1976-),男,广西藤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5.015

S759.93;S718.55;S76;Q178.513

A

1671-3168(2017)05-0084-05

猜你喜欢

仙湖水库公园
漳河有一水库群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巧妙提问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例评析
仙湖湿地
出山店水库
在公园里玩
行仙湖路
出山店水库
彩云之南玉溪美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