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古驿
2018-01-05潘春华
◎ 潘春华
京口古驿
◎ 潘春华
中国是世界上出现驿站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那时的驿站还不叫站或驿,仅称作“传”。“传”的最初雏形为“马传”,即为马帮子赶马人提供休息的场所。随之出现“兵传”,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屯草、御敌、防守。大约在周代出现了“官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秦邮法》,修筑邮道。汉代易名为“驿”。之后的千年岁月里,驿站得到了不断发展,明、清时最为兴盛,驿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确定的驿站约有2000多座(处),仅北京至杭州大运河沿线就设置驿站60余处。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镇江京口驿便是其中一座大型古驿站。
古代驿站的职能主要有“邮、交、馆、监”四种。邮:即驿卒通过车、马等交通工具或“急脚递”形式,传送各类官方文书,旨在宣达政令,沟通上下;交:即接送往来官员、使客,并提供车、马等交通工具及杠夫、水夫、马夫等劳力运输物品;馆:即为过往官员、使客提供食宿,招待标准根据官员等级有严格的规定;监:即押解发配的犯人过境,或者将发配的犯人差作苦役,戴罪服刑。明代,驿站已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昭代王章》曰:“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意即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1393年,明太祖颁布《应合给驿条例》,规定加上附加条件共12条,限定了符合用驿马驿船条件的人员,违者重罚。
这座古驿站源于宋代,位于老西门附近今古运河畔黄花(皇华)亭一带,是明万历年间从京口闸附近迁移过来的。镇江,古称京口,驿站因此得名京口驿。
当年的京口驿规模较大,机构齐全,不仅设有驿长,而且驿卒、马夫、水手、馆夫、伙夫、轿夫等500余人,还有70多匹马、30多艘船、100多间房。据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京口驿在大西门外北首,旧制滨河朝西。驿站有大石码头1座,左右小石码头2座,左右吹亭2座,东西辕门石狮2个。驿站前后共有3进。第一进头门,住着是马夫、水手、轿头头领;第二进仪门,住的是来往官员和留客;第三进是驿卒、役夫的住房。此外京口驿站还配备轿房、餐房、马房、兽医房、囚犯房、草料房、萧王堂等。另设瓜洲腰站马房3间,扬州槽房3间。驿站门前,还有皇华亭3间,卷棚3间,朝南马王殿3间,戏台3间,东西马棚13间。驿站及客船上食宿用品一应俱全,客人也可留在停泊于运河内的船上住宿。清代画家周镐《京江廿四景》里描绘的第一景——“林开古驿”,便是著名的“京口古驿”,并题咏曰:“林开古驿贯中吴,黛瓦青砖接舳舻。放眼钱塘终不远,皇华亭上小投壶。”
每当驿站举行迎送官员、使客仪式时,左右吹亭里的吹鼓手吹奏乐曲,主客被领进匾额为皇华亭的大厅中行礼拜揖。皇华亭是京口驿标志性的建筑,非常气派,遂成为各地驿馆迎送官员、使客的专设处所。亭内有一长排的照壁,来往的官员、文人等可以在亭内休息,既可一览古运河秀美风光,也可即兴在壁上挥毫作诗,其中不少是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文佳作。嘉庆七年(1802)进士、广东南海诗人谢兰生旅居京口驿,看了照壁上的诗文十分感慨,便抄录下来编入《咏梅轩杂记》,后来又被其他诗集选录。
遥想当年,京口驿内外马铃声声,昼夜不息,身穿驿服,腰挂“火印木牌”的军驿卒们,策马传递,风风火火。古运河内樯桅林立,驿站门前的皇华亭、马场街等大街小巷里,商贾百姓络绎不绝,酒楼、茶馆、货栈、布店、药铺、米面铺买卖兴隆。夜幕降临,西门大街的城门楼上烛光火把通明,驿马仍进出频频,热闹非凡。
京口驿门前称之为皇华亭的那条街道,南至西门大街(大西路),北至上河边,南北走向,街道大约有200多米长,与古运河相伴平行,只是后来被镇江人叫白了,习惯叫作“黄花亭”。令人遗憾的是,京口古驿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如今已是人去驿空遗迹难寻。然而京口驿的趣闻逸事,古书野史不乏对其描述和记载。
《生花梦》是清代一部才子佳人小说,署“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共四集十二回,其中前四回故事均发生在镇江京口驿,可以说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这书说的是明世宗年间,湖广黄冈县乡绅贡鸣岐奉诏起用,升任山东观察使。赴任途中经过镇江,“竟在西门外京口驿住了船”。贡鸣岐在船舱中忽听得外边一片喧嚷,原来是众人围着一个俊秀少年,“一把小匕首儿,鲜血淋漓地掷在地下。”贡鸣岐一问方才知道,这少年叫康梦庚,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在镇江府盘桓时,偶然得知镇江城中有个豪恶,叫屠明命,“若见人家妻子或闺女们,稍有几分姿色,便明奸暗占。见人家良田美产,辄白占强吞。市中有生意得利,即令奴仆把持,不容第二个人做。大小衙门书吏,都用子弟充当,不许被害人控告,但有告他的,便接起呈状,把他处个灭门。因此,外面题他个口号叫做‘屠一门’”。康梦庚一怒之下,为民除害,寻至京口驿,一刀结果了屠明命的性命。贡鸣岐拜会丹徒县知府邢天民,道明事情原委。邢天民经一番斡旋,将康梦庚释放。后来贡鸣岐将爱女许配给了康梦庚。经过一番阴差阳错聚散离合,最终康梦庚考中榜眼,并娶贡小姐及冯玉如二美。
由京口驿经西津古渡走水路,渡江至扬州府广陵驿为上站,下站为镇江府丹阳县境内的云阳驿。西路至炭渚驿过境入应天府龙潭驿。炭渚驿在镇江的高资镇西七华里处有驿站遗址,现仅存圆柱旗杆石一具,旗杆石高约三尺,体中有圆孔,柱体上刻有“道光十年菊月炭渚驿刘某某等敬立”的字样。当地人习惯称炭渚驿为马号或马王庙,后毁于战火。
清末,邮政机构兴起。道光年间,专为商民传递邮件的民间通信机构胡万昌民信局在镇江设立分号。咸丰三年(1853)后,柴炭巷和天主街(今人民街)附近又先后设立裕兴康、政大源和福兴润等民信局,最多时达50余家,一度形成官办邮政、驿站、私营民信局并存的格局。随着沪宁、津浦两条铁路分别于1908年、1912年建成通车,交通日渐发达,驿站功能随之弱化,清政府遂下令裁撤驿站。至1921年,驿站传递方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由较为先进的邮政机构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