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丰富地质遗迹资源打造宜昌深时地学旅游的思考

2018-01-05邹亚锐李姜丽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6期
关键词:宜昌化石

邹亚锐, 李姜丽,2, 王 镝, 赵 璧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 2.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利用丰富地质遗迹资源打造宜昌深时地学旅游的思考

邹亚锐1, 李姜丽1,2, 王 镝1, 赵 璧1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 2.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宜昌地区是中国近现代地球科学研究起源地之一。全区地质遗迹丰富,资源禀赋好,研究程度高,有利于地学旅游深入打造。初步按照地球历史阶段演进,选择宜昌部分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概要进行介绍,并探讨提出在宜昌开发深时地学旅游路线的思路和建议。

地质遗迹;深时;地学旅游

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充满好奇是人类求知欲的一个重要表现。但随着大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仅数千年或数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已不能满足所有人在这方面的需求。转而了解更加神秘久远的人类家园——地球的历史,则是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文化主题。

人们探索历史的传统方法主要是考据,即发现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或其他证据,了解地球历史的方法也不外如是。但相比古籍、青铜器、文化堆积等人类历史遗物,地球历史的遗存要更加丰富,类型也更加多样。地球表面无处不在的各种岩石、化石、火山、断层、褶皱、古河道、山脉、盆地等等,均从不同角度见证了不同地球演化时期的大小事件。应用专业分析研究方法,即可还原或部分还原尘封的地球历史片段。

在湖北开展专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近二十年野外工作中,笔者时刻拜读这片古老大地各个角落蕴藏的地球“诗篇”,并为之深深着迷。一直希望寻找一片合适的区域,将许多仅存在于书本、银幕或自然博物馆中的精彩地球故事按照时间排序,用实地展示的方式进行串联,开发成有逻辑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球历史文化旅游路线。让游客通过沿途亲眼所见,更好理解地球环境从远古至今的变化过程,满足公众好奇心,并为有志于深入探索自然奥秘的朋友们提供科学信息索引。

但对湖北而言,小范围保存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地球历史多个阶段、较完整地质记录的地区并不多见,最符合条件的可能仅有鄂西宜昌地区。以下就结合调查掌握的基础资料,就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提出打造该地区深时地学旅游的一些粗浅想法。

1 概述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是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现象丰富、地层发育齐全、古生物化石众多、极具科研价值的著名地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剖面和生物群颇具代表性,包括李四光研究的峡东新元古代震旦系剖面,陡山沱组生物群、王家湾奥陶系大坪阶和赫南特阶全球界线层型、峡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等,被誉为天然的野外地质博物馆。在宜昌讲述地球历史故事,可利用的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且资源禀赋突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早从1863年开始,就陆续有Pumpelly、Richthofen等国际地质学家和李四光、赵亚曾、谢家荣等中国地质先驱者来宜昌开展地质调查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起源地之一。百余年来,宜昌地学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地学界声名远播,拥有开展地学旅游的先天优势。

(2) 宜昌地区是华南35亿年最古老岩石(黄陵TTG)的唯一发现地,从最古老的陆核到现在还在形成的河流堆积物,地质记录连续完整,是追溯扬子克拉通和华南岩石圈形成、生长、演化过程的核心地点。

(3) 宜昌是全球奥陶系7枚金钉子(全球界线层型)中2枚的确定地点,是国际奥陶系研究中心之一,也是全国地层古生物(中国仅有10枚金钉子)研究中心之一。

(4) 宜昌是原南方震旦系层型地点,也是国际埃迪卡拉系、成冰系重新划分后与全球同时期地层对比研究的中国标准地点,是地球该时期宏体生命起源与演化、雪球地球事件研究的热点地区。

(5) 宜昌是P/T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后大型动物复苏及演化的重要地点,独一无二的湖北鳄类化石与全球可对比的早期鱼龙类化石共存,是探索这一时期生物圈演化和地球环境变化的关键地区之一。

2 深时地学旅游

什么是深时地学旅游?“深时”地学思想启蒙由来已久,早在11世纪中国的自然科学家沈括的观点就表现出朴素的“深时”思想。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记载其在太行山发现的许多螺、蚌生物化石,指出它们是古代生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18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通过观察砂岩和页岩交互成层及其与下伏岩石呈不整合接触关系,提出了从岩石中“找不到时间的开始,也看不到时间的尽头”,对认为地球只存在了几千年的宗教创世纪理论提出巨大挑战。近年来,国际地学界正式提出“深时”研究(Deep Time)计划,重点研究前第四纪地质记录(Earth′s pre-Quaternaryre-cord),以此推测地球不同时期的环境和演变状态[1-2]。这一研究计划也引起了公众的好奇:普通的地质现象如何能反映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前的大地和海洋真相呢?但这种好奇心正是开拓该方向地学旅游的潜在支撑和重要基础。简言之,深时地学旅游,就是通过旅游路线的串接,观察不同地球历史阶段的典型地质现象,认识和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地质事件,从而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

3 资源基础

宜昌打造深时地学旅游具有很好的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源数量丰富、时间体系完整,类型多样,高档资源较多,地方特色显著,并且资源地较集中、资源组合性好。大致按照地球历史演进的各个阶段,选择宜昌地区在各阶段重要地质事件中形成和保存较好地质遗迹资源简略介绍一二。

3.1 早期地球演化阶段

3.1.1 固体地球的早期演化——黄陵古陆核

地球最初是一个被熔融岩浆所覆盖的炽热“火球”。随着地球表层逐渐冷却,最早岩石开始结晶形成,即所谓TTG(Trondhjemite、Tonalite、Granodiorite)岩系。其也被称为陆核岩石,是固体地球演化早期的原始物质记录。在宜昌北部雾渡河一带,该类岩石地表露头总面积超过360 km2,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山院士团队报道其在鳊鱼池沟采获的两件该岩石样品U-Pb定年数据>3.45 Ga,是华南地区己知最古老的岩石[3-4]。因华南太古宙基底出露非常有限,黄陵陆核区也因此具有不可取代性,是普及早期地球演化知识的重要代表地点。

3.1.2 中元古代板块缝合——庙湾蛇绿岩带

2010年,彭松柏等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识别出宜昌江北太平溪—邓村一带距今1 850—2 100 Ma的庙湾岩组及其中侵入岩是一套被构造肢解、混杂堆积的古大洋蛇绿岩残片[5-7]。其连续出露的最大长度达13 km,宽度近2 km,主要岩石单元包括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蛇纹石化纯橄岩、变辉长岩、变辉绿岩、斜长角闪岩等。根据地球化学和原岩恢复研究,它们能较好与现代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堆晶岩浆岩、地幔橄榄岩等对应。暗示中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存在古元古代洋盆,扬子古老基底是由不同地块经元古宙洋—陆俯冲—碰撞拼贴最终形成的,这还原了距今10多亿年前的板块运动,说明地球岩石圈表层刚性块体的水平相互作用历史久远,也为地球历史早期多次超大陆裂解—聚合过程提供了重要科学信息。

3.2 新元古代地球演化阶段

3.2.1 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与离散——黄陵晋宁运动不整合面

距今大约1 100—880 Ma,因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离散,华南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8],华南地区结晶基底固结形成,早期形成的岩石剧烈抬升并遭受剥蚀,又下降海底接受新的盖层沉积,这也使华南上地壳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该地质事件记录在宜昌黄陵背斜周缘十分典型,在许多地点均可见连续展布,呈圈闭状位于南华系和黄陵花岗岩基之间的不整合面,如莲沱、黄陵庙附近多个地点,其不但是华南岩石圈演化阶段划分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南华系底界划分和对比、南华纪著名的“雪球地球”事件启动机制研究的重要依据,科学意义十分突出。由于长江峡谷深切,还造成不整合面上下的地貌差异,使这一界面在临江部位更易直接观察,十分有利于向来往游客普及华南这一重要的海陆变迁过程。

3.2.2 地球历史最大冰期记录——成冰纪地层

新元古代(Neoprole rozoic)大冰期是地球历史中最为极端的气候变化事件❶周传明、关成国、欧阳晴等,埃迪卡拉纪早期自生碳酸盐沉积,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2015。,这次冰期事件具有全球性,即在距今850—635 Ma 间,无论是地球的高纬度地区还是低纬度临近赤道的地区都发生了冰川作用,并在现今几平所有的大陆上都留下了可靠的冰期沉积记录,揭示这是一次地球历史最大冰期,有学者称其为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在宜昌的长江沿岸及长阳背斜地区,多条地层剖面完美记录了这一著名冰期事件,如长阳古城一带冰期—间冰期沉积交替、冰碛砾岩、冰筏、压弯层理等现象十分典型。自下而上的两段冰川沉积可以完美对应全球性的斯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约730—670 Ma)和马临诺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约660—635 Ma)在世界各大洲的同时期沉积记录[9]。区内的锰矿层则是夹持其间的间冰期沉积,蒋干清提出冰期地层顶部的“盖帽白云岩”的形成及冰期结束与甲烷水合物的释放有关[10],暗示雪球地球结束的古甲烷冷泉渗漏事件[11-12]。

3.2.3 大型动植物的出现——埃迪卡拉纪地层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635—541 Ma)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全球该时期地层化石证据显示,这一时期是简单原始生命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宜昌西陵峡沿江两岸是1924年李四光建立中国首条系统地层剖面—震旦系剖面的地点[13],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埃迪卡拉系(原震旦系上统)研究程度最高、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的科学工作已经揭示,宜昌西陵峡谷两岸地层层序连续完整,保存有稀有、典型的、可与全球对比的早期无骨骼软体动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同时保存更加罕见的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和庙河生物群(宏体植物),使宜昌埃迪卡拉系成为全球该时期生物地层对比研究的核心地点之一。这些早期大型动植物化石产地及发现的珍贵化石也是展示和普及地球早期生物面貌、生活环境的最佳教材,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后地球生物圈演变提供了重要科学材料。

3.3 古生代地球演化阶段

3.3.1 奥陶纪早/中期的时间界点——黄花场金钉子

奥陶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和相对应的七个阶。2007年,国际奥陶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执行局通过和批准早/中奥陶世全球层型剖面点(GSSP)确定在宜昌黄花场镇,即确定了奥陶纪第3阶——大坪阶(Dapingian Stage)的底界。界线位于大湾组底部之上10.57 m处,为第66与第67层的分界处,界线上下发育了极为丰富的牙形石动物群,展示了多个完整的牙形石演化序列,并以波罗的海牙形石谱系演化序列中三角波罗的海牙形石(Baltoniodus triangularis)首次出现为划分和对比的生物标志[14],地质年代为(470±1.4)Ma。界线附近还产有包括笔石、几丁虫、腕足类、三叶虫、疑源类等重要生物群在内的多门类生物群,并发现了碳氧同位素的异常现象。这为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的划分和精确对比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证据,而且也为研究距今4.7亿年前后中国华南古地理、古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3.3.2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王家湾金钉子

奥陶纪第7阶——赫南特阶(Hirnantian Stage)的全球层型剖面点确定在宜昌市分乡镇王家湾村(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通过,补充完善后,2006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国际地科联通过和批准)。赫南特阶名称源自英国威尔士Bala地区的赫南特(Hirnant),以产腕足类和三叶虫Hirnantia-Dalmanitina动物群为特征,不少学者曾以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出现定义“赫南特阶”底界。王家湾剖面出露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的连续沉积,是全球笔石化石最丰富、笔石带最连续完整的地区之一。中国学者通过研究,确立赫兰特阶底界位于该剖面观音桥层底界之下0.39 m处。以异常正型笔石(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首现为主要生物标志[15],碳同位素在此层显示的正漂移以及笔石N.ojsuensis的首现为第二标志,地质年代为(445.2±1.4)Ma。剖面其他古生物如大型赫南特贝、箭形赫南特贝、宜昌赫南特贝等,也是划分赫南特阶的重要古生物分子。

更重要的是,王家湾剖面因其保存变化迅速而完整的多门类生物组合为显生宙第一次生物大灭绝(mass extinction)事件成因假说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证据。剖面保存有20多厘米厚、富含赫兰特贝类腕足动物化石的浅黄色岩层,在该层上下,则是以不同笔石带生物为代表的其他海洋生物,这反映了至少两次由剧烈的海洋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物群演化事件:以腕足动物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可能反映了低温海水环境,指示了冰期事件导致的早期生物灭绝(第一幕),而这些腕足动物从出现到快速消失则反映了冰盖消融、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的晚期生物灭绝(第二幕),从而为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提出了由冰川作用主导的两幕生物灭绝事件成因假说。

3.3.3 古生代海洋的掠食者——奥陶纪头足类化石

距今488—444 Ma,紧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地球历史进入崭新的阶段—奥陶纪,海洋生物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辐射规模是寒武纪大爆发的3倍多,完成地球生命史上一次名副其实的“添砖加瓦”工程。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动物当属头足纲鹦鹉螺科动物群(因直壳个体最多,形似牛角,又称角石类)。其占据当时海洋生态食物链顶层,因个体大,壳壁厚,易保存,化石发现也最为众多。宜昌黄陵背斜东翼的分乡—荷花一线沟谷的奥陶系地层中有非常多的角石化石。不仅包含全球可对比的环角石、壳角石、梯级角石、中袋角石、房角石、直角石、林角石等,更有大量中国特有的奥陶纪标准化石——中华震旦角石(Sinoceras chinense),被公认是中国代表性的奥陶纪头足类动物化石地点[16-17]。

3.4 中新生代地球演化阶段

3.4.1 爬行动物重返海洋——远安动物群化石

距今约2.52亿年前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造成了95%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陆地生物灭绝,地球生物圈一片萧条。海洋生态位的空缺让一些三叠纪早期的爬行动物反转了古生代脊椎动物登陆过程,重新回到海洋,寻找比陆地更适合发展的生态空间,这就是在全球三叠纪地层皆有化石记录的著名爬行动物重返海洋(Back to the Sea)事件。宜昌拥有见证这一段地质历史的良好化石记录。在远安沮水河谷两侧的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纹层灰岩中,已发现许多化石(化石顶板U-Pb同位素年龄为(247.6±1.2)Ma),正式命名有3目9属10种海生爬行动物,分属世界范围广布的鳍龙、鱼龙和仅发现于湖北的湖北鳄(Hupehsuchus)三大类群,并以湖北鳄类发现最多,被称为远安动物群(Yuanan Fauna)[18-24]。由于含化石层为世界上已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最底部的层位,使得该产地成为与安徽巢湖、日本歌津等化石产地齐名、研究P/T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复苏、爬行动物重返海洋事件、鱼龙—鳍龙等海生爬行动物主干类群起源与早期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核心区之一。

3.4.2 古老两栖类最后的辉煌——远安鲵化石

两栖动物起源于肉鳍鱼类,在泥盆纪成为脊椎动物登陆的先驱。其在古生代晚期演化成迷齿类(代表最古老的两栖动物)、离片椎类(二叠纪末灭绝)和石炭蜥类(演化成爬行动物)三大类群。P/T大灭绝后,两栖动物遭受重创,但迷齿类的一支大头鲵类率先复苏。其化石在全球三叠纪地层皆有发现,记录了古老型两栖动物最后的辉煌(因其很快将被更进步的滑体两栖类淘汰)。宜昌远安茅坪场中三叠统巴东组(247—242 Ma)底部发现的远安鲵(Yuanansuchus)化石是我国大头鲵类的典型代表,2005年以来从该地发掘出至少3个较完整的化石头骨,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产出完整大头鲵类头骨的地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25-26]。在同一层位,同时发现大量原始陆生爬行动物芙蓉龙类(Lotosaurus)化石,这也为研究华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海陆变迁环境下多种生物类群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线索。

3.4.3 中生代植物大辐射——香溪植物群化石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全球低纬度区气候湿热、泛大陆开始解体,环境变化剧烈,陆生植物发生了演化辐射重要事件。主要位于宜昌地区的香溪植物化石群就是见证华南地区这一生命演化事件的最佳代表。香溪植物群因最早发现于宜昌香溪河流域而得名[27],化石在秭归及远安东部大量被发现,多以压模形式保存于香溪群(包含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和下侏罗统香溪组)含煤碎屑岩地层中,包含多达31属72种植物化石,以苏铁类和真蕨类最多,银杏类和松柏类次之,有节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最少[28]。该植物化石群化石组合具有古生代古老型蕨类和中生代裸子植物并存的典型特征,暗示中生代植物类型演化过渡特殊阶段,与全球各地同时代植物化石群均可以开展广泛对比,也是研究东亚地区中生代早期植物演化的珍贵化石记录。并且,香溪植物群兼具中国中生代早期南方植物群和北方植物群的主要特征,对开展中国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特殊属种的对比研究和系统发育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且由于化石密度大、枝叶形态完整、含化石层位易剥露等特点,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

3.4.4 长江的贯通东流——宜昌砾石层

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属于太平洋水系,是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青藏高原逐步隆升的全球地貌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它连接着地球上最大的大陆/高原和最大的海洋,成为地球表面最典型的河流之一。长江东西贯穿宜昌,不仅造就了世界闻名的三峡河谷,也在此遗留下珍贵的沉积记录,让人们可以窥探这条大河的起源。在宜昌东南部的猇亭—云池一带沿江两岸的狭长地带,分布着一套砂砾石层,呈半固结状,分选和磨圆良好,成分单一,砾石以燧石和花岗岩居多,为典型河流相沉积体系,被称为宜昌砾石层或宜昌砾岩。其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阳逻砾岩”,安徽“安庆砾岩”,南京“雨花台砾岩”性质非常相似,成因类型单一,指示了长江贯通事件。近年来的同位素年代学已逐步限定该砾石层的沉积时代不晚于早中新世,这与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剑川盆地古金沙江沉积体系研究、江汉盆地沉积相研究等结论相一致,揭示长江水系的贯通东流在渐新世(或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已经完成[29]。

3.4.5 智人的早期足迹——钟家湾古人类化石

人类起源和演化是公众长期充满兴趣的科学谜题。截至目前的化石证据揭示,人类从出现以来可能经历了古老型人类、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多个演化阶段。当今世界上的人类都属于智人。宜昌长阳钟家湾地区就曾产出东亚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智人化石,是中国早期智人化石主要地点之一。化石发现于一奥陶系小型溶洞的堆积物内,共发掘出1件人类上颌骨(保留有上颌体的大部分,附有第三前臼齿和第一臼齿)和1枚人类下颌第四前臼齿化石,未见石器,伴生的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40余种动物化石,根据动物群和人类化石形态学研究,将古人类生活时代定为中更新世晚期[30-31]。该地点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发现时曾经填补古人类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大空白,证明了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为人类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3.4.6 现代地貌的持续演化——长江峡谷地质灾害

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星体,其自转、公转以及内部热能的传导释放使其表层岩石圈总处于不断改变的状态,以此为家园的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周围地貌环境的剧烈改变(即地质灾害事件),亲身感受到这一过程。宜昌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延伸区,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抬升和长江贯通,河流下蚀作用强烈,河谷深切近千米,河谷两岸可溶岩区溶孔、溶隙发育,引发众多崩塌,碎屑岩区的地表片流则滋生大量滑坡泥石流。如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盐池河岩崩,影响范围巨大,社会反响深远,使宜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崩滑地质灾害最密集发育地区之一。但这些自然灾害的真相,则是长江河谷应力调整、地貌结构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的必然过程。在科学引导下,观察、认识和理解这些岩石圈表层的外力地质作用,会让人们对大自然产生应有的敬畏,并对原住民未来正确应对和处理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积极影响[32]。

4 打造思路

地球科学是一门不断探索与发现的科学,随着研究进展,新的假说和理论会不断涌现,赋予一些地质现象、景观以新的特殊含义,这使地质遗迹的研究、开发工作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不难看出,上述例举大多数资源并不出名,但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和稀有属性,以及资源背后的独特地球历史事件和地质过程使其不乏核心吸引力,值得深入开发打造。对宜昌地区而言,这类资源更具有特殊开发潜力,因为与其伴生的(或位于其附近)还有不计其数的、广受公众喜爱的优美山水地貌资源,如峡谷、溪流、瀑布、溶洞、奇峰异石等等,十分有利于资源组合、综合开发。因此,宜昌深时地学旅游开发,要结合所有相关资源,并根据资源的交通条件,分布区,游客容量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目的是使旅游吸引物类型丰富、密度恰当,并让游客在旅游中享受到交融一体的科学和视觉美感,获得最佳的现场体验。按上述资源,提出宜昌深时地学旅游路线打造初步方案(表1,图1),对打造思路进行举例说明。

5 相关建议

(1) 深时地学旅游科技含量高,打造难度大,须在系统查明资源类型、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后,实施创新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仍然需要专业团队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科学信息的准确性。并要以资源保护为优先考虑,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工作。

(2) 目前宜昌已经拥有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三家国家地质公园和远安省级化石地质公园,以及远安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33-35],相关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已有一定基础[36-39],建议结合各地质公园、化石产地内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工作的推进,综合规划跨行政区、跨公园、景区路线打造,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3) 深时地学旅游需要按照地史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路线串联的部分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节点进行专门开发,通过保护设施、标识系统、揭露工程等多种手段,展示地质现象、景观背后的地学价值和科学美感,并与环境相融合,满足游客的体验式旅游需要。

(4) 作为世界闻名的地球科学研究、考察地,宜昌地区尚且缺乏一处实物标本丰富、布展逻辑性强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不利于推介和深入打造全区珍贵地质遗迹资源。可以考虑结合深时地学旅游工作推进,通过挖掘本地地学资源特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具有宜昌特色的地球历史科普主线,同步开展相关地学科普场馆建设,室外室内工作相结合,共同讲好宜昌自己的地球历史故事。

表1 路线主题及节点说明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topic and node description

注:路线主题为探秘夷陵35亿年。

图1 路线及节点位置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route and node location

[1] 张睿,渠玉冰.科学解说是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资源导刊,2016(11):20-21.

[2] 孙枢,王成善.“深时”(Deep Time)研究与沉积学[J].沉积学报,2009,27(5):792-810.

[3] 郭京梁.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4] Guo J L,Gao S,Wu Y B,et al.3.45 Ga granitic gneisses from the Yangtze Craton,South China:Implications for Early Archean crustal growth[J].Precambrian Research,2014,242(3):82-95.

[5] 彭松柏,李昌年,Kusky Timothy M,等.鄂西黄陵背斜南部元古宙庙湾蛇绿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10,29(1):8-20.

[6] 彭松柏,Timothy,Kusky,et al.New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Sinia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Neotectonics of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Region,South China[J].地球科学学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2,23(5):639-647.

[7] Peng S,Kusky T M,Jiang X F,et al.Geology,geochemistry,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Miaowan ophiolite,Yangtze craton:Implications for South China's amalgamation history with the Rodinian supercontinent[J].Gondwana Research,2012,21(2/3):577-594.

[8] 刘鸿允.中国晚前寒武纪构造、古地理与沉积演化[J].地质科学,1991(4):309-316.

[9] 储雪蕾.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24(3):233-238.

[10] Jiang G Q,Kennedy M J,Christie-Blick N.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or methane seeps in Neoproterozoic postglacial cap carbonates[J].Nature,2003,426:822-826.

[11] 王家生,王舟,胡军,等.华南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中甲烷渗漏事件的综合识别特征[J].地球科学,2012(s2):14-22.

[12] Wang J,Jiang G Q,Xiao S,et al.Carbon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methane seeps in the ca.635 Ma Doushantuo cap carbonate in south China[J].Geology,2008,36(5):347-350.

[13] 李四光,赵亚曾.长江峡东地质及峡之历史[J].中国地质学会志,1924,3(3/4):1-22.

[14] Xiaofeng W,Stouge S,Xiaohong C,et al.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Series and the Third Stage (Dapingian)[J].Episodes,2009,32(2):96-113.

[15] Chen X,Jiayu,Rong,et al.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uppermost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J].地质幕(英文版),2006,29(3):183-196.

[16] 魏仁俊.湖北远安,苟家垭化石一条街[J].化石,2000(3):6.

[17] 王秋军,马福军,董俊玲.宜昌峡东地区古生物之美[J].生物进化,2014(1):26-33.

[18] 程龙,阎春波,陈孝红,等.湖北省南漳/远安动物群特征及其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2015(2):676-684.

[19] Chen X H,Sander P M,Cheng L,et al.A New Triassic Primitive Ichthyosaur from Yuanan,South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3,87(3):672-677.

[20] Chen X H,Motani R,Cheng L,et al.A carapace-like bony ‘body tube’ in an early triassic marine reptile and the onset of marine tetrapod predation.[J].Plos One,2014,9(4):e94396.

[21] Chen X H,Motani R,Cheng L,et al.A Small Short-Necked Hupehsuch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Hubei Province,China[J].Plos One,2014,9(12):e115244.

[22] Chen X H,Motani R,Cheng L,et al.A New Specimen of Carroll’s Mystery Hupehsuch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J].Plos One,2014,10(5):e0126024.

[23] Chen,Z.et al.Trace fossil evidence for Ediacaranbilaterian animals with complexbehaviors [J].Precambrian Res,2013 (224):690-701.

[24] Chen Z,Zhou C,Xiao S,et al.NewEdiacara fossils preserved in marine limestone and their ecological implications[J].Scientific Reports,2014,4(8):4180.

[25] Liu J,Wang Y.The First CompleteMastodonsauroid Skull from the Triassic of China:Yuanansuchus laticeps gen.et sp.nov.[J].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2005,25(3):725-728.

[26] Liu J.Yuanansuchus maopingchangensis sp.nov.the second capitosauroid temnospondyl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Badong Formation of Yuanan,Hubei,China[J].Peerj,2016,4(4):e1903.

[27] 斯行健.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J].地质论评,1944,9(z2):139-150.

[28] 王永栋,田宁,蒋子堃,等.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J].古生物学报,2009,48(3):527-540.

[29] 郑洪波,魏晓椿,王平,等.长江的前世今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385-393.

[30] 贾兰坡.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学报,1957,1(3):247-258.

[31]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武汉:武汉地质调查中心,2013.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长江三峡滑坡崩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3]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研究[R].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003.

[34]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宜昌: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3.

[35]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宜昌: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9.

[36]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R].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009.

[37] 李正琪,田永富.湖北省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与类型划分[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18(1):52-58.

[38]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地质公园[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39] 田永富,李正琪,温东升.湖北省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与保护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18(3):60-63.

Thought of Using Abundant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to BuildDeep Geo-tourism in Yichang

ZOU Yarui1, LI Jiangli1,2, WANG Di1, ZHAO Bi1

(1.HubeiInstitute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34; 2.GraduateSchool,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

Yichang area is one of the places where modern China geoscience research originated.With variety of geological relics,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well-studied geological background,Yichang is the ideal reg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eo-tourism.In accordance with the Earth's historical evolution stage,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part of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relics in Yichang,and provide opin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o-tourism in Yichang.

geological relics; deep-time; geo-tourism

X37

A

1671-1211(2017)06-0779-07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7.06.021

2017-08-21;改回日期2017-09-26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项目(12120115052201)。

邹亚锐(1989-),女,助理工程师,古生物学专业,从事旅游地质工作。E-mail:569007425@qq.com

数字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36.P.20171027.0937.006.html数字出版日期2017-10-27 09:37

费雯丽)

猜你喜欢

宜昌化石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