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体”完成
2018-01-05
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体”完成
不论是电影《异形3》里的低温休眠仓,还是《星际穿越》中极具宇宙气息的尖端科技,或是《阿凡达》里密密麻麻随处可见的未来装备,人体冷冻技术总是科幻小说、电影里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关键要素。然而,现在,它走进了现实。据媒体报道,我国首例人体冷冻已经完成。
真实的人体冷冻是这样的
2015年5月,年仅47岁的展文莲被确诊为左肺上叶肺癌晚期并多发淋巴结及右肾上腺转移。2017年3月,按照展文莲的意愿,家人带她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临终关怀病房。在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前,她向丈夫桂军民转达了一个心愿: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
桂军民告诉记者,妻子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进行低温保存的案例算是机缘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弥留之际住进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桂先生说:“当时和医生聊起这个话题,说人死了以后怎么办,他说你了解不了解低温保存这个,我说我了解,因为我看过杜虹那个,当时是当成一个新闻去看的。”
桂先生所说的杜虹,正是两年前在美国对头颅进行低温保存的科幻小说《三体》责任编辑、重庆女作家。他说,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了详细了解,包括人体低温保存的方式和未来复温复苏的可能,在妻子生命的最后阶段征求了妻子意见:“我问她可不可以让你到一个地方睡觉,她说嗯嗯,好好。她是愿意的,因为我们即使不做这个,也要去签署遗体捐赠协议的。”
桂先生表示,如果医学允许,他希望自己未来能被冷冻,能与妻子一同复活。
2017年5月8日凌晨4时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中,展文莲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被宣布临床死亡,49岁的生命结束,在病房外待命了40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10分钟后,经过注射抗凝血药物,启动呼吸机和心肺维持设备等处理,展文莲被等候在旁的救护车转移到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进行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文莲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使用冷冻保护剂替换掉血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冻时会产生冰晶,破坏组织形态;而在不同温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则是为了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冷冻保护剂可能产生的渗透压损伤。
最终,展文莲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整个手术过程长达55小时,展女士成为了我国首例人体冷冻实施案例。
烧钱的冷冻
人体冷冻,耗资不菲。展文莲的冷冻资金,大部分来自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至于个人出资多少,银丰研究院和展文莲的家人都没有透露具体数字。
银丰研究院工作人员一项一项列出了他们的支出:液氮罐,40万;程序降温设备,40万;体外循环机,100万;呼吸机,7万~8万;实验室搭建,500万……“每做一次冷冻,光是冷冻保护剂的费用就是20万~30万。还有手术的其他耗材费用,专家费用,救护车费用等等。”而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一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在美国,要想进行人体冷冻,费用也并不低。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是世界三大提供冷冻人体业务的机构,在1976年进行了首例人体冷冻术。目前,阿尔科提供全身冷冻的费用为20万美元,脑神经系统冷冻费用约8万美元。而会费可按年、半年、季度和月份支付,根据会员期限、年龄、是否为学生等因素费用不等。有的年费甚至高达770美元。
花钱不菲,前景也不明朗,研究人体冷冻技术意义何在?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贾森说,目前全是投入,没有收益。但他不愿意在费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纠缠。
现在冷冻了这么多人,如果未来真的有人能醒过来,意味着世界上那1%的富人,都会来做这件事。
冷冻人真能复活吗?
关于这个问题,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曼克斯·莫尔是这么说的:“我们不能说他们‘复活’,因为这些人虽然在法律上被宣告死亡,但在这里我们会用医学上尚未核准的标准来判断,他们只是暂时休眠,就和睡觉一样,等未来有人把他们唤醒。”
低温保存在我国可以说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而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就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但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桂先生说,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总的来说,人体冷冻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况下冷藏保存,梦想未来能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目前最大型的人体冷藏公司为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和美国人体冷冻机构。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伟表示,人体冻存是低温医学的终极目标,但目前的人体冻存还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或尝试。“冷冻”之后将人体“复活”,还有漫长的科学探索的路要走。
“我们目前解决的是一个单细胞尺度的冷冻保存,也仅仅是在微米级别。再高一层呢,组织和器官,大概是厘米级甚至是分米级。这块我们目前还没有说特别成熟的技术能够实现一个组织器官的冷冻保存。所以再往上,上升到人体阶段,这应该是一个,就是米级的这么一个计量单位。在这个一个系统里面,它不单单是单细胞或者是器官的问题。除了组织器官,它还包括血管、然后还包括比如说大脑当中涉及到人的记忆,记忆冷冻之后能不能被唤醒,能不能恢复,这都是非常严峻的技术问题。这真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许我说走了十级这都是比较乐观的一个预估。”
在很多研究人员看来,人体冷冻被质疑是在兜售不可能兑现的承诺。目前,在实验室,哪怕是像小鼠、兔子这样的动物,还没有完整的成功的低温冷冻再复活的案例。
在法律层面,有律师表示,人体低温保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人体低温保存尚未有明确具体的禁止性规定,也就是对此类新生事物的态度在法律层面上尚不明确,而且这种保存方式后期如何处理,人体寄存方和保管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确定,也没有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规定,需要双方在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美国专家阿伦·德雷克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瞬时概念,也并非不可逆。就算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人的身体和大脑还“活”着。生命按下了暂停键,未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被按下开始键。“冷冻”也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它是对死亡的抗争,相比“死别”,很多人更愿意接受“生离”。抛开这些现实的问题,科技正在已不可知的速度发展着,没人能说清未来会发生什么。
假如人体冷冻之后真的可以“复活”,你会不会尝试?
(来源: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